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语境下的高职《导游业务》课程思政探究与实践
——以《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为例

2021-11-26廷,黄

绿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导游志愿

叶 廷,黄 科

(1.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935;2.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1 引言

当前国内旅游行业发生深刻变化,红色旅游专项服务人才需求旺盛。为精准培养当前旅游行业亟需的专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研究充分考虑“中国梦”和“课程思政”的契合度,依托“红色旅游”进行“中国梦”语境下的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以《导游业务》课程的“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为例,围绕“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真实项目主线,通过挖掘思政资源、提炼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模块训练,强化地接职业技能,培养时代所需的红色导游人才。

2 《导游业务》课程改革背景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强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1],本质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党的“十九大”以来,红色旅游在“中国梦”语境下持续升温,成为新的旅游增长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三次印发《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3],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相关产品与服务日趋多元化与大众化。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占国内旅游市场份额11%以上[4]。2021年上半年,国内红色旅游产品的预订和销售情况超过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5],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当前红色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亟需高素质专项服务人才,以不断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水平。

3 “中国梦”与《导游业务》课程思政实践的关联度

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功能[6]。“红色革命纪念地、红色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就是近现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求索、不惧牺牲的不朽见证”[7,8]。因此红色旅游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实现路径。

值此背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程思政”理念,强调“以专业课教学为突破口,将传统的思政教育对接专业课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目标[9]。《导游业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搭建起导游服务整体工作框架,主要目的是协助学生了解导游工作流程,提升导游岗位认知与技能,意在打造培养符合当前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由此,“中国梦”和“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上高度契合,《导游业务》课程可充分挖掘文化传播的内在属性,进行“中国梦”语境下的课程思政实践。

4 “中国梦”语境下《导游业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导游业务》包含“地接服务”“全程陪同服务”和“景区导游服务”三大核心版块,具体实践中,可将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有机融入课程内容[10],并以项目形式进行实施。基于“中国梦”语境,《导游业务》的课程改革从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重构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以下以《导游业务》课程的“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为例进行实践。

4.1 教学设计

4.1.1 教学整体设计

“红色旅游地接服务”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本点,落实《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精神,应对红色旅游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旅游资源、以项目驱动重构“红色旅游地接服务”课程内容。通过产教融合等形式[11],景区发布需求,学校培养志愿服务导游,以“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项目为主线,组建“光辉历程宣讲团”。课程注重思政资源挖掘、思政元素提炼、思政模块训练,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和革命文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地接服务技能,激发爱国情感,以更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需求(图1)。

图1 “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教学设计逻辑

4.1.2 重构课程内容

“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围绕“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项目,在常规教学安排基础上,做了如下调整:①落实项目驱动,增加本地红色旅游地的“课前采风”和“课后志愿导游”;②注重良好的红色旅游地方接待导游形象塑造,结合全国职业院校导游技能大赛,增加“红色地接服务人员形象准备”知识点;③营造红色旅游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红色仪式组织”知识点;④注重红色旅游文化的传播方式,自主开发“感官体验式讲解法”。在此基础上,该模块分解为“服务准备-服务规程-导游讲解-仪式活动-综合演练”五个前后衔接的任务,重组后的课程内容如表1。

表1 “地方接待”模块课程内容重组设计

4.1.3 确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中国梦”核心内涵,结合行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导游业务》课程“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方得体,讲解专业,组织得当,灵活应变,勇担使命”的高素质红色旅游地接服务人才,具体教学目标见表2。

表2 “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教学目标

基于教学目标与内容,确立了以“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服务”项目为中心的“地接服务人员形象”“讲解数据收集方法”“旅游仪式组织”和“感官体验式讲解方法”等四大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着重突破职业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讲解应变等难点。

4.1.4 制定教学策略

“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围绕“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服务”真实项目,采用“移动课堂,联通任务”模式,充分考虑旅游类课程场景体验的要求,在移动式课堂实施前后衔接的任务(图2)。

图2 教学策略设计

在教法上,本模块使用项目式教学,将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整合为本土“本地旅游志愿导游”项目。课前采用参观教学法,课中和课后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以实践学习法完成课前采风、课后志愿导游,采取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进行课程的预习和学习检测;采用角色扮演法,课中分组扮演地接和游客,演示地接活动。

教学手段上,课程实施充分借助VR、普通话学习APP、抖音小视频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与学习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4.2 教学实施过程

本模块分成“课前→课中→课后”3大步骤,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课前,教学团队分析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法,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本地旅游志愿导游”实地采风的学习任务书,学生以实践学习法完成课前采风,形成感性认知。师生共同建立“本地红色旅游地”素材库。教师根据讨论和预习情况,调节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2)课中,师生完成导游形象展示操,并引出红色旅游服务口号,明确红色地接职业使命,使学生调动积极情绪投身地接导游工作。同时,遵循“痛点分析→发布任务”的思路,围绕“本地旅游志愿导游”真实项目,采用问题导向法,从当前红色旅游地接实际工作痛点出发,发布课堂任务,激起学习兴趣。教师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从团型(小学生、大学生、军人、女性、老年团)、情境(接团、导览、送团)出发,拆解各任务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协助学生任务实施。学生以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实施课堂任务。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多人员多层次的归纳总结,回答学生疑问,并执行课堂考核。学生根据阶段反馈总结经验,任务升级,进一步巩固所学(表3)。

表3 课中痛点分析与任务设计

(3)课后,教师根据学情数据,设计课后红色旅游地接实践任务。注重根据教学平台作业数据,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学习平台的案例库和习题库。学生完成平台作业,上传视频,根据评价机制进行调整,并参与“光辉历程宣讲团”志愿宣讲活动,完成课后本地旅游志愿导游服务和案例库的更新,强化职业精神和素养。

4.3 教学评价

依据全过程数据收集方法和过程性考核的理念,本模块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志愿导游服务,校内外导师共同构建与落实景区、游客、教师、学生等多人员评价体系(图3)。

图3 课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5 结语

理论层面,“中国梦”概念和“课程思政”理念高度契合[12]。基于导游人员文化传播身份属性,导游业务课程可充分挖掘文化传播的内涵,依托“红色旅游”进行“中国梦”语境下的课程思政实践。

实践层面,《导游业务》课程的“红色旅游地接服务”模块以“本地红色旅游志愿导游”真实项目为主线,注重融入地方红色旅游文化,通过挖掘思政资源、提炼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模块训练,构建鲜活真实的体验式学习模式,强化地接职业技能。同时,根据项目需求,组建“光辉历程宣讲团”志愿讲解,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有效服务本土红色旅游经济。课程实施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和革命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激发爱国情怀,培养时代所需导游人才。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导游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Red tourism sees boom 红色旅游正“青春”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年轻人渐成红色旅游主力人群
“被志愿”
黄希川
网约导游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