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与林风眠之异同
2021-11-26赵梓含
赵梓含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徐悲鸿和林风眠是中国历史上20 世纪的两个艺术巨匠,20 世纪是一个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社会发生巨变的新时代,中国近代美术在这一时期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震荡与转折之中,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充满开放与创新的新时期,美术观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于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出现了徐悲鸿和林风眠两个艺术巨匠,并且都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一个主张写实主义,一个主张表现主义。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徐悲鸿和林风眠二人各有所长,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否认。
一、求学之旅
(一)徐悲鸿坎坷求学
徐悲鸿与林风眠都受当时五四文化热潮的影响,都于1919 年赴法国留学,接受西方素描艺术及油画的熏陶,海外学成之后先后回国,从事艺术教育事业。
1918 年11 月11 日,一战结束,中国教育部表示将继续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徐悲鸿和蒋碧薇刚来到北京,徐悲鸿便迫不及待地将老师康有为的推荐信递交给他的学生罗瘿公,罗瘿公看了推荐信和徐悲鸿的作品之后,大为赞赏,当即写推荐信给教育部长傅增湘,傅增湘对徐悲鸿的作品多有夸奖,并对徐悲鸿承诺,如果有留学机会,一定不会遗忘他,可后来向国外派遣的留学生名单中并没有徐悲鸿的名字,徐悲鸿愤怒的指责教育部长傅增湘,甚至责骂他言而无信,后经蔡元培校长致函推荐徐悲鸿赴法留学,傅增湘很快回信,表示绝不食言,1919 年3 月20 日,徐悲鸿夫妇终于踏上了求学之旅,徐悲鸿先去巴黎徐梁画院学习西方素描,他白天用心练习专业素描,研究西方大师杰作,晚上回到宿舍继续练习画画,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拜弗拉蒙为师,先开始也是学习西方素描的石膏像,后来晋升到模特写生班级画人体,等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跟随名师学习西方油画技法,徐悲鸿凭借自己的勤奋,很快完成了前两个步骤,后来油画阶段选择了弗拉蒙老师,除了弗拉蒙老师之外,由于徐悲鸿崇尚写实主义,所以也最为崇拜当时巴黎著名的画家达仰,后经唐泼特介绍,徐悲鸿结识了达仰先生,达仰是风景画家柯洛的学生,他很赞赏徐悲鸿,徐悲鸿又拜达仰为师。当时已经68 岁的达仰,对徐悲鸿说:“我17 岁做柯洛的学生,柯洛教我要诚,要自信,不要舍弃真理以徇人。我始终信守柯洛的教导,五十余年,未敢忘却。”1921 年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定,中断了留学生的学费,这是战后的德国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同样的法郎在德国可增值数倍,使得徐悲鸿夫妇在德国生活到1923 年,期间画了许多素描和速写,终于在1923 年春天,徐悲鸿接到中国驻法大使馆的通知,教育部已经补上欠款,可以继续深造,他便立刻动身前往法国,此時他的老師弗拉蒙先生已經去世。徐悲鸿每天去达仰的工作室学习,勤奋刻苦,可惜好景不长,政局动荡,1925 年,学费再一次中断,徐悲鸿又一次面对经济危机,只得前往新加坡卖画筹集学费,后来几经周折,陆续又去了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进行游学,最后又回到原点巴黎,此时,1927 年,徐悲鸿决定回国。
(二)林风眠悲伤旅途
1919 年12 月28 日,林风眠也开始了赴法留学,一到达枫丹白露,林风眠便揽了一些油漆招牌的杂活开始半工半读,并且有了在毛里求斯的堂兄些许经济上的援助,使林风眠可以少受一些辛苦,专心学业,1921 年,林风眠入学法国中部蒂戎美术学院,进行人体素描学习,后来经导师介绍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受教于柯罗蒙,和徐悲鸿的老师一样,也是一位写实主义大师,但是进步却不是很明显,有一天杨西斯点拨了林风眠,提示他应当好好专心于中国优秀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的表面,应当多去东方博物馆进行学习。此后,林风眠虽身在法国,却醉心于东方博物馆和陶瓷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东方艺术之美,但是由于不是总有条件对这些陶瓷进行写生,逐渐开始对印象派大师以及现代派大师的杰作起了兴趣,比如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等。此时的林风眠所欣赏的不再是画室里的学院风,反而喜欢上了苦闷孤寂的风格,1922 年去德国柏林游学一年,画风逐渐成熟,与此同时,林风眠遇到了挚爱—柏林大学化学系女友方·罗拉,1923 年冬,与罗拉返回巴黎并结婚,好景不长,1924 年秋,罗拉生有一子,但是不幸染上产后热病去世,婴儿也不幸几个月后夭折,林风眠悲痛万分,将母子二人葬于郊外,自己刻上墓碑以表达思念,与罗拉相处的时间虽不长,但是两人感情深厚,这一时期,也是林风眠创作的高产期,直至半个世纪后林风眠再一次来到法国,还在寻找罗拉母子的墓。后来林风眠会到法国之后,又结识了法籍女友蒂戎国立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学阿里斯·瓦当,并与之结婚,于1926 年回国。
二、艺术创作及主张
林风眠回国后积极参与各种艺术运动,并且多次创办美术刊物,声名大噪,远远高于徐悲鸿,而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悲鸿的影响力又逐渐升高,林风眠却逐渐隐退,两人因为时代的局限有着不同的命运,徐悲鸿高举写实主义大旗,林风眠则一心一意走着表现主义的道路,当时的写实主义并不是有着绝对优势,但由于抗战美术的局限性,写实主义更容易有表现力,同时徐悲鸿具备着敏锐的政治活动意识,所以在美术学院甚至美术界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与之相反的是,林风眠在抗战开始的时候就被挤掉校长的职务,加上性格使然,决心隐退,艺术界内的光辉便逐渐暗淡,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是因为顺应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时局,才得以在这片土壤里茁壮成长,同时也是历史的选择,后来,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这样的政治地位也决定了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学院派的领导地位。
林风眠受当时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及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导致林风眠的水墨语言变化主要在构图和色彩上,都是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变革,弥补了传统中国画色彩上的不足,也增强了装饰意味,但是由于林风眠终其一生也没有深入书法的大门,所以轮廓往往是轻浮的线条,他人物描绘得最多的是古装仕女,简单凝练的极简风格线条,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孤独感和避世情怀立刻展现出来,林风眠的绘画否定了传统文人画的程式与笔墨,但是又保留了文人画的美学思想,他把中国的韵律美和西方的表现形式感相融合,从而达到自己中西合璧的目的。徐悲鸿对写实主义从一而终,作品往往尺幅大,人物多,主题鲜明,社会功利色彩浓厚,有着积极入世的情怀,坚守中学为主,西学为用,要使得造型写实,在轮廓线上减少了笔墨的美感,内部塑造也有了明暗,大大削弱了笔墨趣味,但是增加了人物写实性。徐悲鸿主要以西方学院派素描改造中国画,作为中国画的骨骼,而林风眠将西方表现主义形式语言融入中国画,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结语
徐悲鸿与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及美术作品都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和对美术发展的一定阻碍,但是不能因此抹杀两位艺术家的中国画变革贡献,以及在艺术教育事业的成就,中国画随时带走,中国画的变革是永无止境的,徐悲鸿和林风眠是这条变革之路的行者,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里程碑和方向标,我们应当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