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与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2021-11-26边刚
边刚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腹股沟疝为临床常见疾病,大部分患者发病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且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滑动性斜疝、可复性或嵌顿性疝等,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目前,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以往主要应用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但其创伤性较大,导致术后恢复速度较慢,且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近年来,微创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为治疗该病较为兴起的一种修补术式,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但临床对于该术式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一定争议[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两种术式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本院行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治疗的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A 组,另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0 年11 月于本院行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的5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B组。A 组男36 例,女14 例;年龄21~62 岁,平均(36.98±3.25)岁;病程5~25 个月,平均(13.25±2.19)个月;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26 kg/m2,平均BMI(24.15±1.35)kg/m2。B 组患者男34 例,女16 例;年龄22~63 岁,平均(36.86±3.10)岁;病程6~26个月,平均(13.69±2.08)个月;BMI 22~27 kg/m2,平均BMI(24.06±1.42)kg/m2。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腹股沟疝诊断标准[3];②经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确诊;③符合手术指征;④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存在血液系统性疾病;③有腹部手术史;④精神疾病或智力障碍。
1.3 方法
1.3.1 A 组 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全身麻醉后,于腹股沟韧带上做一5 cm 手术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寻找疝囊位置,并将其游离至颈部,进行高位结扎,把大小合适的补片安置在精索后侧进行修补,并分别固定在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腹内斜肌等位置,随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口,逐层缝合切口,在切口表面贴敷消毒后的纱布。
1.3.2 B 组 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脐下0.5~1 cm 处做一2 cm 手术切口,掀开皮肤,随后切开腹直肌前鞘,并分离至后鞘,手术医师使用食指进入腹膜前间隙,放置10 mm Trocar,建立CO2气腹,维持压力为12~15 mmHg,于手术切口下2~3 cm位置及耻骨上5 cm位置分别再放入5 mm Trocar,分离疝囊与腹股沟区,如果疝囊体积较大,已经被阴囊全部包裹,则在颈部使用套扎线横断疝囊并结扎,无需清楚分辨出疝囊,再依据患者腹股沟区面积选取大小合适的补片,从套管鞘置入,使其覆盖股环、内环与直疝,固定补片后完成手术。
1.4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术后1、3 d,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②术后恢复状况:分别记录肛门排气、首次下床活动与住院时间。③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3个月内切口感染、尿潴留、阴囊血肿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术后1、3 d,与A组比较,B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B组(n=50)A组(n=50)t值P值术后3 d 2.20±0.42 3.34±0.59 11.131<0.001术后1 d 3.86±0.71 4.69±0.64 6.140<0.001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与A 组比较,B 组肛门排气、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s)
住院时间(d)4.56±1.08 8.12±2.55 9.090<0.001组别B组(n=50)A组(n=50)t值P值肛门首次排气时间(h)1.68±0.67 2.73±0.60 8.255<0.001首次下床时间(h)12.48±3.22 22.06±3.67 13.875<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大部分腹股沟疝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疗效,但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也会给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导致术后出现疼痛、并发症等。因此,如何减轻手术治疗的创伤性是长期以来临床研究的热点。
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操作简单、视野清晰,其主要处理方法为高位结扎疝囊,缝合不同结构的解剖层,会改变正常组织结构,增加组织张力[5]。因此,该术式的解剖范围大,会直接增加手术创伤性,最终导致术后出现疼痛,影响术后恢复。并且,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该术式不符合解剖生理特点,会对创口愈合造成影响,增加切口感染、阴囊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6-7]。相比疝囊高位结扎疝修补术,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仅需在腹膜前间隙实施手术操作,无需进入腹腔内部,术中将补片放至腹横筋膜与腹膜之间,相当于重建腹横筋膜,覆盖全部缺损范围,可有效修补缺损部位,符合人体解剖特点,还可缓解腹腔内压力冲击[8];同时,能清晰放大病灶组织结构图像,可提高手术操作精准性,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9]。因此,其创伤性较小,可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术后疼痛轻微,利于术后身体快速恢复,且并发症发生风险性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3 d,与A 组比较,B 组VAS评分较低,肛门排气、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均较短,并发症较少(P<0.05),提示该病行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治疗优势更明显,利于减轻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同时并发症少,与周博等[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腹膜外腹腔镜疝气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应用价值更高,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身体康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