APP下载

皖北地区夏玉米种植密度和收获期试验研究

2021-11-26潘广元孔令娟吴子峰杨森秦朦王成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收获期种植密度玉米

潘广元 孔令娟 吴子峰 杨森 秦朦 王成

摘要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皖北地区夏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收获时间,旨在为指导该地区玉米生产提供技术依据。结果显示,皖北地区夏玉米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不断增加,密度在75 000株/hm2时达到最高,当增加到82 500株/hm2后,产量开始下降。因此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皖北地区夏玉米百粒重和产量随着收获时间推迟,逐渐增加,至9月30日后收获,趋于稳定,不再增加,且比9月20日前收获的增加幅度达到显著差异,适当晚收可明显增加产量。

关键词 皖北地区;玉米;种植密度;收获期;产量

中图分类号 S 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1-004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1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Summer Corn Planting Density and Harvesting Period in Northern Anhui Region

PAN Guang-yuan,KONG Ling-juan,WU Zi-feng et al

(Anhui Provinc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Hefei,Anhui 230041)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technical basis for guiding summer maize production in northern Anhui region,Zhengdan 958 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 study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and appropriate harvest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the yield of maize in northern Anhui region increased,and the density reached the highest at 75 000 plants /hm but the yield began to decline after increasing to 82 500 plants /hm2. The optimal planting density was 75 000 plants /hm2. The 100-grain weight and the yield of maize in northern Anhui region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lay of harvest time. After September 30th,the yield of maize tended to be stable and did not increase any more. Moreover,the increase range of maize yield harvested after September 30t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before September 20th,late harvest properly might increase the yield of maize.

Key words Northern Anhui region;Maize;Planting density;Harvest time;Yield

基金项目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之安徽粮食多元化绿色丰产增效技术模式规模化示范与应用(2018YFD0300906)。

作者简介 潘广元(1987—),男,安徽宿州人,农艺师,硕士,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21-04-01;修回日期 2021-04-19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的粮食作物,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4 213万hm 总产25 717.4万t;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113.9万hm 总产595.6万t[3]。皖北地区指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位于黄淮海玉米种植生态区南部,包括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淮南市6个省辖市。是我国重要的夏玉米产区,也是安徽省夏玉米主产区,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102.6万hm 占全省的90.1%;总产544.5万t,占全省的91.4%。

前人對玉米种植密度和适期收获已进行了大量研究。马涌等[4-5]认为,随着玉米育种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靠挖掘单株产量来大幅度提高单产已到瓶颈期。周正达[6]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有其最为适宜的种植密度,为了实现玉米产量最大化,必须在确定玉米品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李咚祎等[7-8]认为玉米密植栽培是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单一的提高种植密度并不总能提高产量。玉米高密度种植增加了植株间的竞争,加大了植株之间差异,过度提高种植密度会使玉米空秆率增加、产量降低。皇雅领[9]研究结果显示,夏玉米收获偏早,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适时晚收可以充分利用后期光温资源,促进茎叶养分向籽粒转移,提高产量和品质。玉米适收期为完熟期,具体表现为苞叶变黄松散,籽粒灌浆乳线消失,变硬有光泽,指甲不易划破,含水量小于30%。刘京宝等[10]认为乳线消失、绿叶数减少、黑层的出现、籽粒含水量等都不能单独作为玉米最佳收获期的标准,要综合黑层的出现、苞叶彻底松散及含水量到一定范围内方可作为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的判断标准。王录科等[11-12]认为,推迟玉米收获期,可显著增加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安徽省近年来一直在推广玉米“一增四改”生产技术,但是仍然普遍存在玉米种植密度不足及收获期偏早的问题[13]。鉴于此,笔者在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皖北地区开展了玉米种植密度和收获期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收获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收获期限,以期为玉米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皖北地区夏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的濉溪县、蒙城县、埇桥区、利辛县、灵璧县、谯城区、涡阳县、固镇县、怀远县等玉米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同时进行。试验基地交通方便,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良好。试验时间2019年6—10月。

1.2 供试材料 参试品种为安徽省主推品种郑单958。

1.3 试验设计 种植密度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A,52 500株/hm2;处理B,60 000株/hm2;处理C,67 500株/hm2;处理D,75 000株/hm2;处理E,82 500株/hm2。

收获期试验设5个处理。各处理播种密度为67 500株/hm2。处理1为9月15日收获(苞叶变黄前5 d),处理2为9月20日收获(苞叶变黄),处理3为9月25日收获(苞叶变黄后5 d),处理4为9月30日收获(苞叶变黄后10 d),处理5为10月5日收获(苞叶变黄后15 d)。

小区面积40 m 宽4 m,长10 m,宽窄行种植,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间距0.5 m,四周设保护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播种日期与生育期记载。

各试验点按照试验内容进行农事操作,除试验内容本身要求外,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同大田栽培。

1.4.2 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在收获后室内考种,考种指标为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

1.4.3 小区测产。每小区实产称重并计算产量。

1.5 数据处理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整理试验数据并制表,用SPSS 19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種植密度处理对夏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夏玉米均于2019年6月15日播种,6月21日前后出苗,7月26日前后进入大喇叭口期,8月3日前后进入抽雄期,8月7日前后开花,于9月25日收获测产,全生育期约102 d。

2.2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平均穗数为67 269.0穗/hm2(53 164.5~81 225.0穗/hm2),其中处理A为53 164.5穗/hm2、处理B为60 214.5穗/hm2、处理C为67 312.5穗/hm2、处理D为74 427穗/hm2、处理E为81 225.0穗/hm 与试验设计一致。各处理平均穗粒数458.8粒(411.2~498.3粒),其中处理A为498.3粒、处理B为479.0粒、处理C为456.9粒、处理D为448.4粒、处理E为411.2粒,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粒数逐渐变少[14]。平均百粒重30.5 g(30.0~30.9 g),其中处理A为30.9 g、处理B为30.6 g、处理C为30.5 g、处理D为30.4 g、处理E为30.0 g,表明种植密度越小,百粒重越大[15]。

由表1可知,各处理平均理论产量9 312.0 kg/hm2(8 185.5~10 146.0 kg/hm2),其中处理A为8 185.5 kg/hm2、处理B为8 826.0 kg/hm2、处理C为9 381.0 kg/hm2、处理D为10 146.0 kg/hm2、处理E为10 020.0 kg/hm2。这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但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反而下降[16-17]。

2.3 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夏玉米实收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样点实收折合产量平均为8 233.5 kg/hm2(7 294.5~8 919.0 kg/hm2)。其中处理A为7 294.5 kg/hm2、处理B为8 032.5 kg/hm2、处理C为8 224.5 kg/hm2、处理D为8 919.0 kg/hm2、处理E为8 698.5 kg/hm2。实收产量与理论产量趋势一致。

2.4 不同收获期处理对夏玉米生育时期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各处理于6月15日播种,6月21日出苗,7月26日进入大喇叭口期,7月31日进入抽雄期,8月5日开花,于9月15日—10月5日收获测产,平均全生育期102 d(92~112 d)。

2.5 不同收获期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各处理平均穗数64 914穗/hm2(64 575~65 955穗/hm2),其中处理1为65 955穗/hm 处理2为64 785穗/hm 处理3为64 620/hm 处理4为64 635穗/hm 处理5为64 575穗/hm 各处理间差异不大。各处理平均穗粒数455.2粒(443.1~460.6粒),其中处理1为453.5粒,处理2为443.1粒,处理3为459.4粒,处理4为459.7粒,处理5为460.6粒,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各处理平均百粒重29.6 g(26.5~31.2 g),其中处理1为26.5 g,处理2为29.2 g,处理3为30.1 g,处理4为31.2 g,处理5为31.2 g。随着收获期推迟,百粒重逐渐增加,9月30日收获百粒重最大,之后趋于稳定[18]。

由表4可知,各处理平均理论产量8 695.5 kg/hm2(7 839.0~9 228.0 kg/hm2),其中处理1为7 839.0 kg/hm 处理2为8 323.5 kg/hm 处理3为8 893.5 kg/hm 处理4为9 190.5 kg/hm 处理5为9 228.0 kg/hm2。随着收获期推迟,理论产量逐渐增加,9月30日收获达到最高,之后趋于稳定[19]。

2.6 不同收获期处理对夏玉米实收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各处理样点实收产量平均为8 356.5 kg/hm2(7 101.0~9 021.0 kg/hm2)。其中处理1为7 101.0 kg/hm 处理2为8 116.5 kg/hm 处理3为8 628.0 kg/hm 处理4为8 916.0 kg/hm 处理5为9 021.0 kg/hm 实收产量与理论产量趋势一致。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期间气温、光照、土壤墒情总体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较小。综上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增加,密度在75 000株/hm2时达到最高,当增加到82 500株/hm2后,产量开始下降。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尽管穗粒数、百粒重较前3个处理略有下降,但产量三要素结合效果达到最大化,增产效果明显[20]。这说明在皖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选择耐密型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且把密度控制在75 000株/hm2左右,可提高玉米产量,这与蒋飞等[21-2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收获期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穗数、穗粒数差异不明显。随着收获时间推迟,百粒重逐渐增加,到9月30日收获时达到最大,之后收获不再增加。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随着收获期推迟,不断增加。实收产量在1%范围内,9月15日收获比9月20日收获减产1 015.5 kg/hm 比9月25日收获减产1 527.0 kg/hm 差异均达极显著。9月20收获比9月25日收获减产511.5 kg/hm 两者差异显著。而9月30日及10月5日收获的产量与9月25日相比差异不显著,9月30日与10月5日收获的产量差异亦不显著,表明皖北地区夏玉米适当晚收可明显增加产量,9月30日为皖北地区夏玉米适宜收获期,与周雷等[24-2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研究只试验了单一品种郑单958的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收获期,皖北地区夏玉米品种多而复杂且更新换代较快,如果设置多个代表品种试验处理,试验结果将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刘兴舟,李猛,张建,等.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 30(18):145-150.

[2] 刘兴舟,张建,王五洲,等.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及调控对策[C]//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作物学会,20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

[4] 马涌,郭建文,袁斌,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指标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6,6(11):19-22.

[5] QIAN C R,YU Y,GONG X J,et al. Response of grain yield to plant density and nitrogen rate in spring maize hybrids released from 1970 to 2010 in Northeast China[J].The crop journal,2016,4(6):459-467.

[6] 周正達.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乡村科技,2016(27):9-10.

[7] 李咚祎,陈志君,徐鹏云,等.种植密度对玉米耗水和产量影响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20(1):56-62.

[8] ABUZAR M R,SADOZAI G U,BALOCH M S,et al. Effect of plant population densities on yield of maize[J].The journal of animal & plant sciences,201 21(4):692-695.

[9] 皇雅领.不同玉米品种收获期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5(10):17-18.

[10] 刘京宝,房志勇,赵霞,等.河南省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 40(6):46-48,55.

[11] 王录科,关利民,冯海平,等.不同玉米收获期对千粒重的影响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9):40,42.

[12] 路海东,薛吉全,马国胜,等.收获期对不同栽培措施玉米产量及粒重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 19(1):101-104.

[13] 蒋中亚,王桂芹.郑单958玉米种植密度与适宜收获期试验初报[J].现代农业科技,2007(17):14 143.

[14] 马连.不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8,20.

[15] 王平.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7(6):10,12.

[16] 许刚,张辉,刘鑫翠,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新品种衡玉1182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9(13):4-5.

[17] 刘洋,周天颖.吉林四平市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5):36.

[18] 何晓燕,任亮,李城德.会宁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16):19-21.

[19] 张四华.2009年蒙城县玉米收获期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3):62.

[20] 荐慧,王鹏文,辛德财.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 20(4):25-27.

[21] 蒋飞,郝福庭,郭家禹,等.鲁西南玉米新品种耐密性鉴定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9(7):101-104.

[22] 高繁,胡田田,姚德龙,等.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8,36(6):21-25,47.

[23] 赵玉廷.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46-48.

[24] 周雷.皖北地区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34,36.

[25] 张利.临泉县玉米推迟收获增产技术[J].现代农业,2010(12):53.

猜你喜欢

收获期种植密度玉米
夏播花生濮花36 号适宜收获期的探究
包头地区紫花苜蓿最适收获期研究
更 正
收玉米啦!
不同收获期对花生种子产质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