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11-26

法制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管经济法案例

田 路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 东莞 523419)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课时较少

具体来讲,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主要囊括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组织法制度、经济纠纷以及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十多门法学专业课程,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是经济法课程的主要特征,如若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则亟须相应的课时安排来配合。现如今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总体时长不超过54学时,大部分均保持在48课时左右,往往是在大学第二学期或者第三学期开展,开课时间相对科学合理,不但有助于学生创建专业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然而针对课时总数而言,当前这些课时数量较少,大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均普遍反映出,如若不做出相应取舍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1]。

(二)教材结构差异明显

在中国,《经济法》这门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讲比较晚,理论研究还未发展成熟,致使经济法学和民商法学科的具体界限比较模糊,与此同时,经济法学界本身即对《经济法》这门课程诸多方面存有分歧,比如经济法的具体范围、具体概念、法律关系主体以及经济法体制创建等多方面。将其呈现在教材上即是体制不统一,教育内容选取的随意性、自由性较大。例如一些教材可能包括商法、债法与所有权法,但是另一些教材有可能并不包括债法的知识内容,却添加用益物权法以及担保物权法等其他种类法律。虽然当前供教师选择的教材总体数量十分庞大,然而选择符合《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对应教材却存有极大难度。

(三)教材形式与内容单一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课时设置时间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了能够有效完成对经济法相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探究方法的教授,任课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以应试教学的落后态度,使学生们死记硬背各种法律条文,不展开深度研究,不进行全面理解,如此即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将应付考试作为主要目标,并没有真正认识与掌握法条具备的深层次含义。如若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有关问题时无法利用自身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进行解决,只能机械死板套用法律规定,此种状况导致学生无法在《经济法》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探究观察,发现并全面掌握《经济法》法规现象的实质,深入理解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研究方法,而且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影响学生《经济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亦对学生学习成效与学习质量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2]。

二、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应用各种教育模式与教学技术

针对《经济法》课程教学而言,每一种教育模式各具特点、优劣,都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功能。只要教育模式应用符合当前教学发展规律、课程特征以及教育目标,此种教育手段的应用就是合理正确的。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课程囊括诸多法律部门,内容繁杂、跨越度较大,学生一般需要在极短时间中从一个法律部门转到另一个新的法律部门,且会接触到诸多陌生难懂的法律术语。在实际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讲授法全面讲解当前社会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原理是不可或缺的。在当前《经济法》教学中,任课教师上课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网络平台等,结合形象具体的教学案例,根据教授让学生对经济法基础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和认识。当学生具有相应经济法知识基础的条件时,正确引导学生根据专题研究、典型案例探讨以及模拟实际法庭等,运用沟通互动、参与的模式展开学习及能力锻炼,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主性,为学生掌握经济法制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重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首先,充分了解社会市场各种需求,实施订单式教育培育。所谓订单培育形式,即指学校与企业二者共同对学生展开培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应用“订单式”教学法培育出的学生能够直接上岗,此种培育形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和社会企业需要不匹配的缺陷,致使教育内容和社会企业需要保持同步,有助于加强人才培育的目的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展开订单式培育,任职教师应当进一步拓展市场调研,通过对行业与社会企业岗位需要的了解,合理有效调整优化课程制定,完善教育计划,设置有效的培育方案。其次,创新改革课程规划观念,调整教育板块。因每个专业学生对于经济法律知识具有的需求各不相同,应当把经济法课程体制进行合理拆分,划分成两方面,其一是经济法基础,其二是经济法律专题。将此作为依据,把经济法律知识划分成几个板块,第一板块是经济法基础理论,主要囊括经济法概念、经济法作用、民事权利能力以及法律体制等多种基础法学相关知识理论。这一板块的作用,是能够有效提升非法学专业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第二板块是经济法通识性规范,可以将规范社会市场主体与社会市场交易行为的对应公司法、合伙与个人独资企业法以及外商投资法等加入其中。第三板块是专业性专题法律标准规范,教育内容可通过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具体需要的了解,对经济法律行为规范实施选取。比如在会计专业,就可设定票据、税法与会计等相关法律制度。此种板块的制定可以加强教育内容的目的性、针对性与实用性,亦确保教育成效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根据专业设置对应的教育内容,亦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法律规范,从而大幅度提升教育效率[3]。

(三)科学正确设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增强案例分析法

案例具有的直观性与形象性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理解,且为大学生掌握各种法律条文提供更加详细的说明。运用案例教学法,需要重视以下三点内容。首先,选取和理论教育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案例,应用案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具备代表性的知名事件,使学生们在分析探讨中,创建符合自身的逻辑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以此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相应能力。例如,对于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可提出案例:如果财务工作人员因为工作失误错写会计凭证,可采用哪些措施进行补救?其次,选择案例需要难易恰当,重点彰显引导性与综合性。重视案例具有的引导性,运用案例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思索能力,而不是简单找寻标准答案。案例具有的综合性从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案例较为普通且内涵丰富,其二,案例的具体分析以及解决过程相对繁杂。由此可见,开展案例教学,学生不但应当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具备揆情审势、审视应变果断决策的能力。其三,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案例教学多元化。在课堂案例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模式来展示课件,能够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任课教师能够向学生传输诸多信息,提升课堂教育成效,而且还能够应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做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案例的充分交流,进而转变以往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知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经管专业《经济法》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课程内容也十分复杂烦琐。《经济法》课程的教育因为学科自身具有的特点亦存有许多矛盾,如若想化解这部分矛盾则需要《经济法》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针对当前发展状况来讲,全面掌握与理解《经济法》知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对应改革策略、完善教育模式,对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有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可以提供极大帮助,从而提升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成效以及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经管经济法案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新经管”建设工程的时代背景、总体思路及设计方案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检察日报社2017年度“十佳采编明星”、“经管服务明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