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筷子,见乾坤
——佐藤大筷子设计中的美学思考
2021-11-26陈子衿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陈子衿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又称“箸”,起源于中国,是一种食器。史书上有“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记载,证明早在商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于饮食的筷子。我国是世界上将筷子作为进食工具的国家,筷子的使用时长已有三千多年。筷子的出现与人们的饮食息息相关,中国的食制也由汉代的独食制发展到唐代的会食制和宋以后的合食制,从古至今虽经历过几次转变,但是不变的是,筷子始终是我国餐桌上的重要器具[1]。
筷子的普及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宋代文人陆游曾提及自己是用勺子吃饭的,可见勺子的等级是高于筷子的。到了明代,朱元璋则提倡平民文化,加上经济的发展,合食制的推行,筷子被更多人使用,人们在餐桌上毫无嫌隙地分享饭菜,同时,用筷子夹取食物也更加方便精准。
筷子作为一种杠杆工具,伴随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蕴含着深厚的造物文化和设计思想。筷子作为一种异于自然物的人造物的存在,留有人工的痕迹,也使得再设计成为可能。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筷子已然不再是单纯的食器,而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价值与意义[2]。
二、筷子中的审美
分析研究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我们能从这种精神谱系中发现筷子的美感。约在7 世纪,筷子随遣隋使传入日本。日本使用筷子的第一人是圣德太子,他在日本的朝廷仪式中引入了新的筷子制度,这也成为宫廷使用筷子的最初仪式。这一时期,筷子仅局限于在宫廷中使用,直到8 世纪初,才开始普及到平民老百姓,并掀起了一场从手食到箸食的浪潮。筷子进入日本,顺势融入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饮食习惯结合,形成了颇具日本风格的尖头细长筷。日本人常用其夹取有更多刺且小块的鱼肉或类似寿司的小型料理。
日本人在筷子中附加了自己的美学观念。“一期一会”是指现在能够与这个人交流的瞬间不再来,意指珍惜眼前人和事物。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也提出“细节中包含了一切”,其是指把时间看作自己身体内部的时间。当理解了宇宙是由具体的“这里”“那里”的细微元素叠加而成时,就能够知道如何去营造和谐。
日本人在生活中对自然奉若神明,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由自然规律来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在意他人”应是种极其自然的情感,动物间亦如此。日本人热爱自然,在他们的意识中,自然是生命的本源[3]。筷子在传入日本后,其外观上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并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文化。在宗教方面,佛教对日本的影响极大,佛是原始的共鸣感,是东方的神。从日本人的意识来看,每双筷子都有神明的意识,每个人使用的筷子都有一段回忆存在于其中,连接着前世今生。佛在自己心中,如同整体体现于细微一样,这个细微寄托在了筷子上,所以人在看到筷子时,就如同看到了心中的佛。日本人有专供神明使用的筷子,大型祭祀活动也离不开筷子这一供物,由此可见,筷子在日本国民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筷子经历了从使用价值到展示价值再到礼器价值的转变,这都有赖于艺术设计的崇拜艺术价值。
柳父章曾在《隐秘是花》中提道:宗教意识都是并列的,在日本,原则上菜品盛在相应“感觉好的”餐具里才是真正的满足,摆出来或许零散,但这是“并”的审美意识。他们尊重每个个体,重视身体感知,不依托于上帝哲学。筷子的关系是并列的,而筷子的使用也是要二者搭配才能自如,所以筷子也如同一个并列意识的存在。
三、于哲学层面解读佐藤大的筷子设计
当前,设计师亦介入筷子的设计与改良这一过程中。佐藤大,日本创新型新生代设计师,以设计风格简洁、友好、微妙著称。建筑系出身的他,因受米兰家具展跨界设计的影响,毅然决定跨行到设计领域。他曾设计过几款造型异于常规的筷子,“Rasssen”筷子便是一个典型。
在大众的观念里,筷子即两根相互独立的木棍。但佐藤大设计的这款筷子,顶端采用了螺旋状设计,乍一看只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其实却不止于此。螺旋状使得两根原本独立的木棍可以整合成一根,当整合起来时,其既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也使得收纳空间得到了改进。这种螺旋状的外观形式决定了它有两种可能,正如佐藤大所认为的,无论怎么样的设计,关键在于改变构成其元素的层级,让其摆脱像泥土一样黏在上面的古老观念。他的“新平衡”设计法在这款筷子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即从事物本身出发,打破传统规则,为新想法创造空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4]。
我们除能从日本的传统美学观念出发研究筷子的美学特色外,从哲学层面加以研究同样可以重新定义佐藤大的筷子设计。
其“新平衡”理念与海德格尔所谓的“物概念”不谋而合。在海德格尔的思想理念中,狭义上的物是能触摸、看得见、无生命的东西;广义上的物是主体之外器物的有用性。箸之所以能成为一物,在于它的实用性,即其能替代人手来达到进食的目的,“器皿的物性因素不在于其构成的材料,而在于其容纳作用的虚空”。海德格尔认为,不管是从形式、质料还是科学的角度看,其都遮蔽了物的“物性”。箸作为一个器具,通过开合、夹取、馈赠等“因缘关系”,展示出箸之特性。这馈赠的饮食中,蕴含着丰硕的大自然的果实,美食美器作为祭祀之物来供奉诸神,因而诸神被这祭祀的箸给带出来了,这样箸就将整个人生存的世界联系了起来,物就是天地神人的集合。
除物性的体现外,筷子设计中还体现了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所提出的,非同一性思维的美学观念。所谓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认知,同一性规定了事物的概念、规律、体系,而非同一性试图跳出这一框架来解释,从而摆脱主体认知体系的霸权,将主体与客体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客体进行审视,不再拘泥于过去那些受限的审美经验。设计中的精神维度与物性维度同等重要,设计的过度物质化,会削弱其艺术性,使其成为纯粹的物品,这就会导致商品拜物教。设计既要通过保留物性带给人们便利,又要警惕艺术性带来的过度商业化而损害了其艺术性。设计是一门与艺术相关的技术,如果技术和现代标准化工具对人带来不利影响,那么这种设计就不足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其忽略了人生而自由的精神本质。
“Jikaoki”这款筷子具有多用途的特征。筷子的头部进行了削细的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筷子头与桌面的接触,保持筷子夹菜部分的清洁。它不仅是可以进食用的筷子,也充当了一个筷子架的功能,使得筷子在平放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筷子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岸,海洋水产资源种类丰富,日本人有喜食生鱼片的习惯,将筷子头削尖也有利于夹取又薄又滑的生鱼片。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已不再仅仅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需要,而是作为社会观念的载体和象征,满足人们不断扩张的心理需求。正如舒斯特曼所认为的:没有必要追求极端的新颖与独特,可以以一种温和的改良主义对熟悉的事物略作改动,实现自我创造。佐藤大的筷子改良设计,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符合消费文化中的身体经验,因此成为实用主义美学的一个部分。在消费社会之中,身体表现与身体维护越来越与消费文化相关,这也体现了筷箸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的使用习惯所带来的改变。
结 语
筷子之形,简而又简。它诞生于中国,而传播到日本。设计师佐藤大从筷子设计中发掘出其蕴含的符合日本传统审美的美学特征,并将自己对筷子的理解加入设计之中。我们可以从当代哲学对物的理解中更深刻地理解其中包含的思想与观念。本文追溯筷子起源的历史,了解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发生的变化,以及传播到日本的这一过程,探究了筷子在日本国度被赋予的美学价值,以佐藤大设计的筷子“Rassen”和“Jikaoki”为例,从设计形式、功能、审美的角度进行了剖析,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美学意向,并且通过与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进行对比,挖掘出了佐藤大设计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