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新农保 档案管理工作
2021-11-26杜杨
文·杜杨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规划与目标,让新农保覆盖面与适用人群大幅增加,与之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要求也要相应提高。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档案部门拿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推动落实。
一、“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对新农保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农保档案管理要求更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生活富裕”是目标任务,即要在乡村消除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同时,积极减少公共保障差距、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农村养老保障是亿万农民的真正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领域。之前,没有一种养老方式可以全面解决广大农民包括精神安慰、日常护理、养老金在内的问题。新农保的出现成为广大农村居民的主要保障手段之一,农村养老保险的档案管理也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民心工程。随着新农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对新农保档案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二)新农保档案管理涉及范围更广
“十四五”期间,新农保档案的覆盖人群和内容形式会越来越广泛。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级党委政府将进一步明确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势必加快推广新农保群体的覆盖率。据统计,新农保档案包括了参保、领取、关系转移、退保、注销、资金调拨、裁定、处罚以及养老保险金额领取申请表、养老保险金发放名册等不断形成的业务单证,随着新农保适应人群的增多,这些养老保险档案也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新农村养老保险档案业务范围迅速扩大。在“乡村振兴”实施中,新农保档案涉及被保险人的档案、保费征收、资金分配、个人账户、福利支付、基金管理以及保险关系转移和运作等诸多业务,用于保护被保险人的权利,构成确定被保险人是否可受益于养老保险的基础。新农保服务对象数量的庞大,导致档案业务门类更多、信息来源更广。
(三)新农保档案数据资源更加多样
“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新农保保障范围的扩大,农村村民几乎“全民皆档”,使得档案来源更加草根化、生活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新农保业务逐渐步入数字化、信息化,使新农保档案门类由传统的纸质、声像、实物档案,拓展为电子档案。我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电子档案的形成以几何倍增速,成为现阶段新农保档案的主要门类,它与传统档案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新农保档案的异构数据大集群。
二、当前新农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制度保障
新农保是国家一项惠农新政策,是具有保障性、福利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应政府主导、部门实施、群众配合共同完成。但受种种因素制约及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体系锁定效应,部分地区或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农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或是未能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发展规划,或者在实施中步履维艰、困难丛生。
(二)人员基础薄弱
目前,新农保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技能不够,新技术学习意识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区甚至未配备专职的档案人员,档案管理工作由其他工作人员兼管,致使新农保档案收集不齐全、整理不规范、管理不科学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度和深度。
(三)经费支撑不足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用于新农保的资金每年都在增加,但用于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而在“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后,随着大量政策、规定相继出台,大批惠民、利民举措也会落地实施,倒逼新农保档案的管理标准逐渐提高,所需经费也将随之提高。部分地区未能认清形势,未把档案工作发展所需的经费纳入制度化轨道和专项经费通道,导致新农保档案管理因资金不足而进展缓慢,影响了信息化时代档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农保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各级各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是提升新农保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的有力支撑,需要各级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投入、整合利用资源,力求在基础性、关键性、系统性问题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此外,还要抓好顶层设计,应在总结评估“十三五”新农保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十四五”时期新农保档案事业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特别是针对事关“乡村振兴”中新农保档案发展的重大问题,广泛开展调研,总结实践经验,听取意见建议,找准主攻方向,提出工作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举措。
(二)进一步强化新农保档案管理工作基础
首先,要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基础建设,确保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建立起符合实际、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档案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社会保险工作体系和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全局之中统筹考虑和安排,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制度健全完善。其次,要夯实新农保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人才基础,不断加强新农保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农保档案管理人才、监管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适应新农保档案事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和技术队伍,实现人均负荷比的均衡目标,促进人与事业的和谐发展。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和创新动力。再次,要积极推进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新农保业务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推动新农保业务档案信息化建设。
(三)有效落实新农保档案管理经费保障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着眼长远、着眼未来”,科学制定新农保档案数字化管理方案,并对现有的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构建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人员、采购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备。各级应进一步健全新农保档案升级换代中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相关资金供应,确保新农保档案管理模式转变的需求。
(四)持续健全新农保档案管理法规体系
各地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保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形成科学、有效、规范的档案管理运行体系。要建立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机制,使农民进城或回乡后养老保险关系合理、顺利衔接,将农民个人缴费账户的养老保险津贴(福利)额与个人账户的积累额挂钩,将集体以及国家的部分补助用于建立社会统筹账户,以提高社会共济能力,也便于将来与城保制度衔接。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新农保制度已经转入全面可持续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对新农保档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应用场景等提出了诸多要求,亟需各地提高认识、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并加强法制化建设,努力做到新时期新起点新农保档案管理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