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打工人”有力量

2021-11-26

时代邮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打工人工人劳动

"早安,打工人!”忽然之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成了“打工人”。借着这场戏谑的释放,“打工人”们展开了一次集体的狂欢。

“打工人”生存图鉴

一大早,建筑工人张哥(化名)从郊区的集体宿舍出发,坐上地铁,前往市区的工地。他是典型的打工者,从安徽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只有过年才回去一趟,其余时间都和工友一起拼命打工,省吃俭用,把钱汇给老家的亲人们。

同车厢的大多是白领们,过去张哥觉得跟他们差距大,总是自卑地站在角落。但是最近,他发现那些光鲜时尚的白领们也开始自称“打工人”了,甚至手机壳上都写着“早安,打工人”。

时尚编辑陈然(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公司位于CBD一栋体面的写字楼里,朋友圈里晒出来的工作照不是大牌走秀就是明星拍摄,时常引发羡慕的点赞。但是她却自称传媒“打工人”,用一句话总结她的工作就是—— 挣着六七千的工资,教月收入三四千的用户如何买爱马仕。

陈然和赵鑫(化名)都是豆瓣“打工人聚集地”小组的成员,但赵鑫的收入是陈然的十倍。赵鑫就职于一家金融企业,与收入相匹配的是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跟前几年的热词“金融民工”相比,他更喜欢自称“打工人”,觉得虽然同样苦,但更有未来,也更有力量。

只要身为员工都是“打工人”,那老板呢?王宇森(化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近来引发热议的“996”在他看来其实是一种幸福,因为他的工作节奏是“007”—— 从0点到24点,一周7天,随叫随到。他认为自己也是“打工人”,为自己打工,为用户打工,也为投资人打工。

忽然之间,各行各业、各个收入阶层的人都成了“打工人”。“打工人”到底是什么人?

与过去的“打工仔”相区别,“打工人”的组成已经从底层劳动者扩展至中产阶层,席卷整个社会阶层,成为对所有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人的统称。无论是在工地搬砖的工人、坐办公室的白领,还是500强企业的CEO,都是“打工人”。可以说“打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阶级壁垒,在“打工”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都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劳动者。

媳妇缓过点神来。但脸还蜡黄着,嘘嘘地喘着气。哥们儿朝洛蒙想媳妇在老家是个有名的假小伙子。媳妇身体壮硕,冒冒失失,天不怕地不怕。春天敢独自一人爬悬崖捋榆钱儿,夏天敢一个人驾着犟牛去山坡种荞麦(那可是顶死过人的公牛呵!),现在却被城里小小的虫子吓倒了!他下地把媳妇扶起来,替她掸掉身上的土。

与“上班人”“劳动人”相比,“打工人”同时又带有“社畜”的悲剧色彩,让无数劳动者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并展现出共性特征。《乘风破浪的姐姐》决赛夜,主持人杨澜在念完串词后,被拍到迅速收起笑容转身下台,网友戏称“一秒下班”,恰好展现了“打工人”的形象特征—— 没有感情。“打工人”经常把“我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挂在嘴边,工作于“打工人”而言绝不是生命的全部。无论是在工地上工的张哥,还是在金融街上班的赵鑫,他们都很明白,工作只是谋生的手段,绝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打工人”语录中“只要我够努力,老板很快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的反讽语调,就反映了这种清醒的态度。

与“没有感情”的形象相对照的是“营业”式的行动。“营业”这个词是从饭圈传播开来的,意指爱豆有了行程安排。由于明星出现在公众视野下的形象存在表演成分,所以“营业”也带有了表演的意味。年轻人通过自称“打工人”,努力划清工作身份和生活身份的界限,告诉大家“打工”时的自己只是表演状态的“营业人格”,真实的自己远比工作中活得精彩。

乍一听,自称“打工人”是对工作和自我的放弃。但事实上,人们只是用自嘲方式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发泄过后,他们不但不会放弃,相反,还会更加努力地往前冲。

张哥闲暇时间玩起了直播,起因是偶然的一次视频分享让他发现许多人对他的工作很好奇。现在他除了用直播介绍自己和工友的工作生活,还会给一些年轻的农民工提供职业建议。陈然的本职工作收入不多,但接触到的人脉和资源是其他工作给不了的。她创办了自己的公众号,加入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浪潮,丝毫没有浪费打工获得的经验。赵鑫每天深夜结束加班后,除了在豆瓣小组吐槽工作压力,还会雷打不动地翻开厚厚的复习资料。吐槽归吐槽,他深知想在任何行业里获得进步,就必须要学习。至于王宇森,几个月前他的公司顺利完成B轮融资,不管为谁打工,只要付出努力就会得到回报。

通过自嘲,“打工人”们抱团取暖,获得了身份认同的力量,内心的冲突与焦虑也在自嘲中得到缓解,擦干眼泪,用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打工人”这个词的背后,是自嘲但不自弃,无奈同时不屈。

“打工人”从何处来?

正如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所言:“一切的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流行语如同一个胶囊,浓缩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心态与集体记忆。

“打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在建设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无数劳动者从家乡奔赴大城市,加入“打工”的浪潮。“打工仔”“打工妹”便是那个时代出现的热词。然而热度归热度,打工者的生存状态却并不乐观。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往往没有劳动合同保障,更谈不上什么五险一金,收入不稳定,社会地位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打工者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蓝领群体中占比最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月均收入5850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层范畴。区别于工业时代传统的雇佣关系,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家政工、网约车司机等新型职业,不再是每月拿固定工资,而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赚取更高的收入,实现“多劳多得”。月薪过万已不再是白领独有的待遇。还记得前几年有个段子,某个白领听说顺丰的快递小哥月入两万,前去核实,谁知小哥回答:“偶尔干得不好的月份的确只有两万。”不要以为这是职场凡尔赛文学,前文提到的张哥在工地做钢筋工,日薪240元,遇到赶工期可以涨到日薪300元,已经超过了时尚编辑陈然的薪水。

收入的提高,让传统打工者的的自信不断增强。他们在疫情中逆行奉献,在复工复产中挥洒汗水,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白领阶层乃至中产阶级,在自称“广告狗”“程序猿”“××民工”后,在“打工人”这个标签上找到了更加切实的身份认同。

除了收入引发的身份认同感,产业升级所造成的行业洗牌也是“打工人”的外沿向白领阶层甚至中产阶级扩散的重要因素。

在产业升级大潮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内卷化限制了许多职场人的上升空间,白领们过去凭借学历和专业知识获得的职业稀缺性遇到了挑战。更何况,学历已经不是白领独有的筹码了。根据《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比已高达14.8%。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扩招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白领曾引以为骄傲的资本丧失了竞争力,社会地位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沉降。

当然,“打工人”获得全民认同并不等同于职业信心的整体下降。武汉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周玄毅曾评论:“流行语最有趣的时候,往往是用在‘合适’与‘不合适’之间。如果一个人真的是非常惨的‘打工人’,我们反而不太会用这个词去形容,这样可能会是一种冒犯。”全民“打工人”,体现的是一种跨越行业壁垒的凝聚力。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依靠共同想象凝聚在一起,大到国家,小到社会组织都是如此。“打工人”就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一种凝聚在一起的共同想象。

人的力量始终具有不可替代性。“打工人”虽然平凡,但绝不平庸。现在,各行各业的关联性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紧密,携手共进并不是一句空话。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欧美国家一百多年才能取得的建设成就,靠的是几代“打工人”的奋斗。不管什么时代,国家发展都离不开“打工人”的贡献。

创业大潮之下,知识、技术、能力成为衡量职业含金量的标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有实力,每个行业都能绽放耀眼的光芒。“劳动最光荣”等老一辈的口号没有失效,“最美打工人”正是这个时代劳动者的写照。

“打工人”从时代浪潮中来,从劳动魅力中来,更从人民信心中来。

“打工”路在何方

各个阶层自称“打工人”,宛如一场全民级的狂欢。但在“打工人,打工魂,打工才是人上人”之类鸡血口号背后,我们也要看到“打工人”不可忽视的困境。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打工人”早已存在的职场痛点放大了。曾经怀揣理想主义的职场人,不得不承认工作的“谋生”属性。“996”等职场真相让“打工人”比过去更加清醒,公司是老板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此外,内卷大环境下,从底层劳动者到中产阶级都陷入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所得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打工人”的积极性被压抑,“丧”和“佛系”取代“劳动最光荣”成为许多“打工人”的职业理念。

面对这样的困境,“打工人”要如何破局?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决定“打工人”光明走向的,是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是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集体价值观,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破局,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要知道“996”不是压死“打工人”的最后一根稻草,逼迫“打工人”无偿自愿“996”才是。作为按劳获酬的个体,合理的收入分配永远是激发生产积极性的前提,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则是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持续发光发热的基础。

从国家的层面,要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增加“打工人”可选择的余地。从企业的层面,要在保证员工收入的前提下,合理规范工作时长,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晋升空间。“打工人”是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根基,只有让他们后顾无忧,他们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除此之外,全社会范围的价值观也对“打工人”的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法学家谢觉哉说:“人生的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之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资本的力量,藐视劳动的意义。近年来,“昆山扔工牌事件”等职场新闻时有发生,本质还是人们对劳动和劳动者丧失了敬畏之心。无论是社会宣传还是学校教育,必须明确“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是贯穿于数千年历史的不变要义,工作不分贵贱,打工没有高低,每一位“打工人”都是关系国家命脉的重要一环。

但在客观环境之外,最重要的还在”打工人”自身。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没有感情”的工作态度无法解决根本难题,“营业”式的工作表演更创造不了实绩,“爱岗敬业”才是“打工人”的正确打开方式。“爱岗”对应的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完成的事业,而“敬业”对应的是按劳获酬的契约精神,与收获相匹配的只有相应的汗水与耕耘。

所有“打工人”都应该正视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清楚地摆正自己的定位,平衡工作和生活,敬业同时惜命,想清楚工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自己的目标又在哪里。

对“打工人”而言,与其等待外界的救赎,不如打造自己的价值,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疫情袭来的几个月里,有些人只会抱怨,而另一些人则抓紧充实自己,当新的机会降临时,就能尽快抓住它。“丧”和“佛系”不是投机取巧、消极怠工的借口,你如何对待工作,工作便会以相应的方式回答你。

加油,打工人!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它为每个“打工人”都提供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多样机会。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成为持续成长的有为青年,还是埋头避世,摸鱼混日子?选择权握在每个“打工人”手中。

最后,愿你我共勉,都能“悄悄打工,然后惊艳所有人。”

猜你喜欢

打工人工人劳动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打工人”,日韩拍出新花样
“打工人”这个热梗里藏着多少悲欢
韩国“打工人”人均欠债23万
给予“打工人”更多关怀关切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调配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