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未来创业&总部服务场景”; “邻里友好&智慧治理场景”

2021-11-26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5期
关键词:社区

主题一:未来创业&总部服务的乡村场景

让科学城人才诗意地栖居——张江镇新丰村乡村人才公寓的探索和实践

季 群浦东新区张江镇新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随着张江科创中心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和优质企业落户张江,人才的安居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张江镇会同张江管理局、张江集团开展“联合式”调研,深入了解各方需求。面对企业人才住房紧张与农村地区宅基地住房大量闲置的双重问题,我们将供需对接,提出全新的破题方式——试点农村住宅改造为个性化人才公寓。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将科创中心和乡村振兴两个国家战略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启动乡村人才公寓建设。

乡村人才公寓的建设对人才和村庄本身大有益处。对企业人才来说,农村的环境幽静舒适,人才公寓配套设施齐全,日常管理到位,能够满足居住需求,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对村庄来说,政府介入签约过程,实现村民增收;对老旧住宅进行统一装修,通过隐蔽工程、屋墙面翻修和结构加固等措施,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消除安全隐患;通过村庄综合改造,促进环境质量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全面升级;人才公寓项目带来人气聚集,进一步促进游线周边餐饮业、住宿业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产业链的形成。

为促进外来人才与本土村民的融合,我们以党建为引领,整合资源,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更好地服务于青年白领和原住村民,助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以支部牵线组成支部联盟,项目涉及的11家单位作为成员,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为入住的人才和原住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定期举办各类老少皆宜的活动,邀请企业青年加入村庄特色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为原本老龄化严重的乡村注入新活力,也通过活动互帮互助,让人才更好地融入村庄生活。在下一阶段,乡村人才公寓项目将进一步打造乡村治理的“张江范本”,绘就城乡融合的美丽乡村。一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合作打造环东村菁英社区;另一方面与中新社上海分社合作,打造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高水平区域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宣传乡村非遗保护和传承,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现代农业科普等。

乡村人才公寓,看似是一栋房,实则是一座桥,桥的两端连着城市与农村。对企业来说,人才安居有了新的突破口;对农村来说,乡村振兴有了新的源动力。让人才融入乡村、让村民接纳人才,实现互惠共赢。

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三园一总部”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金叶花奉贤区西渡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近年来,奉贤凭借着通江达海的地理优势,一跃成为临港自贸区新片区的西部门户、长三角的活力新城,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升。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奉贤区西渡街道提出以“三园一总部”生态商务区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实现乡村振兴改革破题。其中“三园一总部”是指一庄园一总部,一庭院一总部,一公园一总部。

“三园一总部”工作的探索自2019年起共经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老百姓宅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到村委会,改造后引入庭院总部;第二阶段是盘活现有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庄园总部;第三阶段是建设生态商务区。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首先,生态环境“亮”起来,建筑品牌“雅”起来。启动无违建村,开展河道治理,推进和美宅基建设与田、水、路、林、宅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和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三分灰七分白”的建筑风格。其次,农村产业资源“活”起来,经济品质“硬”起来。积极盘活农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根据不同需求定制不同的总部庄园。如将上海弘正新能源有限公司引入益云村,将梅园里总部引入五宅村等。最后,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村民搬入城镇,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他们也增加了租金收入,村庄通过总部建设招商,吸引企业入驻,增加租金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时实现了集体经济保值和增值。

未来将串点成线,由线及面,进一步加快“三园一总部”的建设。首先,集聚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浦江第一湾生态商务区。其次,争取金融政策扶持,汇聚多方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争取建设更多的超亿元税收、千亿元收入的农村,呈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生动画卷。最后,借助市属国企实力,推进乡村振兴更深入发展,打造生态商务区,实现区域改造升级。此外,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支持,克服土地政策瓶颈、人才吸引问题、公共服务配套缺失等困难,实现“三园一总部”的更高阶段发展。

乡村振兴生活圈——产业社区形态构建实践

王剑利归园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魅客创始人

在乡村振兴项目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风险。在此与大家分享归园居打造的创客社群的实践。闵行区浦锦街道丰收村魅客滨江田园科创社区,是归园居打造的创客社群,旨在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公寓式的田园社区,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为吸引总部经济和年轻创客,提出“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群人的故事”这一概念,打造乡村生活圈的产业社区。主要面向4类群体:第一类是毕业学生,这一群体在创业、交友、群聚等方面有较高需求,且追求时尚和品质;第二类是白领群体,这类人群需要居住环境的提升,以交友、聚会和社群共享为核心诉求;第三类是创业群体,这类人群需要办公创业一体化、居店一体化、注册返税一体化,且对共享社群有诉求;第四类是置业群体,可以为他们提供过渡婚房、办公空间,满足获取长租收益和以房养房等需求。

在构建产业社区之前,要明确乡村振兴中新空间、新需求的含义。对年轻人群体特征和底层逻辑进行解读发现:在基本需求层面,不喜欢无社交属性的生活空间,更倾向于私密、自由、自主同频的生活方式;在功能价值层面,需要空间自主权和有效社交圈,消费理念是绝不将就但需要稳定的性价比;在感性价值层面,需要能够分享交流创业生活,且具有社群温度的田园社区。此外,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能够在乡村成为未来可能成功企业家之中的一员,为他们提供留下来创业的理由。因此,产业社区的核心要素有4个:第一要有能够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满足住宿和办公需求的理想空间;第二要有从事设计创作、科研、创业、展出等方面工作的年轻社群;第三要有创意市集、实验戏剧、创业路演、艺术展、发布会、投资会和马拉松等丰富的活动;第四需要政策补助、就业支持、战略咨询和资源合作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社区的构建需要关注5个维度。(1)空间设计维度。应摒弃轴线、广场等构成的宏大“叙事”,使建筑群整体形态进一步呈现出一种更乡村的、自组织的“游戏”特征,在不同场景根据不同空间需求DIY空间组合模型,杜绝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尊重乡村原有的风貌肌理。(2)企业服务维度。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让企业能够得到金融、股权投资和区镇两级财政支持,尽可能为中小归乡创业人才保驾护航。(3)社群营造维度。举办各类活动,使新居民、新创客和原住民通过社群活动能够形成连接,带动新旧居民在社群活动中的融合。(4)运营管理维度,建立智能化终端,运用科学管理来构建创业场景。(5)产业招商维度。一是产业落地,税收前置;二是定向选商,择优合作;三是为凤筑巢,以销定产,投服结合,成立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产业兴旺和深度融合。产业社区的构建意义在于,通过“洼地效应”构建城郊创业生态圈层融合,有效激活集体存量,提高闲置土地税收产出比,空间上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乡村新型态产业集聚,真正做到产业社区的复制推广。

目前魅客田园科创社区已进入3.0阶段,未来将继续打造产业功能区、文旅融合区,促进多场景融合发展;通过集土空间载体、产业环境营造、文旅休闲配套,形成多方共赢的市场化新型乡村振兴可复制推广方案样板。产业社区的构建还存在诸如以宅基地为载体的使用权获取途径相对高危和单一等问题,建议加速集体土地入市,希望试点区先行、打造乡村产业社区的自贸区,同时期待能够给予产业创新以补充金融政策支持。

章堰乡村振兴项目实践分享

范敏姬中建(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章堰乡村振兴项目是央企中建八局与重固镇合作的重要部分,将章堰村发展方向定位为“上海新水乡,重固新范式”。未来希望通过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主要围绕创业场景和总部服务场景展开项目布局。以中建八局建设的核心区、科技农业园为引领,带动整个章堰村的家庭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形成产业联动,同时结合章堰的区位优势和水乡风貌特色,吸引都市人来此创业,并引入丰富的功能业态。

在项目实践方面,首先启动核心项目章堰人才发展中心,通过安排中建八局的中高层人才培训,助力章堰村的人才振兴。在引入培训功能后,为了保证人才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相应需求,围绕人群集聚的区域,建设科技农业、家庭农业和文创商品展示空间。利用中建八局上下游产业链的优势,在章堰村形成环保科技链圈层、农业科技类圈层和创意类产业圈层。同时坚持保护性开发,坚持通过生态、土壤治理、水治理维持生态优美的环境,坚持新老结合的创意设计,传承当地的文化脉络,形成未来良好的产业互补趋势。

1.企业发展与需求。坚持新旧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在业态上提倡多元混合,充分营造乡村室内、外交融环境。通过屋顶空间、室内室外交融流动,形成多元混合空间,充分利用开放空间和变化边界激发不同的公共活动,实现建筑中业态的多元混合,积极营造都市人对未来乡村的向往。章堰村文化馆中间玻璃屋因其内外交融的空间效果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

2.乡村振兴的措施与建议。坚持政企合作,在乡村生态环境打造过程中,要以建成一个生态绿色高质量的乡村为目标。同时。乡村振兴要在量身定制的基础上进行全要素统算账目,耐心认真孵化每一个项目。除了中建八局自投自承的核心区项目外,章堰村还有大量留白区域可以为将来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需要进行人、财、物三者之间的理性测算,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主题二:邻里友好&智慧治理的乡村场景

人、从、众——浦东新区城乡社区有机更新的治理逻辑

赵 波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工程师

浦东新区近年来在城乡社区有机更新过程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可以从社区核心、社区纽带、社区组织3个层面,来说明人在城乡治理中的作用、治理逻辑和社会的治理架构。

第一个层面是“人”,社区的核心是个体的人。例如东明街道的居民董女士组织居民将小区的废弃空间改造为菜园,邀请小朋友参与设计绘制,再带动家庭加入小区绿化和菜园的营造。惠南镇海沈村新村民李先生在海沈村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在地社区营造和乡村建设等工作,组织众筹活动获取资金来源,通过微更新、自治等载体,培育村民协商能力,吸引其他新村民一起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浦东本地建筑师张耶坚持探索乡村的新面貌,提出现代简居、闲雅清舍、水韵乡居和丹青水巷4种乡村建筑示范性方案。

第二个层面是“从”,即社区的纽带。重点在于解决社会链接、资源链接的问题。例如四叶草堂负责人刘悦来老师针对东明街道提出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将青年专业型社区规划师、居民为主体的人民社区规划师和小小社区规划师等多元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加强在地社区规划发展能力建设。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佳华组织外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老旧小区的社区工作。以浦东本地规划师陈凌云为代表的社区规划师们,组成了浦东社区规划的技术力量。

第三个层面是“众”,即社区的组织。政府从5个方面为社区规划治理提供系统性支持。一是建章立制,明确工作框架,发布规范性文件并定期对案例进行发布和收集,在社区治理参与过程中采用“一图三会”制度,以街道和镇为主题,通过一张方案设计图融入事前听证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过程中。二是宣传引导,通过网络和纸质媒体造势,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活动策划,组织居民体验公共空间,面向青年设计师集思广益等。四是数字赋能,建立综合信息平台,让破碎的信息进行统一呈现,为政府提供整体决策依据。五是网点激活,构建“家门口”服务体系,覆盖36个街镇、1300余个居村,实现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

总的来说,社区治理的框架和逻辑一方面需要社会自发组织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进行支持。未来应强化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参与途径,加大参与力度,畅通社会组织基层参与通道,让每一个公民都来做自己社区的“社区规划师”,参与城乡社区的有机更新。

多方共谋,驻地陪伴——上海市顾村镇沈杨村驻地陪伴式设计实践探索

马云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三所所长助理

沈杨村是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位于宝山区西南角,周边配套完善,坐拥顾村及上大两大商圈,是“城市中的村落”。优越的区位条件给沈杨村带来无限潜能的同时也为设计实施带来诸多挑战。在此与大家分享村庄设计从规划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工作难点与提出的解决方法。

一是要素多。沈杨村面临城市及乡村要素叠加的问题,脏乱差的风貌问题突出。我们将设计团队与村民、村委会、施工队、有关政府部门等一同构成“新乡村共同体”,解决有设计无指导和不按设计实施建设的核心问题。施工周期内驻地陪伴乡建,形成“现场技术指导+节点纠纷协调+就地方案调整+实地参与建设”的工作模式,确保设计方案高质量精准落地。

二是空间堵。原来为遮挡脏乱要素修建的众多围墙致使村内空间拥堵,景观资源被遮挡。我们打破空间藩篱,并对围墙进行多元化打造,将公共空间共享给村民,使乡村的花田风光渗透到城市。利用绿化空间打造透景式景廊,形成趣味空间,焕活企业围墙,采用整体景观手法塑造,丰富展示内容,提升整体品质,让围墙成为文化景墙。

三是协调难。以往工作成效不佳导致村民对本轮改造缺乏信心,同时大量租户对村庄缺少归属感,给乡建增加了挑战。我们搭建以“设计”为媒介的建设管理平台,并通过“民意问询+问卷调查+村民大会+表决大会”等方式,在村民知晓的基础上应用参与式、互动式、渐进式的理论方法,协同各部门快速形成多方共谋的实施方案,统一思想,减少后续纠纷,高效推进建设。

四是时间紧。在短短两个半月的设计施工时间里,我们组建“规划+景观+建筑”多专业的复合型团队,并以总规划师为总负责人,相关专业全程通力配合,在各个设计阶段充分交叉、相互嵌套,形成一个工作紧凑、专业高度融合的“专业管理团队”,开展陪伴式乡建。

五是预算少。大量市政基础设施及前期围墙建设的投入,导致近期村庄风貌提升经费紧张,期望以最低的投入打造优美的风貌。我们将旧材回收利用,从硬景和软景两部分打造低成本景观。

面对村庄设计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坚守“人民城市”的初心,以认真的态度、用心的付出和严谨的设计,通过全过程的驻地陪伴式服务,在方案阶段落实各方诉求,实施阶段及时协调各方矛盾,验收阶段保证项目品质,最终换来村民切身感受邻里美好的笑容。

上海奉贤: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实现“家门口”快乐养老

范玉英奉贤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奉贤区老年大学)主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加之农村地区地广人稀,现有养老服务无法覆盖到偏远地区的老年人,农村养老形势日益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奉贤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农村老年人实际养老需求为导向,探索创新农村宅基睦邻“四堂间”,利用农村地区闲置的宅基房屋,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以“政府牵头、社会赞助、村委负责、老人自愿”的机制,为老年人打造“吃饭的饭堂、聊天的客堂、学习的学堂、议事的厅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实现农村老年人“家门口”快乐养老。

一是发挥“四堂”功能,实现多样化需求。四堂间由4部分组成:(1)实现小圈子用餐的便民饭堂,特殊情况下还会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2)实现小邻里联系的休闲客堂,为邻近的老年人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温馨场所;(3)实现小班化学习的快乐学堂,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在师资配备上以本地人为主,授课选题易于老人理解,开展惠民政策宣讲、健康养生咨询、安全防范讲座等课程学习;(4)实现小区域议事的自治厅堂,通过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参与村委决策,保障老年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四堂间”成为农村老年人议事和自治的重要平台。

二是政府引导扶持,创新互助式养老。2014年,宅基睦邻点“四堂间”在政府引导下因需而建。2015年起,奉贤区依次出台了指导意见、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等引导政策,并给予一定资金补贴,此后进一步制定“四堂间”创建和运营的基本标准,明确了评估标准和具体指标,并结合创建评估和运营评估结果,对睦邻“四堂间”开展星级评价,同时建立奖惩制度,促进良性发展。

三是引入社会组织运营,实现常态化活动。积极引入第三方社会力量对“四堂间”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结合各村老年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特色课程设置,提供多样服务项目,例如村民志愿者为出行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民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为老年人开展健康服务,社区文艺团队每季度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等。“四堂间”已成为代办事务、便民服务、义诊等志愿服务的有效载体。

“四堂间”成本低、覆盖面广、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不仅解决了农村留守、独居老年人吃饭、精神孤独等问题,减轻了老年人家属的压力,而且有效促进了老年人之间以及老年人与村委会之间的交流,增进了邻里和谐与村民凝聚力。可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应遵循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地域条件进行体系设计。

清美智慧农业建设与发展实践

李 立上海清美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监

清美集团从做豆制品起家,逐步扩展到做米面制品。通过与上海市农科院合作,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致力于智慧农业科研技术的实际应用,推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化管理分析平台建设等现代智慧农业发展,造福乡村和城市。目前清美鲜家与乡村形成紧密的共建关系,浦东宣桥镇与陈桥镇的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清美使用,流转之后的农户既收地租,也可以到集团基地来工作或者自己创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良好经济模式。与此同时,清美集团通过先进技术引领农业转型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利用农业智能应用,便捷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水稻板块,通过高精摄像头、无人机、VR增强现实系统等应用,扫描测绘水稻的生产情况,获取汇总当地的种植数据,利用先进的水稻模型进行分析,对照水稻生长每个环节,结合当地气候和专家智能回复,及时了解虫害原因与治理方法,精准施肥。在蔬菜板块,利用包含传统生产、PH值、温湿度、大气压值等一系列指标的监测传感器采集信息,导入农业数据模型,做到种植环境指标精准控制,提高了运作的可持续性。依托现代智能技术集成不仅能大大提升农业单人管控的覆盖面积,减小人员工作压力,更能在多元化、高密度、高精度、多联查的情况下,实现蔬菜、水稻的高生产率,有助于探索真正意义上适合现代农业的无人农场。

二是科技引领农业转型,助力农业延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由于农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农村人口中真正能干农活的人数非常有限。通过科技智能化农业系统,扩大老农经验的应用范围,让年轻的农村人也有能力去管理大规模的稻田。因此,我们强调通过现代企业与乡村的结合,利用科学技术支撑引领,为未来乡村的年轻从业者提供可以参考的技术经验,培育真正意义上面向现代化农业的农一代、农二代,并且延续发展下去。另外,针对上海这样土地资源珍稀的超大城市,未来的趋势是如何用最小的土地实现最大的农业产出,并发挥更多保障作用。发展智能化的农业设施,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能够做到市场保供。清美绿叶菜在今年台风期间能够实现本地化、智能化、连茬多、高效种,并在灾害天气、特殊天气保障蔬菜供应,智慧农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未来也希望智慧农业从科研层面向应用层面有更多探索,期待未来能够发挥更多实际价值。

与你“乡约”,数字化引领新农村,共创新未来

杨忆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青浦分公司总经理助理

中国移动目前是全球网络和客户规模数量最大的通信公司,中国移动有线骨干网络遍布全国,分布在物联网、视频、云服务等方面,并有中国移动研究院等为客户提供全程全系列的专业支撑和服务。近年来,中国移动大力开展5G示范应用,中步村作为青浦区幸福社区试点之一,也是上海移动打造的“5G第一村”,正在探索利用5G新技术,推动乡村发展,让老百姓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活服务。具体在乡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通过5G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网络建设现在如同水电煤一样,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乡村地区地域范围广、人口分散,若没有先进的网络基础建设,未来在生产、生活、治理等各方面都将面临发展的难题。我们通过提升乡村数字化新基建工程的覆盖水平助力乡村发展,依托5G技术视频传输速率高、覆盖范围广,高精度定位提供动态厘米级和静态毫米级定位能力的特性,利用网格化事件处置机制进一步提升社区基层服务的水平。同时持续提升乡村网络的质量,服务好乡村的个人客户,支持好乡村的中小企业,进一步丰富涉农的信息终端。

二是通过加强5G技术应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考虑到乡村医疗、教育等资源较为匮乏,依托5G+远程的方式,将更多更好的服务资源输送到乡村地区,包括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例如在长三角智慧互联网医院引进5G远程超声系统,可以利用与中山医院的远程联线操作为病人直接服务。实现智能防疫,运用语音智能机器人每天电话询问防疫情况,极大提高了防疫管理的工作效率。提供优质云课堂,采用线上方式提供包括反诈宣传、便民服务、免费申诉等培训服务,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通过5G数字化框架建设,丰富乡村应用场景。结合综合治理、惠民服务、农业生产3方面需求,打造数字乡村解决方案。以青浦区幸福社区和幸福云的5G建设为例,幸福社区是线下阵地,幸福云是线上阵地,融合形成“1+4”模式:“1”是一个主题数据库,“4”是指全要素的管理、全自动的办公、全景式的服务和共治。打造治理一张图、服务一张图、生产一张图,利用终端监测设备、硬件感知设备、移动云、物联网、大数据、AI服务等组成的数字化框架,围绕智慧党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平安家园等场景主题,进行系统分析优化管理,让乡村的干部、居民和产业都能在全要素管理的条件下,提高基层办公和社区服务的效率与便利度,最终实现为乡村赋能增效。

(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社区生活圈项目组提供,文字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社区团购大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