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域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2021-11-26宋红尔吴育才李晗
宋红尔 吴育才 李晗
(辽宁理工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实践教育是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2018 年9 月,辽宁理工学院获批一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以下几点建设成效。
一、建设成效
(一)构建了以校企共建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立了校内分中心工作室与校外分中心工作室。工作室主要工作:1.调整实践教学课程。校企双方共同研究,优化整合实践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探究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践课程的比重。2.共同开发了实践教学案例等资源。两个分中心工作室结合现有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了跨专业、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案例并已出版。
(二)“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一方面,邀请实践教育基地企业方专家,为校内分中心工作室的实践课程教师开展了企业案例研究、实践工作经验分享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定期对校方实践课程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提高了实践课程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从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拔了责任心强,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为实践基地企业方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提升了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
(三)建立了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了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遵循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投入方面的指标包括:实践教育基地专职人员数量、实践教育基地设备价值和运行费用等。产出方面的指标包括:实践教学案例数量、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结果、“双师型”教师数量等。采用熵权法或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进行绩效评价,对上述指标体系进行赋权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
(四)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丰富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依托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多元化育人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化合作模式;2.订单培养式校企合作育人模式;3.校企共建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4.围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五)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有力推进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课内实训仿真度较低,实训效果不理想。通过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教师到基地企业进行锻炼,实践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完全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的实训体会更加深刻,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企业安排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让这些人员走进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一)校企双方对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仍然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重视不足,对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需要对校方安排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日常工作,这些都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造成企业成本上升。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校企双方面对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积极性都不高。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发挥基地的应有作用,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最终才能建成高水平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管理体制不健全
校企双方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的权力、义务不明确。权力方面,通常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主动权由企业方掌握,学校处于被动地位,合作事项服从于企业的经济利益目标。义务方面,企业从成本效益角度考虑不能对全部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而学校主要是进行生活方面的指导,导致学生进入基地后表现较差。背离了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出发点。学校为了完成实践教学计划把学生安排到企业,由于学校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要求企业给实践学生安排与本专业完全匹配的工作岗位,导致所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安排学生实践内容,较少考虑学生通过实践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未能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
校企双方在基地内涵建设方面的工作不实,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研究不足,导致实践教育基地不能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国家层面,未出台保障基地良性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层面,部分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仅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层面,大多数学校仅从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对企业的利益诉求关注度不够;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去实践基地仅是为了完成一门课程,认为自己将来不可能在实践基地工作,对实践内容不能深入体会。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校企双方对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建立长效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双方在基地建设方面不应过多的“索取”,而增加彼此负担。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人才。高校教师应积极融入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上来,通过参与基地建设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基地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提高知识的转化能力和科研能力。高校应持续增加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减轻企业负担。主动对接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发挥高校人才集中、专业面广的优势,切实为企业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创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管理体制
从组织结构来看,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主要由以下三个机构有机组成:1.基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规划、建设、使用、管理方面政策方针的制定,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及落实等核心工作。2.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基地领导小组做出的各项决议、决策等的执行或落实等工作。3.基地专家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的论证和修订等工作。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
高校方面,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这类教师理论水平、实践能力都应该比较突出。结合学校的师资力量,根据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从现有的师资队伍中选择责任心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以保证基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企业方面,建立基地实践教育中心。选择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具有长期企业实践经历的高级工程师、设计师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10-15 名进入实践教学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企业员工的40%左右,承担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任务,担任学生的校外专业导师,保证相关行业和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反映在专业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