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调查研究
2021-11-26柯华煜李海生梁易天肖永豪周宇桐张嘉乐钟晓晴
柯华煜,李海生,梁易天,肖永豪,周宇桐,张嘉乐,钟晓晴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
1 引言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域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沼泽地、河流、湖泊、滩涂等区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对自然环境需求的增加,湿地与公园的结合体——湿地公园应运而生。作为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以及市民观光和游憩的基地,湿地公园可有效缓解城市化建设中的环境压力,同时也能够调节小范围地区气候[2]。
广州大观湿地公园,是广州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在广州海绵城市的建设方面具有示范作用[3]。植物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最有生命力和代表性、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元素,植物配置成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内容[4]。湿地植物配置,可构建或再现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目前对广州大观湿地公园的研究主要涉及建成后综合绩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海绵型湿地景观等方面[5~7],而对该公园植物配置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对广州大观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分析评价,旨在为大观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2 研究地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广州大观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天河智慧城,占地面积约46.8 hm2,由一系列的串联式坑塘和水库组成,主要分为沉淀过滤区、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梯田综合净化区、水质稳定区、新塘水库、雨水湿地缓冲区、湿塘蓄滞区9个区域(图1)。气候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均气温为21.8 ℃,年均降水量为1675.5 mm。
图1 大观湿地公园各区位置及各坑塘编号(虚线部分为研究范围)
2.2 研究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对广州大观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调查植物的种类、生活型以及植物配置情况,对无法识别的种类,采集植物标本并拍摄植物照片,参考《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等工具书,对标本进行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州大观湿地公园植物种类
经调查,大观湿地公园共有植物144种(包括栽培种及常见野生种),隶属56科117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9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49科109属133种(表1)。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共79种,占54.86%;乔木42种,占29.17%;灌木14种,占9.72%;竹类5种,占3.47%;藤本最少,共4种,占2.78%。
表1 大观湿地公园主要植物种类
续表1
续表1
3.2 广州大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分析
3.2.1 水生植物配置
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大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区配置的水生植物共有19种,其中挺水植物最多,共有16种,包括黄花蔺(Limnocharisflava)、野芋(Colocasiaantiquorum)、美人蕉(Cannaindica)、黄花美人蕉(Cannaindicavar.flava)、再力花(Thaliadealbata)、梭鱼草(Pontederiacordata)、水烛(Typhaangustifolia)、纸莎草(Cyperuspapyrus)、风车草(Cyperusinvolucratus)、水葱(Scirpusvalidus)、芦竹(Arundodonax)、花叶芦竹(Arundodonaxvar.versicolor)、南美天胡荽(Hydrocotyleverticillata)、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卡开芦(Phragmiteskarka)及菖蒲(Acoruscalamus);浮叶植物1种,为睡莲(Nymphaeatetragona);漂浮植物1种,为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沉水植物1种,为狐尾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配置模式主要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种植形式采用片植、丛植、散植等。
3.2.1.1 沉淀过滤区
该区主要沿坑塘边种植挺水植物芦苇,芦苇丛中混生有南美天胡荽。在1号坑塘中还栽种有少量水烛。大量的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缠绕于芦苇上,严重影响了芦苇的生长。
3.2.1.2 病原体净化区
该区3号坑塘中种植凤眼莲,长势旺盛,几乎覆盖整个水面;塘边丛植水烛,片植风车草和菖蒲等。4号坑塘水面开阔,塘中小片种植凤眼莲、狐尾藻,塘边片植风车草和芦竹等,在水中形成倒影,景观优美。
3.2.1.3 重金属净化区
该区两个坑塘中均种植少量浮叶植物睡莲,点缀水面;沿塘边种植再力花,有少量纸莎草、水烛和毛蕨(Cyclosorusinterruptus)混生其中。临近西侧园路以及两个坑塘接壤的区域片植大量芦竹和花叶芦竹,生长良好,与水岸搭配,极富自然情趣。
3.2.1.4 营养物净化区
该区7号坑塘中种植大量睡莲和少量凤眼莲,塘边片植纸莎草和再力花,纸莎草中混种有少量水烛。8号坑塘水面植物较少,仅散植有少量睡莲,塘边片植纸莎草和水烛。两个坑塘中均出现了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成片生于水中,坑塘边均生长有大量毛蕨、铺地黍(Panicumrepens)和薇甘菊,铺地黍能够吸收水中的重金属,对水体有一定的净化效果[8]。
3.2.1.5 梯田综合净化区
该区采用梯田的形式净化水质。该区从北到南,分为8个区域:
区域一:片植再力花和水烛,水边上层种植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下层混合种植风车草、美人蕉、黄花美人蕉、姜花(Hedychiumcoronarium)、野芋等。
区域二:上层种植池杉,下层片植卡开芦、风车草及少量水烛,水边片植野芋、美人蕉等。
区域三:片植风车草、水葱和少量水烛,水边上层种植池杉,中层片植野芋、黄花蔺、水烛,下层栽植沉水植物狐尾藻。
区域四:上层种植池杉,下层片植大量野芋,水边片植美人蕉和梭鱼草,景观较好。
区域五:片植水烛和少量野芋,大量水蔗草(Apludamutica)和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等杂草生于其中,破坏了原有的景观效果。
区域六:由北向南依次片植芦苇、再力花和梭鱼草,水边片植芦竹、风车草、美人蕉、水烛、野芋和少量菖蒲等。
区域七:片植水葱、黄花蔺和狐尾藻,水边片植风车草和姜花等。
区域八:由北向南依次片植水葱、美人蕉和梭鱼草,其中水葱群落下层栽植有大量狐尾藻;水边片植姜花和风车草,植物搭配合理,景观优美。
3.2.1.6 水质稳定区
该区水面开阔,水边片植美人蕉、再力花、风车草、芦苇、芦竹等,水边植物与开阔的水面相结合,能够形成倒影,营造若实若虚的景观效果。片植的芦苇、芦竹等为某些苇鳽属鸟类如栗苇鳽(Ixobrychuscinnamomeus)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3.2.1.7 雨水湿地缓冲区
10号坑塘边片植再力花和芦苇。11号坑塘沿塘边种植大量梭鱼草,丛植野芋,散植有少量水烛,梭鱼草群落和木栈道之间片植风车草。12号坑塘沿塘边种植再力花和纸莎草,再力花群落与木栈道之间片植姜花,长势良好。13号坑塘边片植纸莎草,丛植再力花。14号坑塘边片植美人蕉和芦苇,芦苇丛中有少量纸莎草。
3.2.1.8 湿塘蓄滞区
15号坑塘边丛植再力花,植株数量少,坑塘边生长有少量铺地黍,景观效果较差。16号坑塘片植梭鱼草和狐尾藻,塘边片植纸莎草和南美天胡荽等。17号坑塘片植再力花、芦苇和卡开芦,丛植野芋和美人蕉,散植水烛等。18号坑塘片植再力花和水烛,塘边片植芦竹、风车草、美人蕉,丛植芦苇和野芋等。此外,坑塘中近塘边生长有一片毛草龙(Ludwigiaoctovalvis),其盛开的黄色花朵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与栽培植物一起构成了优美的湿地景观。该区薇甘菊入侵严重,缠绕于再力花、芦苇等植物上,极大地影响了这些植物的生长。
3.2.2 陆生植物配置
陆生植物包括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大观湿地公园陆生植物中,多为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其中配置的乔木主要有池杉、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黄槐决明(Cassiasurattensis)、火焰树(Spathodeacampanulata)、蒲桃(Syzygiumjambos)、洋蒲桃(Syzygiumsamarangense)、海南蒲桃(Syzygiumhainanense)、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洋紫荆(Bauhiniavariegata)、鸡冠刺桐(Erythrinacrista-galli)、人面子(Dracontomelonduperreanum)、蓝花楹(Jacarandamimosifolia)、美丽异木棉(Ceibaspeciosa)、香樟(Cinnamomumcamphora)等,灌木主要有棕竹(Rhapisexcelsa)、散尾葵(Chrysalidocarpuslutescens)、马缨丹(Lantanacamara)、朱缨花(Calliandrahaematocephala)、夹竹桃(Neriumindicum)、龟背竹(Monsteradeliciosa)等,草本主要有细叶结缕草(Zoysiapacifica)、地毯草(Axonopuscompressus)、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trilobata)、水鬼蕉(Hymenocallislittoralis)、肾蕨(Nephrolepisauriculata)等。配置模式主要有乔木+草本(地被植物)、乔木+灌木、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等。种植的形式采用群植、列植、片植、丛植等。
3.2.2.1 乔木+草本(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乔木+草本(地被植物)配置模式为大观湿地公园陆生植物配置的主要模式,该模式可营造出空旷的植物空间景观,产生明朗、简单的视觉效果。如营养物净化区西北侧园路的池杉-落羽杉+地毯草, 群植的池杉和落羽杉种于斜坡上,秋末时节叶片变黄、变红,具有优美的季相景观,下层的地毯草则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雨水湿地缓冲区北侧园路的人面子+水鬼蕉,列植的人面子植株整齐划一,加强了空间上的延伸感。采用此模式的区域还有沉淀过滤区西侧的池杉+南美蟛蜞菊、水质稳定区东南侧的蓝花楹+地毯草以及西北侧木栈道的黄槐决明+地毯草、新塘水库北侧木栈道的美丽异木棉+细叶结缕草以及西侧的蒲桃+细叶结缕草、雨水湿地缓冲区12号坑塘附近的洋蒲桃+肾蕨、湿塘蓄滞区西南入口附近木栈道旁的红花羊蹄甲-鸡冠刺桐+地毯草等。除人工栽培的植物外,草地上还自然生长有大片的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含羞草(Mimosapudica)、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等野生观赏植物,使公园植物景观更接近自然,更加优美。
3.2.2.2 乔木+灌木配置模式
乔木+灌木配置模式在大观湿地公园陆生植物配置中应用不多,该配置模式能够起到一定屏障作用,营造半私密空间[9]。如雨水湿地缓冲区木栈道旁的蒲桃-洋蒲桃+棕竹,下层的灌木很好地运用了植物配置中“挡”的原则,挡住了部分有碍观赏或具有安全隐患的区域。采用此配置模式的还有新塘水库西面的火焰树+朱缨花、雨水湿地缓冲区木栈道旁的海南蒲桃+棕竹以及湿塘蓄滞区15号坑塘附近的海南蒲桃+龟背竹等。
3.2.2.3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配置模式
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配置模式在大观湿地公园陆生植物配置中使用较少,该配置模式层次丰富,利用了多样的空间层次,具有立体感。如湿塘蓄滞区西南部与河道接壤处的香樟+夹竹桃+南美蟛蜞菊、营养物净化区西南侧园路附近的池杉+马缨丹+地毯草等。
4 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观湿地公园植物配置中,植物种类丰富,种植形式多样,多种野生植物生于其中,不仅营造了近自然的优美湿地植物景观,还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温、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等生态功能,但植物配置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改进建议。
4.1 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4.1.1 部分区域的植物配置不合理
梯田综合净化区的部分区域密集地种植大量不同种类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水面的植物配置与水面大小比例不当,水面拥挤凌乱,没有足够的空间展示水面的镜面作用,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雨水湿地缓冲区和湿塘蓄滞区的部分坑塘种植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则明显不足,无法很好地发挥湿地植物应有的景观和水体净化的效果。
4.1.2 部分区域的植物管理不当
由于未有隔离,3号坑塘中大量生长的凤眼莲覆盖了整个水面,不仅影响净化效果,还易造成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导致水中其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梯田综合净化区部分区域大量生长水蔗草等杂草,不仅影响水烛等栽培植物的健康生长,还使该区植物杂乱无章。新塘水库堤坝旁植物的过度清理,使得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等鹭鸟的栖息地遭到破坏,造成了鸟类多样性的大幅降低。湿塘蓄滞区15号坑塘附近的龟背竹,由于上层的海南蒲桃被过度修剪,使得喜阴的龟背竹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导致其叶片枯死。
4.1.3 外来植物的入侵
调查中发现薇甘菊分布于湿地公园的沉淀过滤区、病原体净化区、重金属净化区、营养物净化区、梯田综合净化区和湿塘蓄滞区中,严重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另外,在营养物净化区的两个坑塘中,都已发现喜旱莲子草的侵入。喜旱莲子草具有一定的水体净化作用,特别是对水体中的氮、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10~11],但该种植物繁殖力强,大量生长会对水体生物多样性带来不良影响。
4.1.4 植物标识牌设置不合理
公园为大多数植物设置了标识牌,起到了较好的科普教育作用,但在标识牌的设置上还有所不足。一是数量上明显不够,二是由于标识牌未直接挂于植物上,对于普通民众来讲,很容易将别的植物当成是标识牌介绍的植物,甚至有些标识牌的植物在调查中并未发现,不合理的标识牌会误导游人,难以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
4.2 植物配置改进建议
4.2.1 优化公园部分区域的植物配置
对梯田综合净化区部分区域进行植物改造时,建议适当减少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1~3种植物为主,水生植物面积不超过水面的2/5。在雨水湿地缓冲区14号坑塘和湿塘蓄滞区15号坑塘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少的区域,补种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增加湿地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营造优美的湿地植物景观,更好地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建议在新塘水库堤坝旁种植大量芦苇或芦竹,为鹭鸟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4.2.2 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
对于病原体净化区3号坑塘的凤眼莲,建议使用人工或机械打捞的方式清理部分植株,并在剩余的凤眼莲周围设置栅栏以防止其漂移[12]。在大观湿地公园的日常管理中,应及时清除杂草,同时根据不同景观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修剪,避免影响其他景观植物的生长。
4.2.3 加大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力度
考虑到湿地公园坑塘中的水会流入下游的杨梅河,供人饮用,因此建议采用人工清理的方法对薇甘菊进行治理。加强对营养物净化区喜旱莲子草的监控,控制其生长范围,避免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4.2.4 合理设置植物标识牌
对湿地公园常见的植物,要增加标识牌设置的频度。同时标识牌要尽量放置于所介绍的植物旁或直接挂于树上,避免误导游人。根据公园植物种类的变化,及时更新标识牌,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