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1-11-26赵婉辛
◎赵婉辛
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期间,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创造能力及感知水平,尤其是需要学生在体验生活期间了解学生的艺术修养、个人生活以及视觉体验水平,有利于创造更具有艺术感、体验感的美术作品。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精神、思想的指导,在给予学生正确评价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艺术体验空间,为学生创造作品感知空间。
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培养期间,教师可从色彩、视觉、绘图构成等多个角度渗透优质的美术欣赏课程模式,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及感知意识。因此,教师需要讲解不同艺术作品的特色、表现方法、创作方式、构图方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需要艺术教育中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欣赏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在拓展课内外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认知美术文化的特色,以便拓宽学生的眼界。
二、融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融入优质的生活元素,利用个性化的展现方法让学生全面感知美术作品的视觉特征,提升学生的作品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当在艺术教育中融合优质的作品表达、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体验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扩充美术欣赏资源,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以便向学生传授“生活即艺术”的教育思想。例如人美版《龙门石窟》的作品欣赏中,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龙门石窟的实景元素,让学生结合西山石窟、香山寺、白园等景物体会到寺庙、园林景观、石窟的情境特点,方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待世界。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提出“根据生活经验及作品特点,谈一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自行提出关于作品的看法及见解。其中,学生A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想到“宾阳洞前的浮雕艺术,是展示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艺术表现,而在宾阳洞中的浮雕是人们的生活的直接反应,比如热闹的集市。”通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掌握联想及体验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针对于此,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创作感兴趣的作品,利用不同的绘画方式、创作方式进行表达。其中,学生可利用水彩画、版画、沙画艺术进行表现,及时调动学生的思想及感官体验,并在欣赏、鉴赏期间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譬如学生B借“桂林山水”的风景进行了绘画创作,创作期间学生则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可在创作期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融入多样化教学活动,提高审美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三观,教师需要创新授课形式及授课方法,指导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展开欣赏体验,从作品的文化历史及创作背景角度展开具体、全面、显示的思考感知。因此,教师应当凸显出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行提出关于作品情感意境的见解,可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期间感知到作品的特色。例如人美版《美化生活的装饰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当展示出多元化的装饰元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个性化的装饰布材料,方便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的装饰风格及装饰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小组探讨式”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自行沟通、交流个人的见解及思想,要求各组代表汇总出本小组的想法及见解。其中,学生C提出“云南地区的装饰布采用了印染材料,装饰布主要选用了红色或者是蓝色两种主色调,这两种色彩都具有吉祥的含义。”学生D则收集到“装饰布的创作灵感其实就是当地的人文、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多装饰布得都非常朴素。”完成小组交流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定汇总学生们的建议及见解,要求学生具体分析出课本内装饰布的色彩、搭配、结构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在讨论、教学组织期间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布,在拍照、临摹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可让学生继续体验期间,感受到创作中可能会忽视的元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有效的教学渗透方式,在开发学生审美、鉴赏、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创新教学内容,尤其是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自主形成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与认知观,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