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报道,常见的“陷阱”及其预防对策

2021-11-26沈臻康

传媒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张德江差错陷阱

文_沈臻康

会议新闻报道“陷阱”的主要表现形式

1.新闻基本要素上的“陷阱”

作为新闻要素的人名、地名、时间以及职务、数字、单位等差错,是平常检查把关稿件时经常碰到的差错类型。比如,报道对象姓名及职务上的“陷阱”。会议报道或活动报道中出现报道对象的姓名、职务差错,多是因疏忽大意造成的,出现这样的差错会十分尴尬。例如,2020年9月8日召开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当天采写的《这一刻,我热泪盈眶》一文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钟南山颁授共和国勋章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和邻座的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陆伟荣都热泪盈眶……”,这与新华社刊发的表彰先进个人与先进集体的名单不一致,嘉兴市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应是蔡哲清,我在检校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指出了这个差错。

外省领导来浙考察,特别是一些不太熟悉的外省领导及其姓名、职务都要一一核对。人名差错是差错高发点,一定要反复确认,核对清楚是否前后文一致,是否张冠李戴,是否有同音或形近字搞错的可能。如在《青海省党政代表团来浙考察》一文中,最后一段“青海省领导王晓、王予波、于从乐、高华参加座谈或考察活动”,核对后发现“于从乐”应为“于丛乐”,避免了一起领导同志姓名差错的发生。

还有在数字、时间上的“陷阱”,主要是作者对数字、时间等不敏感所致。所以在检查稿件时,要善于质疑、仔细核对,一些关键数字、时间等要进行确认。如《迈进开放共享新时代》一文说:“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居世界第一;光缆线路总长已达3041公里,全球第一”。显然,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只有区区3041公里是不可能的,数据明显有误,根据权威资料应改为“3041万公里”。

2.新闻内容上的“陷阱”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人的讲话,如果是加引号的原话,一定要核实相关表述,避免断章取义;权威新闻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必须准确。如《开好顶风船,率先畅通双循环》一文写道:“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作出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要‘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作的重要讲话时间是8月20日,且新华社稿件中写的是长三角三省一市要“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而不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

有一些差错是对以往重要会议内容未作核实造成的。如《创新工作载体 紧扣六个目标》一文中提到:“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清廉浙江。”事实上,这是在中共浙江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上提出的,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出台的是推进清廉浙江建设的决定,故应改成“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又如,省领导参加全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的报道《打造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端平台》中写道:“着眼‘产学研用金、人才介美云’十联动,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正确的表述应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只要对有关政策专用名词有所积累,这类差错是不难发现的。

3.报道纪律与规范上出现的“陷阱”

在全国人代会及省人代会上,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不能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如《浙江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张德江作重要讲话》一文说:“……审议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参加讨论并作重要讲话。”时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张德江参加代表团审议,文中用“张德江参加讨论”的表述,不符合报道规范,应改为“张德江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另外,全国两会及省两会期间,“议案”“提案”不要用错;对人大代表应使用“履行职责”或“行使权力”,代表、委员并列时,最好把“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写全,这些报道规范都要严格遵守。

民主党派的排序,是以各民主党派参加民主爱国斗争的历史与行动为依据,经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充分协商最终形成的。在宣传报道中,遇到各民主党派领导人一起参加会议时,要注意排序。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等排列顺序为: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工商联、无党派。这一排列顺序非常严格,不可颠倒。

怎样发现和防范“陷阱”

第一、根据会议活动报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会前报道,起到烘托会议气氛的作用,以经验报道、成就性报道居多。要注意报道对象的职务与过去相比是否有变化,报道主题、统计数据是否有误,这些都是容易出现的差错隐患点。如“改革开放××年以来”“已连续××年”之类的表述,要核对数据是否有误。

重要会议或领导活动的当天或次日,是报道差错的易发期。如果不认真核对稿件中的基本要素,极易发生一些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这在检查稿件时要十分注意。全国两会和省两会闭幕后,常发布一些重要的人事安排,在刊发名单时一定要全文读校,以防名单在排版时出现遗漏等技术性差错。会后报道检查的重点,应放在稿件中对会议内容的理解和阐释是否与会议精神相符合、是否完全遵守报道规范等,要特别关注新提法、新概念、新要求,这就要求检查人员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对文件力求学深学透、入脑入心。

第二、提升敏锐度,消除各类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陷阱”。

要着重检查政治导向、政治立场是否有问题,民族宗教方面内容和港澳台报道是否符合政策法规和相关宣传口径等;对新闻事实,要看新闻出处和引用的材料是否权威可靠,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新闻内容是否有“陷阱”。敏锐度从哪里来?在实际工作中分门别类做好相关“纠错本”并不断完善是最务实的办法,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同时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名“杂家”。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努力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既要懂得文学、经济、法律、历史、科技等知识,也要学习互联网思维和掌握相关互联网技术,从而提高发现和规避“陷阱”的能力。

第三、消灭稿件中的显性和隐性差错,须具备“善疑、勤查、多思、慎改”的职业素养。

检查稿件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要求我们认真读懂原稿、搞清新闻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出乎其外,要求我们能从原稿中跳出来,客观分析研判,找到并纠正其中的隐性差错,尽到自己应尽的把关职责。原稿中存在的问题和差错常是作者无心之过,检查版面稿件时,要真正把自己当成“最后一道关”,对稿件的观点要反复推敲,对稿件中的提法要反复核对,对稿件的文字要反复检查。对同一新闻事件,要尽量从权威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佐证新闻要素的准确性,如采用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稿库中的相关稿件来证实,仔细核查人名、地名、时间、职务、数字等内容元素,这样才能发现原稿中的隐性差错,弥补作者疏漏,力求修改有据,做到政治导向正确、新闻内容真实可靠。

猜你喜欢

张德江差错陷阱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基于组织行为学对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必要性分析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张德江:“一带一路”鼓励百花齐放
陷阱
张德江:搞乱香港,大家埋单
香港期待张德江到访带来机遇
陷阱2
陷阱1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