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

2021-11-26苏景姣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导师艺术设计研究生

□苏景姣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艺术设计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体系逐渐趋于完善,导师制的管理模式被各个高校所采用。艺术设计并非本土的学科门类,而是随着近现代文化的融合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这门学科非本土因素,其管理模式也就比较落后,也相对不那么系统。学校更是要求学生英语、政治过关,但是所用英语并非设计专业的英语。而这种情况与当前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其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这也是当前我国艺术类设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艺术类设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

(一)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扩招膨胀

近几年,研究生无论报名人数还是录取人数都在增加,可见竞争力之大。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专业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

据人民网报道,“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 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突发疫情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教育部把毕业生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与有关部门一起尽最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开展精准指导服务[1]。”另据中新网报道,“根据测算,全国有44 万左右研究生导师,1.2 万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分校招生规模,重点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今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同比去年增加18.9 万[2]。”根据以上的信息可以得出,艺术设计研究生的扩招趋势明显。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扩招对毕业生来说并不是件益事,因为他们将面临毕业难、就业难的问题。面对增多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管理者的人数必然也要增加。这样,教育部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二)艺术设计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

由于招生的扩大,毕业人群增加了,就业压力自然增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也随之而来。2008、2009 和2010 年这三年安徽大型招聘会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在招聘艺术生时,一般考虑个人简历及作品集,然后安排相应的考试进行选拔,主要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计算机掌握程度等。此外,还有试讲,以测试考生的实际讲课能力。最后,还会根据是否持有国家颁发的四、六级英语证书,综合测评成绩是否在班内前三名,是否为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来选用应聘者。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只有那些极其优秀的学生才会被录用,那些资质平平的学生根本无法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因此,毕业生如果只学设计是无法在一些设计公司立足的。

二、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专业,学校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条例,这给管理者带来很多麻烦。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自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在管理上不免存在问题。本文主要从招生模式、毕业监管力度、培养方式、导师素质问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单一化的招生模式

随着自主招生的扩大,各大院校的招生办法也不同,目前,我国艺术硕士(艺术设计类)招生考试内容是外语、政治、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考核条件大部分从展览、设计获奖、参赛、专利、企业项目等方面进行,有些院校对论文也有要求。设计学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考试内容和艺术硕士差别不大,像八大美院等底蕴深厚的院校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院校的艺术硕士招生。而诸多985 和211 综合类高校的艺术硕士(艺术设计类)对英语的要求极高,甚至要求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从而淘汰了部分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艺术生。可见,当前艺术类考生的招考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思想维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毕业的监管力度不强

大部分高校对艺术设计生的毕业要求较低,对毕业设计仅止于展览几天,很形式化。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忙于找工作,为了生存而奋斗,而导师也很难照顾到每位学生。部分学校管理者专业素质不高,无法评论优劣,只能按流程完成毕业监管工作。这里笔者主要强调的是学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比较疏忽。在毕业论文上,部分导师会严格要求学生的论文,当然有的院校直接走流程让学生毕业,很多学生的论文并非自己原创,抄袭严重。因此,笔者认为,院校应统一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要求,规范毕业,对于无法达标的学生可以延缓毕业。

(三)院校的培养方式流于形式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5 年修订版)》明确要求,院校的培养过程应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及对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训练;积极创造艺术实践的条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诸多院校在导师安排上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企业导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而且授课形式更加丰富,学生可以融入企业的项目设计和实施中。然而,有些院校企业导师和校企合作项目等培养办法却只能做到形式化。一方面在教务管理上,有些院校规定授课教师需要高校教师资格证,部分企业导师到学校授课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忙于企业事务,并不能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在校企合作项目上,因为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在能力和经验上都不如企业员工,企业还需要提供专门的人员对接校方的工作。校企合作项目效果好的,学生能参与方案设计,否则就只是研究生参观考察的基地[3]。

(四)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导师素质参差不齐

如同上述,部分院校尽管采用的是双导师制,但是导师并没有尽到导师的责任,很多学生的导师故意不让学生按时毕业,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笔者认为,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约束导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解决艺术设计类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有学者指出:“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脱节,使我们的教育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造成了专业重复,甚至有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没有方向,有什么专业教师,就开设什么专业课程,因人开课。”[4]为了解决艺术设计类人才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所以,“我们首先应关注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课程和教育评价等直接元素的创新,找出影响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因素,如此培养出的设计艺术人才才能受到社会的欢迎。”[5]

(二)规范对研究型与实践型人才的要求

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相对应的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学术型研究生往往培养的是学术理论研究型人才及高校教学人员,对此,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的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学术研究能力的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特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导师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问题,尤其在科研方面,更是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学校应秉承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的培养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规范研究型与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三)提高导师的专业素质

导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为学生的未来谋求发展。学校在招聘导师时要对导师进行诸多方面考核,提高导师素质,对导师进行多维度管理。导师应带着研究生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开发工作坊模式,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能力,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临场应变的能力。管理者可以定期考核导师所带研究生的实践水平,奖励那些有方案、有作品集的导师,激励他们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定期举办展览,展示导师的作品,提高导师的专业水平。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艺术设计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还有很多,需要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院校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忽视同步市场需求,毕竟设计属于实践型的艺术形式,更侧重实际功能,市场需要的也是实用型人才而不是考试型人才,更不是论文型选手,不是所有的艺术设计研究生都会成为学者,更多的还是要投入工作中。

猜你喜欢

导师艺术设计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书封与现代艺术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