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分析
2021-11-26
(德惠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吉林 德惠 130300)
0 引言
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耕作技术,自提出以来进入到实施阶段,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主要目的是通过秸秆还田和化肥减量的应用,逐年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节本增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更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水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种植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在有效提高水田收获产量的基础上,满足当下本地区人口对于粮食产量的需求。
1 推广价值分析
1.1 经济产出
水田保护性耕作理念所兴起的新型农机耕作模式,在实际应用到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理想。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开发和应用的程度,优化了农业生产的人力及成本,更能够保证每亩地成本有所减少,合理地控制成本开支,因此,此项综合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够显著增加水稻种植产量。经济性和生态性俱佳,适合农业大力推广[1]。除此之外,此项新技术在实际推广中需要与农户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现代化生产认知能力相结合,为其开展具有学习适用性的教程。可以有效增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成果,充分发挥其生态性和经济性的综合价值。
1.2 生态改善
保护性耕作具体来讲是指对农田实施免耕少耕,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翻耕影响,采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雨蚀,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抗旱能力的一种全新的农业耕作技术,比起传统的农业耕作方法,节本增效且培育地力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我国自引入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开展了一项全新的农机新技术应用和推广,而此类新型技术所取得的生态效益十分理想,有效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更是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从而实现有机物的可循环利用,预计在未来10年中,土壤内有机质的占比将提高到4.5%[2]。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也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更能够实现水稻的高产,有助于增强土壤的培育能力和肥力,有着良好的推广意义,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2 推广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推广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我国开始致力于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希望能够再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双赢,直到1992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合作下,保护性耕作技术得以推出并率先在我国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推广。在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基层农业生产机构成功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保护性耕作经验,也提出了一年一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2020年该技术也被正式列入到农业部示范项目中,而目前为止,该技术已经在多个国家成功试验并组织推广,在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等方面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3]。而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的应用质量,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则务必要对此项技术进行再次优化改造,因此国家提出了要保证基层产业加强对农业劳动者技术培训及观念培训的力度。为基础设施创设良好的环境,还要确保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对农机操作手的培训力度,确保能够培养出更多掌握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2 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过程中仍然会面临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是农艺的不配套,许多地区在开展这类新型技术工作时,农艺技术无法很好的配套,例如在保护性耕地基础上,涉及到灌水技术、施肥技术等方面的配套研究相对较少,无法做到共同进步,没能真正实现合理配套的农业生产模式。其次是农机更新数量大且设备不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机械化保护性的耕种,可以采用免耕覆盖耕种技术,但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质量数量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一些相对偏远地区而言,当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滞后性,农业机械数量有限,难以发挥出保护性耕作推广的价值[4]。最后是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种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有限,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认知不够清晰,且学习新技术新本领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加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难度。
3 推广优化措施
为了加速我国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推广,实现大面积的水田保护性耕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我国仍有许多地区农机与农艺不够配套,影响保护性耕作农机化的基础推广效果。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综合决定。将农机发展与农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农业机械等一些综合的措施,逐步缓解并解决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解决农机具质量不高以及节水灌溉措施不到位等多种问题。进一步加速技术的改造和升级,真正起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示范的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投入,加大高质量农机具的研制。上述分析得知我国许多地区的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水平不足,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设备相对落后且数量不足,影响了技术推广效果[5]。因此,各地区政府部门需要注重该技术的发展,并纳入到本地区经济社会长远战略性规划中。加强示范区建设,例如对于购买大型农机设备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农机补贴,还要对农机手作业服务实施优先的加油优惠政策,激发群众的购买积极性。除此之外,在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时,也需要加强对新型农机具的研发能力,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将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和技巧,有效解决以往存在的难题。
最后,要全面提高农户对于水田保护性耕作农机化技术推广方面的认知,由于该技术的实施前提是实现机械化,而机械化也可以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条件。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深入群众,通过开展讲座、培训班等方式,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方面的宣传,让更多农户了解到该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对于农业耕种的影响,以及今后能够为自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变农民落后的认知,发挥出积极引入农机化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水田保护性耕作领域更是如此,因此,我国需要深刻认识到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保护性耕作和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投入,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并全面提高农户的认知,保障水稻种植的正确性,顺应社会对于水稻农产品各类需求。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