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文化扶贫探究
2021-11-26尹慧
尹慧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4400 )
一、进行文化扶贫的政策背景
贫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极具挑战性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多次视察贫困地区后,提出实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 年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在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指出,要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贫困地区互联网建设和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这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安排部署,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大战略转型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胜决心。
二、基层文化馆站(室、大院)发展困境
(一)文化阵地管理不规范
乌拉特前旗是农牧区结合地区,旗文化馆及各苏木(镇)、行政嘎查(村)的文化站(室、大院),是最基层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肩负着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和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重担。旗内现有的11 个苏木(镇)文化站、93 个行政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中,仅11 个文化站室内面积180~2100平米不等,平均面积达600平米;室外活动面积平均达5785平米,但大多数存在举办活动少、使用率低的问题,不能将现有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薄弱
基层苏木(镇)文化站(室、大院)是农牧区开展宣传、科普教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基础设施设备是场所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基层文化场所设施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严重制约着基层文化站(室、大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三)管理及专业人才缺乏
1.乌拉特前旗十一个苏木(镇)文化站,服务人口2500~42000 人不等,但平均每个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足2 人,行政管理人员一般由乡镇干部兼任,或由文化员负责;缺乏专业技能知识,不能专职专用,全身心投入到基层文化工作中。
2.基层群众文艺骨干严重缺乏。由于陪读、种养植部分机械化等原因,一般农牧区农闲时留守的多为中老年人,有知识、爱好文化活动的人比较少,尤其是文艺骨干更是缺乏,这不仅制约了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更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
(四)经费短缺问题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近年来对农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未能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对苏木、镇文化阵地投入很少。苏木、镇文化阵地虽然创建,由于缺少购置、管理、维护等经费,导致大部分文化阵地设施匮乏、陈旧,运行困难,难以保障农牧民群众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三、基层文化馆开展文化扶贫的优势
(一)政策保障
在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实施意见》发布后,根据《意见》,2012 年巴彦淖尔市文新广局在全自治区率先召开了巴彦淖尔市“三馆”免费开放工作会议。会议就文化馆等“三馆”免费开放的目标、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及保障机制等进行了讨论,乌拉特前期文化馆随后即制定具体措施开展工作。文化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免费性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其参与精准扶贫的坚实基础。
(二)阵地优势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乌拉特前旗文化馆2017 年搬迁新址文博图书中心,建筑面积2500 平米,其中多功能演艺厅300 平米,常年免费开展舞蹈、声乐培训及小型演出;非遗展厅300 平米;美术展厅2700 平米;培训教室220 平米,其余创研室、画室、典藏室、公共服务区等约1000 平米。2018—2019 年,乌前旗文化馆又陆续配置了多媒体浏览器、立式文化易点通、听书吧、书法体验机、流明大型投影仪等多种数字化文化产品及大型国画、油画画架等设备,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充分依靠现代化文化产品、数字化平台,为广大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提供更优质、全面、便捷的文化服务。
(三)服务优势
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为例:全旗共有苏木(镇)文化站11 个、文化活动室93 个、文化大院38 个,其中的32 个贫困嘎查村(社区、分场)文化室中有5 个农牧渔场分场文化室和5 个异地搬迁移民新村文化室,分别配置秧歌乐器、二人台乐器、民族乐器和音响等设备;建文化馆分馆1 个、馆办文艺团队4 个;为了更好的方便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还设立了基层文化活动基地8 个、书画培训基地6 个、创研基地2 个;乌前旗文化馆面向社会常年提供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传统文化教育、群众文化活动、展览展示、讲座、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等8 个免费服务项目;每年派业务人员下基层指导业余文艺团队人均达40 天左右;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年均1900 余人(次);业务人员及文艺团队送文化下乡演出年约25 场(次),受益群众年均约30000 人(次)左右。
四、具体举措
(一)做好文化宣传工作
坚持以贫困群众为主体,继续推进农牧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自己的工作特色,以文化助推精准扶贫,配合宣传部门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化宣传活动,不仅为贫困群众送温暖,而且送志气、送信心。
(二)积极开展惠民演出文化扶贫活动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文化馆扶植、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群众文化项目,打造出一批群众文化精品。连续五年成功承办、执行了全国文化馆(站)优秀群众文化品牌—“魅力乌拉特”中国西部民歌会;继“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后,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又打造另一国家级群众文化旅游品牌—“碧水蓝天•中国乌梁素海”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名家邀请展;每年举办农牧民积极参与的全旗秧歌大赛、全旗广场舞大赛、全旗农牧民文艺汇演等高质量、规模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年均举办书画展览、交流活动达20 多次。
为推进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建设新农村工作,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乌拉特前旗文化馆组织民间二人台、剧团等艺术团体赴农牧区进行惠民演出,宣传脱贫攻坚政策,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增强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仅2020 年上半年在全旗“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中,乌拉特前旗文化馆就选派了7名业务骨干作为“土专家”人才,共服务11 个苏木、镇33 次,结合线上线下,以文艺演出、征集抗疫情作品、文创采风等形式,深入到农牧民中间,宣传国家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政策。
(三)培养高素质的文化干部和群众文艺骨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辅导培训活动。经常选派专业老师、文艺骨干进社区、农牧区开展二人台、爬山调、乌拉特民歌、器乐演奏、老年人合唱及广场舞等辅导,并对文艺骨干、广场舞爱好者进行定期、不定期培训,在提高个人的专业和修养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能辅助群众顺利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的业余文艺人才;农牧区农忙时间短,为了充实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乌拉特前旗文化馆不定时组织专业老师及技艺能人开展一些增加生活技能的培训,如剪纸、草编等。经过不懈努力及坚持,不仅为农牧区培育出优秀的业余文艺人才,还教会了他们一些生活技能,农牧民在农闲时不仅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还可以制作草编等,借助线上线下的销售平台,在生活上增加了补贴。
(四)创新文化品牌,搭建交流平台
继续创新文化品牌,举办优秀文化品牌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充分利用现有品牌文化平台,将各地杰出文艺人才汇聚在“鸿雁故乡”;积极推送优秀人才外出交流学习,通过“以艺会友、以艺传承、以艺交流”的形式,增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基层文艺骨干专业技能。
(五)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开展“互联网+精准扶贫”
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数字化和网络服务能力。在以往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信息综合服务等平台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数字文化建设,突破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共享,让贫困地区群众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提高文化扶贫时效性、精准性,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也趋于多元化,基层文化馆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精准识别、精准投放、精准实施、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更加科学、可持续发展,多渠道、高质量满足贫困地区群众的信息及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