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特色与价值研究
2021-11-26钟泽源陈祖展
钟泽源,金 科,陈祖展
(1.南华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2.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着中华儿女文化认同与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根基[1],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地域民族特征[2,3]。我国先后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2012)以来,国家住建部等3部委从2012~2019年组织评审5个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6819个入选,业内学者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查阅CNKI数据库,关于湘西传统村落的文献(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等)共有119条,湖南省内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村落发展[4]、空间分布特征[5]、景观和文化特征[6,7]、文化传承和地域文化符号等方面[8]。梳理文献发现,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研究较为丰富,且研究侧重于空间对策性研究、更新保护研究、发展思路探讨等方向,而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特色与价值方面较少。基于此,笔者以湘西地区9个传统村落(涵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1~5批,包括苗、土家、侗、瑶族等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的基础之上,总结其特征,分析、挖掘其价值。有助于推进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2 研究区域与对象概述
湘西位于湖南西部地区,与黔、渝、鄂三省相邻。湘西地区在行政区域上包括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为主体的24县(市、区)。在地形上以山地、丘陵为主,岗地和平原较少,地貌上为武陵山脉、雪峰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雨水充足。区域内河道密布,水系发达。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众多,历史悠久,截至2019年6月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为6819个,其中湖南省为658个,湘西地区传统村落367个,占全省传统村落的55.7%。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价值独特,其文化景观的构成是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域性自然特色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体[6]。
3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聚落类型与功能特点
湘西地区居住人群以苗、土家、侗和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其特点是合族而居,同一宗族世代生活,是较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产方式、交通条件、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村落[9]。
3.1 山地型村落
山地型村落是指依托山脉和丘陵而建的村落。湘西地区村落选址充分考虑村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宗族观念、信仰、经济形态、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村落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山坡之间,依山就势,因地制宜。村落建设多考虑土地利用、就地取材、经济实惠和环保实用等因素,充分保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按村落所处位置又可细分为山腰村、山顶村。
3.2 临水型村落
临水村落是依托发达的水系自然环境而形成的村落类型。湘西地区水系发达,有酉水、沅水、澧水、武水、辰水、溆水等多条水系,山地之间自然形成了成百上千条小溪河流。该类型村落多位于山地区域中地势较为平坦的河谷地带,村落沿河而建,建筑多位于河岸一侧或两侧,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式建筑,部分房屋沿河岸开阔地域(非耕地区)建设房屋[10]。该类型村落地处河谷地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是较为宜居的村落类型。
3.3 沿路商贸型村落
沿路商贸型村落是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或交通主干道而发展而来的村落。湘西多山地、丘陵,通往各区域的主要道路串联着各个村落,该类型村落以交通路线支干节点为集散场地,人流量大。村民主要从事小型手工业、农贸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商贸交易、信息交流的沿路商贸型村落。
3.4 防御型村落
防御型村落是由历史、民族、宗教、军事等诸多因素而形成的村落。古时统治阶级为防御边民和强盗土匪,或为保家护村,村落选址一般倾向于地势较高,视野开阔,防御型强的区域。村内建有防御墙和瞭望塔和射击孔,村寨内部道路交通错综复杂,建造房屋时院落相通或有暗门,有着较强的防御性特征[11]。而另一类为边疆军事防御型村落,该类型村落为古代重要军事据点,依山而建或三面环山城墙环绕,从建造之初就赋予了较高的防御功能。
4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类型及特色
4.1 湘西物质文化景观类型与特色
物质文化景观包含传统民居建筑、古桥、古亭、古井、道路、街巷、山地、水系、古树名木等人文和自然景观类型;湘西地区植物资源丰富,山峦重叠,林谷深幽,溪河密布,受自然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富且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4.1.1 民居建筑形态与风貌
(1)吊脚楼建筑。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的变异,干栏式吊脚楼底层基本架空,多依山坡而建或沿河而建,依山傍水逐渐展开,贴壁凌空而立,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楼层多为三层,底层空间地势较低,以放置木柴草料或饲养牲畜为主要用途。二楼设火塘、炉灶、堂屋,为全家活动中心。三层则放置杂物[12]。湘西地区吊脚楼建筑吊脚楼风格独特,形态各异。
(2)岩板屋建筑。岩板屋是苗族、土家族利用自然,跟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湘西地区岩石资源丰富,当地人就地取材,建筑墙体用石块,屋顶采用较薄的片石,地面用片石拼贴而成。石材可循环利用,能减少建筑材料成本,房屋具有经济、防火、耐用等特性。基于建筑用材的方便和实用性,因此出现了部分全为岩板屋建筑的“石头寨”村落。
(3)木架隔板建筑。木架板隔屋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常见形式。它以穿斗式木构架作为承重结构,墙身材料为木板,屋顶为青瓦面,多为三开间结构,以一层为主。木架板壁屋相对简单,但承重的木构架的制作技术相对复杂。常用的木构架有穿斗式、抬梁式、人字式和混合式。穿斗式由柱子、穿枋、斗枋、梁和檩子五部件组成[13]。小尺度空间多用穿斗式结构,以三柱六挂和五柱八挂为主,大尺度空间多采用抬梁式结构。
(4)泥砖屋建筑。泥砖屋建造历史悠久,是湘西山地型村落较为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泥砖屋用泥砖作为墙体建筑用料的房屋形式,一般泥砖屋的墙脚用卵石堆砌而成,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墙身用长方形泥砖垒砌而成,泥砖屋一般不会超过二层。泥砖屋建筑具有经济实惠、造价低廉、经久耐用、简朴大方、冬暖夏凉等特点。
(5)混合类建筑。混合类民居建筑也湘西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类型。此类型的建筑没有特定的建筑样式,以经济实用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用木材、砖石、岩板、泥砖等建筑材料混合建造。这一类型的建筑有:岩板和木构架的混合形式,或有泥砖屋和木架板的混合形式,或有砖石结构的或其类型的混合民居建筑形式(表1)。
表1 物质文化景观类型
4.1.2 民居建筑结构与工艺
湘西地区因自然地理环境等原因,在建筑用材上考虑经济环保和因地制宜的理念建造民居。建筑用材原生态化,多依山就势,节地建房,建房自由度较高,建筑类型多样。有用材为木结构的吊脚楼建筑,也有建筑外部和建筑内部墙体为岩板屋建筑,还有以木材为主的木架板建筑。更有运用一种或多种材料建造的民居类型。民居建筑在结构和材料上讲究形式美的法则,注重结构与形式的结合,体现出与自然相融合和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建筑具有取材便捷和用料少,便于施工和经济的优点。
4.2 湘西非物质文化景观
4.2.1 湘西非物质文化源起与现状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源起,首先,民俗文化源于人们对物质生活、种族繁衍、社会认同和精神等需求,这个过程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理解和表达,形成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14]。近年来,政府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给予了相应的经费保障和加大对传统村落的投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把握 “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历史文化、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性保护[15]。将非物质文化提取与物质文化景观相结合,以期实现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4.2.2 湘西非物质文化景观类型与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群体或个人所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使民众对本民族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促使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16]。其表现为传统技艺、口头传说、社会风俗、传统礼仪节庆、艺术表演或其他方式[17,18](表2)。
表2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民俗)类型
5 湘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色挖掘与价值重构
5.1 湘西文化景观价值内涵
5.1.1 历史文化
此次研究对象村落大部分村落为明清两代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村落为凤凰县舒家塘村最初为宋代杨家将后裔修建和通道县皇都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传统村落与湘西少数民族心灵相通、密不可分,传承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如今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宝贵的文化符号,是湘西少数民族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5.1.2 艺术审美
湘西先民在建造民居时因地制宜地使用了不同的材质和多种装饰手法,在造型和装饰上选取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历史典故及吉祥图案,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受汉族儒道文化的影响,以耕读传家的理念也影响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湘西地区,其建筑与家居饰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5.1.3 科学研究
湘西地区传统民居的建造充分与周边环境相适应,较少占用耕地面积和减少对林地的破坏。因自然环境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民居多采用吊脚楼式建筑,建筑用材以木头、竹子、泥土等作为主要材料,具有适应地形、通风散热、除湿防潮、隔热保暖、布局灵活等特点。这一类型的村落民居依山或沿河而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5.1.4 社会生态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多以宗族血缘为纽带,村落大多为单姓村落。宗族血缘关系传统社会中作为村落有序管理的重要保证,因此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乡规民约或家训。辰溪五保田村萧氏家族中的传承着“耕读传家”“干国栋家”“三余余三”等儒家思想理念[19],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和价值取向和告诫后人的同时,影响着当地村民,进一步升华了民风,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村落中优良的传统,对当下乡村基层治理,完善国家治理层面治理体系有着较大的启示意义。
5.1.5 生活智慧
湘西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较少使用耕地面积,多选择依山傍水之地,建筑居所逐渐衍生出吊脚楼建筑。在空间应用方面,一层为居住空间,二层为阁楼,放置杂物或储藏空间,底层空间多为家禽牲畜空间。建筑用材均以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挖土为原则。不仅节约建筑用材,可循环利用,起到经济环保。还能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这些无不体现出人们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生活智慧。
5.1.6 旅游开发
湘西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村落风貌格局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科学实用价值。近年来文化旅游、旅游扶贫被大众认可,为传统村落旅游提供了发展契机。如凤凰县坚持以文化旅游为主导,全力打造苗乡风情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境内有苗乡风情体验区和南方边城军事文化旅游风景线。通道县打造了“百里侗文化长廊”,处于中心地带的皇都村和芋头村因文化景观保存较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旅游价值。近年来,湘西地区优先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资源优势,日益散发着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魅力,凸显出良好的旅游开发潜质。
5.2 湘西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
湘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政府对区域内文化景观进行保护和修缮,强化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情感支撑,使文化景观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及精神的需求日益增加,传统文化需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创新和换代。
5.3 湘西文化景观特色挖掘与创新
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大量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没有得到及时的挖掘和保护,甚至出现了濒临失传和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挖掘文化景观的重点应该立足于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物质文化景观融入时代元素活化利用,重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融合发展。如:民俗文化体验、数字文化体验馆、非遗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文化创意研发等方式。
5.4 湘西文化景观价值重构
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特定历史的文化价值观念。为构筑符合建时代发展的文化价值观念,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应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传统价值观念形成批判,以谨慎和开放包容的态度,融合时代发展精神,探索构建新的价值体系,重构文化景观价值很有意义。
5.4.1 文化自信与重构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既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软实力。如何平衡好文化传承和时代发展要求,给我们当下研究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从传统村落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入手,在文化的传承中,应根植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的养分。其二,以新时代文化的独特需求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重构价值观念,汲取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和理念,以新时代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建立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20]。其三,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为导向,构建田园诗意的乡村生活,让乡村文化景观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5.4.2 乡村价值观的引导
推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创新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构建多方协同引导机制,为新时代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引导[16]。一是政府应从宏观层面统筹协调,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各领域各学科各组织协同,形成多层次、多元参与的构建模式着力凸显地域文化,朝特色化方向发展;二是社会协同,多方参与共建,价值观体系的形成不能单靠某一学科或某一社会组织;三是充分发挥文化的自觉,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和接受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各类文化培训、主题讲座、传统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使其变成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者和建设者,并作为传承主体树立使命感。
5.4.3 文旅融合与开发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打造文化旅游基础良好。首先,强化顶层设计,由政府牵头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外部资本的投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留住热爱乡村文旅事业的青年才俊,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其次,重视规划设计,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缮部分破旧的古民居建筑,还原和复兴传统建筑,守住传统村落的文脉;再次加强建设基础设施,从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入手,将文创思维融入设计旅游路线各个环节,注入现代人们旅游渴望的生活理念,为文旅融合提供保障和支持[21]。然后,确立村民主体地位,夯实文旅融合根基,当地村民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也是活态文化的载体,也是文旅融合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
探索湘西地区文旅发展新模式,利用旅游需求与民族文化节日融合、非遗体验、文化展示、文化表演等方式,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富集区,文旅融合发展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契合当前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质量,坚持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
6 结语与展望
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差异显著。通过对湘西文化景观价值进行充分的分析,湘西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社会生态、生活智慧和旅游开发的价值。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和维持传统村落风貌环境原真性的前提下,坚持“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挖掘与创新文化景观特色,重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通过文旅融合的外驱力与文化景观创新的内驱力,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与改善,促进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