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 享受静静的思考
——因为“作批注”

2021-11-26张丽霞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老麻雀圆明园

◎张丽霞

学校的第一轮听评课,我执教的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麻雀》。评课老师的一句话警醒了我:“中年级孩子应该学会作批注。”从那一刻起,我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作批注。

在课堂上,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我听到了我想听到的——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我很享受这样的时刻。

你听:(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从这句话,我读懂了老麻雀紧张的心情。“绝望”二字,写出了老麻雀紧张绝望的心情。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从这句话我读懂了老麻雀宁可自己受伤,也要拯救自己的孩子。”……

这是课堂上,孩子们在学习《麻雀》一课时所做的批注。当时,为了引导他们体会老麻雀了不起,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相信你已经学会了“作批注”的方法,那就请你默读课文,找出表现“老麻雀了不起”的语句,把你的点滴思考写下来吧!

于是,孩子们低下头,开始默读课文,整个教室开始安静。看得出,他们在用心读着书,并不时拿出笔,在书上写着什么。有时,我俯下身,想看看孩子写些什么,他便马上还我一个浅浅的微笑。有一种感觉,在这一刻,连孩子的微笑也变得静静的,我心中感到舒服、愉悦。

看着孩子所做的批注,无论多与少,无论长与短,无论肤浅或深刻,都说明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了,并尝试把自己的思考梳理清楚,再通过文字呈现出来,这不也是一种进步吗?

再听:(二)

“老师,我读懂了圆明园的组成部分,它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以及许多小园组成的。”

“我读懂了圆明园内有很多奇珍异宝,它们价值连城。”

“从第五自然段,我读懂了英法联军的贪婪与野蛮!”……

以上批注,学生仅仅关注了自己读懂了什么内容,仅仅停留在了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思考文本,或从其他角度去思考。

于是,我这样引导孩子:“作批注,不仅仅只是写下自己读懂了什么内容,还可以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或是发现了作者的什么写法,体会到了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之后,我引导孩子们去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文章却详写它昔日的辉煌?”孩子们在静静地思考之后,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圆明园昔日是这样的辉煌,可是,它却被毁灭了,我们感到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恨了!”

“我也这样想,圆明园越是辉煌,越能说明它的损失巨大,让我们感到无比惋惜!”……

我望着孩子们,那一个个仰起的稚嫩的小脸上,却分明写满了“恨”与“愤”!难道仅仅是让孩子们记住“恨”吗?当然不是!那么,我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去深入地思考?但是,记住这段历史,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记住“恨”吗?我看见孩子们开始摇头。“除了恨,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些什么呢?”

孩子们低下头,默默地思考着,又陆陆续续地拿出笔,在书上“沙沙”地写着什么。这一刻,教室里是那样的安静,但孩子们的思维却是异常活跃的!他们在静静地思考,思考历史,思考现在,思考未来,思考一份责任和担当。

“老师,我们要强大起来!如果当时的清政府强大了,英法联军就不敢也没有能力侵略我们了!”

“还有,老师,如果当时的农民都团结起来,一心抗战,也许圆明园就不会被毁灭了!”

也许……

听着,也看着,我发现孩子们的目光逐渐变得澄澈而坚毅了!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导孩子们去作批注,不正是在引导他们去思考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而引导孩子以作批注的方式,把自己一点一滴的思考记录下来,也正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化阅读。

大到一篇文章,一段话,小到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即使是一个字,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思考文本,让他们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点点滴滴,也许,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批注中,让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分析,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掌握。

自从我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后,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批注、随堂阅读批注的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课文句子、词语、自然段的理解和分析。同时,我又把自己对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解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而把批注阅读的方法由课内阅读引申到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看到了一种方向,收获了一点希望,我将继续努力,一路前行,引导孩子“作批注”,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享受静静地思考。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老麻雀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游圆明园有感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圆明园里过大年
《麻雀》教学设计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