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簇Co3FeP的热力学稳定性及电子性质

2021-11-26毛智龙方志刚侯欠欠吕孟娜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热力学构型原子

毛智龙,方志刚,侯欠欠,吕孟娜,许 友

(辽宁科技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鞍山114051)

自上世纪80年代Molnáar等[1]系统阐释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特点及其广阔前景后,各种相关研究结果大量涌出。其中,Fe基催化剂的相关研究表明,向过渡金属元素Co和Fe中加入非金属元素P在催化电解水时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2-3]。Co-Fe-P体系的催化剂拥有多种结构,其中,纳米球[4]、纳米笼[5]、三维泡沫多孔[6]等结构较为常见。合成该体系的前驱体也有多种,例如钴铁双金属-有机骨架[7-9]、钴铁普鲁士蓝类似物纳米管和碳纳米管复合材料[10]等。该体系的合成方法也复杂多样,例如用双金属Mo-Co-Fe普鲁士蓝类似物作为结构模板[11]、控制Co-Fe-P的各向异性生长[12]以及设计催化[13]的方法均可对其合成。该体系的催化剂也可以在较宽范围pH值条件下使用[14-15]。目前,绝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宏观实验的角度研究Co-Fe-P体系,缺少该体系内部微观结构稳定性的研究。因此,本文对团簇Co3FeP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研究,以期为Co-Fe-P三元体系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1 优化构型

文献[3]中提到Co0.63Fe0.21P0.16的构型催化效果最好且较为稳定,故将Co-Fe-P体系原子比定为Co∶Fe∶P=3∶1∶1。基于拓扑学原理[16]得出团簇Co3FeP共有21种初始构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17](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在B3LYP/Lan12dz的水平下,对团簇Co3FeP所有的初始构型分别在单重态和三重态下进行参数优化和频率计算,类金属P加极化函数ξP,d=0.55[18]。所有计算都在启天M4390微型计算机上运用Gussian09程序完成。

对团簇Co3FeP初始构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频率计算,排除虚频和相同构型后,得到9种优化构型,其中单重态4种,三重态5种。以能量最低的构型1(3)为基准,设其能量为0 kJ/mol,将其他构型按能量从低到高进行排列,上标数字为该构型的重态。团簇Co3FeP几何构型如图1所示。三角双锥型有构型1(3)、4(3)、1(1)、2(1)、3(1),构型1(3)以Fe-Co1-Co2为基准面,P为锥顶原子,Co3为锥底原子;构型4(3)以Co1-Co2-Co3为基准面,P为锥顶原子,Fe为锥底原子;构型1(1)是以P-Co1-Co3为基准面,Fe为锥顶原子,Co2为锥底原子;构型2(1)以Co3-Co1-Co2为基准面,Fe为锥顶原子,P为锥底原子;构型3(1)以Co1-P-Co2为基准面,Fe为锥顶原子,Co3为锥底原子。戴帽三棱锥型有构型2(3)、3(3)、4(1),构型2(3)以P-Co3-Fe为基底面,Co2为锥顶原子,Co1为帽顶原子;构型3(3)以Co1-Co2-Co3为基底面,P为锥顶原子,Fe为帽顶原子;构型4(1)以Fe-Co1-Co3为基底面,P为锥顶原子,Co2为帽顶原子。平面五边形只有构型5(3)。

图1 团簇Co3FeP的优化构型Fig.1 Optimized configurations of cluster Co3FeP

2 能量及其热力学稳定性

为了讨论各构型能量对稳定性的影响,假设团簇Co3FeP的合成路线为3Co+Fe+P→Co3FeP,结合能计算式:EBE=3EZPE(Co)+EZPE(Fe)+EZPE(P)-EZPE(Co3FeP),吉布斯自由能变[18]计算式:ΔG=G(Co3FeP)-3G(Co)-G(Fe)-G(P)。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结合能越大,热力学稳定性越好。吉布斯自由能变越大,自发反应趋势越大。

表1 团簇Co3FeP的能量参数,kJ/molTab.1 Energy parameters of cluster Co3FeP,kJ/mol

各构型校正能EZPE排序:4(1)>3(1)>2(1)>1(1)>5(3)>4(3)>3(3)>2(3)>1(3),构型1(3)的校正能最低,构型4(1)的校正能最高。表明构型1(3)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好,4(1)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差。所有三重态构型的能量均低于单重态构型,表明三重态构型的稳定性均高于单重态构型,说明重态对构型的热力学稳定性有影响。

各构型结合能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如图2所示。构型1(3)的EBE最大,ΔG最小;构型4(1)的EBE最小,ΔG最大。说明构型1(3)热力学稳定性最好,且自发反应趋势最大;构型4(1)则完全相反。所有三重态构型的结合能EBE大于单重态构型,且三重态构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小于单重态构型,说明在整体水平上三重态的热力学稳定性更好,且自发反应趋势更大,进一步说明构型的重态对其热力学稳定性有影响。

图2 团簇Co3FeP各构型的结合能(EBE)与吉布斯自由能变(ΔG)的变化趋势图Fig.2 Binding energy(EBE)and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ΔG)of configurations of cluster Co3FeP

3 团簇Co3FeP的电子性质

3.1 各原子的带电量

将团簇Co3FeP各原子的带电量列于表2。原子带电量大于0表示失去电子,原子带电量小于0表示得到电子。除构型4(3)和1(1)外,其余构型的∑Co(Co1、Co2和Co3的代数和)所带电荷量小于0,说明Co原子整体具有较强的得电子能力。除构型1(3)和5(3)外,其余构型的∑P所带电荷量大于0,说明P原子具有较强的失电子能力。这与团簇Ni3CoP相同[19]。

表2 团簇Co3FeP各优化构型原子的带电量,CTab.2 Charge of each atom in optimized configurations of cluster Co3FeP,C

构型中各原子所带总电荷量如图3所示。三重态构型中,除构型4(3)外,Fe原子的带电量大于0,∑Co的带电量小于0,构型2(3)、3(3)和4(3)中P原子的带电量大于0,构型1(3)和5(3)中P原子的带电量小于0,说明在三重态构型中,P原子内部得失电子能力相当,且电子易从Fe原子流向Co原子。而在单重态构型中,∑Co的带电量小于0(构型1(1)除外),Fe原子的带电量均小于0(构型2(1)除外),P原子的带电量均大于0,说明在大多数的单重态构型中,电子易从P原子流向Co和Fe原子。构型2(1)各个原子带电量的绝对值之和∑|Co3FeP|最大,而构型4(3)的∑|Co3FeP|最小,说明构型2(1)各原子间转移电子能力最强,构型4(3)各原子间转移电子能力最弱。

图3 团簇Co3FeP中各原子带电量Fig.3 Charge of each atom in cluster Co3FeP

Fe原子在大部分单重态构型中得到电子,而在大部分三重态构型中失去电子,说明构型的重态对Fe原子得失电子有影响。

3.2 各原子轨道的Mulliken布居数

为进一步探究团簇Co3FeP内部各原子间电子流动情况,引入Mulliken布居数对其进行分析。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大于0或小于0,分别代表原子轨道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表3和图4为各构型中各个原子轨道上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其中Co为同一构型中三个Co原子内部各轨道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Fe和P分别为单个Fe、P原子内部各轨道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

表3 团簇Co3FeP优化构型各类原子轨道Mulliken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Tab.3 Average Mulliken population variations of various atomic orbitals in optimized configurations of cluster Co3FeP

图4 ∑Co、∑Fe和∑P的原子轨道Mulliken布居数变化量的平均值Fig.4 Average Mulliken population variations of atomic orbitals of∑Co,∑Fe and∑P

在所有优化构型中,Co原子的3d轨道和4p轨道的布居数变化量均小于0,4s轨道的布居数变化量大于0,且4s轨道布居数变化量绝对值最大,说明Co原子的3d轨道和4p轨道失去电子,4s轨道得到电子,且4s原子轨道对Co原子整体的电子转移贡献最大。在所有优化构型中,∑Co大于0,说明Co原子易得到电子,且4s轨道得到的电子数大于3d和4p轨道失去的电子数之和。

各构型中,Fe原子中各轨道得失电子情况与Co原子相同。单重态中,除构型2(1)外,Fe原子易得到电子;三重态中,除构型4(3)外,Fe原子易失去电子。表明构型的重态对Fe原子得失电子有影响。

P原子的3s轨道易失去电子,3d和3p轨道易得到电子,且3s轨道对P原子的电子转移贡献最大。除构型1(3)和5(3)外,其余构型的∑P均小于0,说明P原子易失去电子。

4 结论

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的水平下,对团簇Co3FeP进行优化分析后得到9种优化构型,对其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进行讨论。

(1)9种优化构型中,单重态4种,三重态5种,几何构型分别为平面五边形、三角双锥型、戴帽三棱锥型。构型1(3)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好,构型4(1)的热力学稳定性最差,三重态比单重态的热力学稳定性更好,且自发反应趋势更大。

(2)构型的带电量分析表明,P原子易失去电子,Co原子易得到电子;构型2(1)电子转移能力最强,构型4(3)的电子转移能力最弱,Fe原子得失电子受构型重态的影响。

(3)构型中各原子轨道的Mulliken布居数分析表明,Co原子和Fe原子中,电子由4s轨道流向3d和4p轨道,且4s原子轨道对Co原子和Fe原子的电子转移贡献最大;构型的重态对Fe原子得失电子有影响;P原子内部电子转移由3s流向3p和3d轨道,且3s轨道对P原子的电子转移贡献最大。

猜你喜欢

热力学构型原子
场景高程对任意构型双基SAR成像的影响
了解固体和液体特性 掌握热力学定律内容
航空航天类“工程热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变稳直升机构型系统设计及纵向飞行仿真验证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热力学第一定律易混易错剖析
探究团簇Fe4P的稳定结构
分子和离子立体构型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