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ESBLs及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多位点序列分型*
2021-11-26麦杏连刘思瑶肖婷婷邓淑妃何倩君张中文温伟洪徐令清
麦杏连,刘思瑶,肖婷婷,邓淑妃,何倩君,张中文,温伟洪,徐令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1.药学部;2.检验科,广东清远 511518
大肠埃希菌(ECO)属于革兰阴性杆菌,是临床常见条件致病菌之一,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该菌可引起多种疾病,且该菌耐药机制复杂,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微生物首次发现于人体,后来人们发现其也存在于环境中和动物体内[1]。临床治疗革兰阴性菌的首选药物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该药也是抵抗多重耐药ECO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2]。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药基因相互传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逐渐增多,耐药率明显升高,院内感染率急剧上升[3]。全球感染CRE的大多为成人,儿童患病较少[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是一种标准分子分型技术[5],分辨率高、重复性好,可检测多个管家基因序列获得基因分型,目前用于细菌等病原体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结果用序列分型(ST)表示,不同菌株ST存在差异,遗传相关性不同,因此可比较细菌等位基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MLST技术对本院临床分离的89株产ESBLs和非产ESBLs ECO进行ST,分析耐药性差异,为院内感染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收集本院2018年1—12月ECO 89株,其中产ESBLs 48株,非产ESBLs 41株,剔除重复菌株。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ECO ATCC25922作为质控菌株。
1.2仪器与试剂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布鲁克道尔顿公司);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美国BD公司);T 100TMPCR扩增仪和电泳仪(美国BIO-RAD公司);Gel DoxTMXR+紫外凝胶成像系统(美国BIO-RAD公司)。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纸片(英国Oxoid 公司);Tiangen 细菌DNA提取试剂盒,Taq PCR Master Mix、GelRed核酸染料和Marker Ⅱ DNA Ladder(北京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广州市迪景科技有限公司);引物(广州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方法
1.3.1药敏试验与鉴定 采用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质谱仪进行复核。
1.3.2ECO DNA提取与MLST 从-80 ℃冰箱取出菌株并复苏,转种至血平板,放置孵箱过夜培养,挑取定量菌落,加入200 μL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按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DNA,将洗脱后的DNA产物置于1.5 mL无菌EP管中,置于-80 ℃冰箱保存。7对管家基因(adk、fumC、gyrB、icd、mdh、purA和recA)按文献[6]设计,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见表1。PCR反应体系为25.0 μL:无菌纯水10.5 μL,2 × Taq PCR Master Mix 12.5 μL,上、下游引物各0.5 μL,DNA 1.0 μL。PCR扩增条件:95 ℃预变性2 min;5 ℃变性1 min;退火1 min;72 ℃延伸2 min;30个循环,最后72 ℃延伸5 min。取5.0 μL PCR扩增产物于1.5%琼脂糖凝胶进行电泳分析,5.0 μL 100~1 200 bp Marker Ⅱ DNA Ladder为参照,电压100 V下电泳10 min然后60 V电泳 40 min,电泳后凝胶系统成像,观察电泳条带结果。PCR产物送往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行纯化和测序。
表1 MLST 7对管家基因引物序列及退火温度
1.3.3序列比对及MLST数据分析 将产物测序结果上传至网站(http://mlst.warwick.ac.uk /mlst/dbs/Ecoli)进行分析,获得对应等位基因号,基于ECO 7对管家基因进行MLST数据分析,获得对应ST,利用网络软件对MLST数据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临床标本分布情况 48株产ESBLs菌株:泌尿外科8株,胃肠外科7株,肝胆外科6株,重症监护室(ICU)和妇科各5株,其余标本来自其他科室。41株非产ESBLs菌株:泌尿外科12株,肝胆外科8株,其余标本来自其他科室。
2.2药敏试验与质谱鉴定 48株产ESBLs ECO和41株非产ESBLs ECO耐药率比较结果见表2,产ESBL ECO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 ECO(P<0.05)。质谱结果与BD phoenix M5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
表2 48株产ESBLs和41株非产ESBLs ECO耐药率比较(%)
2.37对管家基因PCR扩增结果 对89株菌株的7对管家基因进行PCR扩增和产物电泳,结果显示,7对管家基因PCR扩增菌株均出现电泳条带,并与预期片段长度583~932 bp相同,见图1。
注:M为MarkerⅡ DNA Ladder;1~7分别为adk、fumC、icd、purA、gyrB、mdh、recA。
2.4MLST结果 将89株ECO 7对管家基因PCR扩增后的测序结果上传至网站,与对应的等位基因谱(adk-fumC-gyrB-icd-mdh-purA-recA)比对得到每个菌株等位基因号,并将等位基因号与对应管家基因进行比对分析。89株ECO共获得45种ST:产ESBLs ECO 24种,其中ST131型9株,ST1193型6株,其他型别散在分布; 非产ESBLs ECO 21种,其中ST95型7株,ST69型4株,其他型别散在分布。
3 讨 论
ECO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该菌耐药率逐年上升,出现多重耐药和泛耐药ECO,如产ESBLs ECO。ESBLs对广谱头孢菌素有较强抵抗性,而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有交叉耐药性。
MLST是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技术,通过测定细菌基因组管家基因序列来比对基因分型数据,属于分子生物学方法。与电泳条带分型方法比较,MLST分析结果准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重复性,能准确提供菌株不同型别,用于世界多地区细菌分子分型的流行病学研究。
本研究对89株ECO进行MLST,结果显示89株ECO共有45种ST。产ESBLs ECO为24种,主要是ST131型和ST1193型,其他型别散在分布;非产ESBLs ECO为21种,主要是ST69型和ST95型,其他型别散在分布。本研究结果表明,ST69型、ST95型、ST131型和ST1193型为本院ECO主要型别,而BIRGY等[7]报道ECO的ST以ST69、ST95、ST131、ST1193、ST38、ST73、ST405、ST12为主。本研究中ST69型占4.5%(4/89,4株全部为非产ESBLs ECO);ST95型占10.1%(9/89,其中产ESBLs ECO 2株,非产ESBLs ECO 7株);ST131型占13.5%(12/89,其中产ESBLs ECO 9株,非产ESBLs ECO 3株);ST1193型占10.1%(9/89,其中产ESBLs ECO 6株,非产ESBLs ECO 3株)。MATSUI等[8]认为ST69、ST95、ST1193型是共享基因型,最常见于尿液标本分离的ECO,属于流行性肠外致病ECO谱系。
有研究者对产ESBLs ECO的ST69型菌株导致的肾盂肾炎进行治疗,但以失败告终[9]。ST131型ECO具有毒力因子和高致病性,适应力强,与细菌耐药有关。近期有研究在检测一位74岁女性患者肠道时发现ST131型ECO菌株[10]。ST1193型ECO于2012年在澳大利亚发现,2013又在法国一位囊性纤维化患者中发现[11-12]。ST1193型也是一种新兴家族氟喹诺酮耐药ECO的基因型,在多个国家有过报道[13-14]。
本研究的ECO菌株分布情况显示,它们来自临床不同科室,型别较散乱,无法判断某型别是否为该科室流行菌株,但较多来自泌尿外科。产ESBLs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入侵尿道黏膜可导致尿路感染(UTIs),UTIs在医院获得性感染性疾病中排第2位,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可引起严重症状,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极大的挑战。BADER等[15]发现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可治疗尿路感染,能抑制ESBLs,抵抗产ESBLs ECO感染。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治疗产ESBLs ECO引起的感染目前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应在药敏试验中检测有效后才可用于临床治疗。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9株ECO中,48株产ESBLs ECO对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有较好的敏感率,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高。而41株非产ESBLs ECO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率,可考虑对感染非产ESBLs ECO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治疗。
无论是产ESBLs ECO还是非产ESBLs ECO,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危害。在治疗方面,产ESBLs ECO感染患者可能要经历更漫长的治疗过程,而非产ESBLs ECO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同时也可长期定植于人体或医院环境中,并通过不同的感染途径在院内传播,引起院内耐药株流行及院内感染播散。在早期都应考虑给予β-内酰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进行降阶治疗。为防止出现院内感染大暴发,应对CRE的预防和控制予以重视,加强易感因素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加强院内各科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及医护人员管理,阻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切实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