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探索莱舍蒂斯基钢琴教学法
2021-11-26赵阳明天
赵阳明天
许多人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老师,就必须拥有特殊的教学体系,钢琴技术秘籍或教学策略/攻略。关于莱舍蒂斯基(Leschetizky),我们没有太多第一手资料,因此很难讨论莱舍蒂斯基的教学理念或钢琴方法。莱舍蒂斯基本人也从未写过任何有关他本人的教学理念的书。实际上,莱舍蒂斯基很多学生和他的助手都曾多次询问他是否是有任何独门秘笈以及不为人知的教学心得,但莱舍蒂斯基宣称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计划。根据现有的不多资料记载,莱舍蒂斯基其实不想建立任何固定的钢琴教学法。他认为钢琴教学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应以相同的方式教授每个学生。
几乎每本关于莱舍蒂斯基的书或档案都提出相同的问题——莱舍蒂斯基的钢琴教学方法是什么?由于他本人从未就其教学方法留下任何书面文件记录,因此莱舍蒂斯基在钢琴历史上的地位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从当今的学术环境下来看,一名钢琴老师如果能在历史上留下有文字记载的教学方法,或者编订一套练习教材往往更能被后人铭记,巩固历史地位。但是如果回首莱舍蒂斯基的年代,并考虑他同一时期的其他知名伟大钢琴教师,我们会发现19 世纪那个年代里几乎没有任何人有特定的钢琴教学方法。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ülow),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他们都没有所谓的固定钢琴教学方法,他们也没有去尝试创建一套固定的钢琴教学体系。也许我们可以辩解上述所提到的这些名字都是传奇级别的伟大钢琴家以及作曲家,所以他们是不需要固定的教学法,仅凭个人经验教琴足矣。但有一点我们需要知道,与后来的时代的钢琴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口述形式在莱舍蒂斯基的及其他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教学中更加常见。学生和助手把大师在课上所说的知识铭记在心,并将这些想法通过口头叙述传递给下一代学生。在音乐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冯·彪罗(Bülow)和李斯特(Liszt)授课的大师班的书也是收集了这些口述瞬间的片段,莱舍蒂斯基的一些学生记录了下了跟大师学习的感想。然而,说莱舍蒂斯基没有特别的独到方法教授钢琴是不完全准确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的几件事。例如,个人主义就是莱舍蒂斯基教学理念其中的核心之一。正如莱舍蒂斯基高徒帕德雷夫斯基(Paderewski)所说,莱舍蒂斯基的方法主张“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天赋特点来进行教学”。①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比喻莱舍蒂斯基为一名经验丰富并且对症下药的医生。
一、莱舍蒂斯基的学生综合水平
在莱舍蒂斯基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案例发现相比钢琴技巧,他更加注重音乐表达以及艺术美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莱舍蒂斯基在维也纳期间很少或几乎从未教过年龄过小或者非高级钢琴演奏水平的学生。虽然跟据莱舍蒂斯基的传记者赫拉(Hullah)的叙述,莱舍蒂斯基早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时,那里的钢琴演奏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②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不管再如何落后,它仍然是一所国家级的专业音乐院校,为想要追求走入职业音乐生涯的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专业课程。莱舍蒂斯基在圣彼得堡教学的几年中,也找到比如像娅芯波娃(Yesipova)这样非常有潜力及才华的年轻学生。当大师搬回到了当时的欧洲音乐中心维也纳时,大师的教学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水平,培养了许多成为“黄金一代”的大名鼎鼎的钢琴家,例如帕德雷福斯基(Paderewski)、弗里德曼(Friedman)、莫以塞维奇(Moiseiwitsch)、汉博格(Hambourg)、施纳贝尔(Schnabel)、以及霍尔佐夫斯基(Horszowski)。大部分的这些钢琴家们在跟随大师学习前,已经打下了扎实的钢琴基础技巧,其中一些钢琴家已经在他们本国建立了一定的声誉威望。根据我们掌握的有关莱舍蒂斯基的资料来看,莱舍蒂斯基最年轻的学生是霍尔佐夫斯基(七岁)和施纳贝尔(九岁)。即便这两位年轻的小神童,在他们被送到莱舍蒂斯基门下以前,都已经与他们当地名师学习并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莱舍蒂斯基在教学中几乎不需要告诉学生任何如何正确把手指放在琴键上的这些基本要求。如果大师看到个别还需进一步完善钢琴基本技巧的学生,他会让他的助教们暂时为他代管并且提高他们的钢琴手指技巧。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即莱舍蒂斯基无需过多专注钢琴演奏基础技巧,这使他不必考虑运用任何固定教学方法及体系培养学生。在莱舍蒂斯基的教学中,大师更专注于学生对艺术的情绪表达、精神体验、以及与表演艺术美学有关的一些高深问题。
二、莱舍蒂斯基本人探讨钢琴教学法
尽管我们对莱斯奇茨基的资源有限,但幸运的是,莱斯奇茨基的对教学方法的看法以及理念被大师最亲近的学生和助教记录了下来。大师的学生兼助教波托卡(Potocka)的书中,她回忆起莱舍蒂斯基对他本人的钢琴教学方法作出了解释:“(我)可以很容易地用半页纸描述我的教学法,但是要想掌握精髓,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③大师的另一位学生兼助教,纽康布(Newcomb),在她写的关于莱舍蒂斯基书中聊到了大师的教学方法。根据纽康布在跟随大师学习期间的经历,她意识到莱舍蒂斯并没有常规固定的钢琴教学法。从她的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段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大师如何评论纽康布钢琴演奏并且延伸到关于自己钢琴教学法技术的段落:…
我经常回想起我自己学习的初次经历,当时我试图模仿钻研大师的另一名学习相同作品的学生的手形姿势以及钢琴指法,但大师却以不同的方式为我讲解了这同一首作品中的每个技术细节给我。大师建议我放弃手腕运用的所有传统规则。他说到:“手腕运用没有任何所谓的方法,除了用最简单的方式弹奏下一个音符”。随后多年来,我试图理解并牢记大师所说的确切含义。大师曾说:“关于关腕部运动的方法可以写成一系列书籍”。“而且,尽管通常需要相当多的知识和经验来了解一名钢琴家的一只手,但总体来说,最好方式是根据每个人手形大小来决定手腕的动作配合。无论如何,只要手腕能有很好的控制力配合,你就可以通过手臂到指尖传送获得最柔和也可获得最强的声音”。“因此,在手指,手腕或手臂的任何问题上,通过良好的判断力考虑一下每位学生的体形特征,手形状况。大师接着说道:“我可以告诉你,在今天,比起十年前的自己,我是一名更出色的老师。一个教师要从每一个新学生那里学到一些东西,无论这位学生是才华平平·还是天赋异禀,都有值得可学的闪光点。有时候,我发现有些学生一开始看起来很愚蠢,但在良好的训练下会成为一个栋梁之才。有时我又常常发现很多简单的事情对某些才华横溢的学生却很困难,所以你看,每天我都会学到新的经验以及知识。大师总结道:“不要有固定的教学法,最好让你的思想保持空白,让学生填补。通过这种方式,你能更容易的为不同的情况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提高的指点。即使在钢琴技术上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因为每一位钢琴家的手都是不同的。我没有固定教学法,我也不打算创立一套教学法。多听、多看、多体会才是重点。根据学生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取得成功!远离所谓的教学方法!在你的音乐工作室门口写下一句座右铭:“不要有教学法!”④
莱舍蒂斯基的另一位学生赫拉(Hullah)也从大师口中得到了相同的回答:“我没有什么固定的技术方法。有一些音色需要特定方法达到,但总体来说,我没有什么铁律。怎样有效怎样来;但绝不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一个老师如何用一种方法教琴?怎么可能?你想,一个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提高,另一个学生需要另一方面提高。况且每个人的手形都不同;每个人的大脑思考方式都不同,不可能有所谓的固定教学法。如果老师好比一名医生,学生好比病人,那么医生一定是根据病人病情来决定诊断方法,每种情况下的治疗方案都必须有所不同。如果你非要问我的教学法,那我的教学法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⑤
纽康布和赫拉的这两段案例明确证实了莱舍蒂斯基从没打算采用任何固定的教学方法。莱舍蒂斯基认为钢琴教学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个人的手和身材比例都有所不同,因此对每个学生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对莱舍蒂斯基来说,好的老师应该拥有灵活的教学方案,并为每个学生提供根据他们自身最合适的建议。根据上面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莱舍蒂斯基的优势在于诊断学生的“疑难杂症”并提供有效合理的诊断方案,同时也保留每个学生的独创性和鲜明的个人特点。
虽然莱舍蒂斯基可能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但是当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钢琴技巧演奏要求时,大师承认他确实有对钢琴演奏初期训练是有方法的。在他的学生兼助教埃德温·休斯(Edwin Hughes)对大师本人采访中,大师说到:当然,在初期阶段,我是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我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手形姿势以及掌握不同的触键方法,这些质量会给音调带来永无止境的变化,然后才能深入到更多更高级别的话题。手指必须具有坚挺的牢固性,而手腕必须同时具有完美的柔韧性,以避免声音音质过硬。除此之外,声音还需富有歌唱性,犹如声乐歌唱家演唱效果。这些规则适用于任何学琴者在钢琴上弹奏的旋律。
接下来,学生必须在演奏中掌握重音应用,在长音符演奏中重音应用是能让钢琴琴弦保持共鸣的一个核心重点。一个好的预备老师(及助教)可以提供帮助学生解决这些东西。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一般都去先寻求助教帮助,以节省他们的时间和金钱。当然,这些助手必须跟我一样对学生严格负责。
学生一旦掌握这些基本要领,他们就会因人而异往不同的风格个性道路上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一种绝对的固定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教学必须变得个性化。不能坚持执行一成不变的死规则。就像法律上,并非每个杀人犯都会被绞死或断绝或电死。⑥
从这三段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重要的信息。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从一开始,莱舍蒂斯基对钢琴演奏基本要求包含了三个重点:1.坚挺的手形;2.灵活的手腕;3.无穷变化的音色。此外,大师提出了一点是重中之重,这也可能是他整个钢琴教学生涯中最强调的一点:歌唱性。关于这点,大师鼓励他的学生多听伟大的歌剧歌手,看他们如何发声并且过塑造优美的音乐线条。莱舍蒂斯基声称:“我从歌剧中学到的优美音色比从任何其他地方学到的更多”。⑦另一个有值得注意的是就是莱舍蒂斯基的成果与他拥有强大的助教团队来协助他的学生在进行基础技巧训练方面的工作密不可分。这点可以说是莱舍蒂斯基教学生涯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莱舍蒂斯基的助教体系
当我们定义莱舍蒂斯基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建立专业的助教团队是大师的钢琴教学体系及方法的重要核心点。如之前所述,莱舍蒂斯基培养了大批非常杰出的钢琴家,其中许多人日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传奇演奏家。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开启职业生涯巡演以前曾担任过莱舍蒂斯基的助教角色。所有助教的工作围绕着一个核心理念:协助学生提升必要的技术技巧以及基本音乐素养,并确保学生在上莱舍蒂斯基大师的钢琴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所有困难的技术知识要点。上一个段落我们提到的埃德温·休斯(Edwin Hughes)的采访就证实了这一点。拥有如此强大而扎实的助教体系可以被视为莱舍蒂斯基获得巨大声誉的重要因素。在他的教学生涯的巅峰期,他有四个重要的得力助教来协助他的教学工作。在他的许多助教中,埃瑟尔·纽科姆(Ethel Newcomb)和安妮特·赫拉(Annette Hullah)留下了两本最重要的书,这些书讲述了莱舍蒂斯基的生活以及与大师学琴并协助大师教学的亲身经历。莱舍蒂斯基的其他两位助教Malwine Brée 和Marie Prentner 也写了两本有关他的钢琴技术/教学方法及原理的书。然而,由于每个助教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每位助教的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没有证据表明莱舍蒂斯基要求每位助教必须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理念不仅在莱舍蒂斯基的教学中得到体现,也在他的助教身上得到了体现。
四、莱舍蒂斯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
充满个性被认为是19 世纪的重要美学意识形态。莱舍蒂斯基的教学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和个性化方法展示了这一点。大师的高徒莫伊塞维奇提供了关于他对大师个人钢琴教学方法的感想:在欧洲音乐学院采用的较旧的方法中,过分主张纪律性使得个人主义形态是变得不太可能。这是很多专业院校死板的体系造成的危险之一。……当然,有些核心基本的知识老师必须通过设定好的课程进行讲学,但是对于钢琴老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研究学习自己的学生。莱舍蒂斯基在做其他事情之前先研究学习自己的学生情况,找到学生的局限性和发展倾向性。⑧
根据弗里德曼(Friedman)描述,莱舍蒂斯基非常擅长将自己的教学与每个不同学生的才华相结合。弗里德曼(Friedman)认为莱舍蒂斯基在教平庸的学生时有着严格的态度。但是,在教才华横溢的高水平学生时,莱舍蒂斯基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灵活的个人发展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弗里德曼记着有次他带着自己的学生跟莱舍蒂斯基上课,他发现莱舍蒂斯基对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乐曲中有着不同的指导。弗里德曼说:“我曾经带我一个学生去找大师,让他对我学生进行指点。当大师为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时,我插话说,“就在几天前,我看到您向您的另一个学生展示了不一样的弹法”,大师回应到,“啊!那是完全不同的情况,我们不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做同样的音乐处理”。⑨
莱舍蒂斯基的另一名学生凯瑟琳·古德森(Katharine Goodson)曾寻求大师许可,学习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莱舍蒂斯告诉她自己可以自己去学习这首曲子,因为他想看看古德琳能弹出什么与众不同的效果来。⑩这些案例都说明了莱舍蒂斯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个人风格及特点。每一位大师的学生听起来都充满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化风格,彼此之间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能看到莱舍蒂斯的首要任务是不仅引导每个学生培养出优秀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通过量身的教学法最大化的让每位学生的钢琴演奏都充满了绝对的个人主义。
结 语
虽然关于莱舍蒂斯基的资料有限,甚至很多档案记载都不是第一手资料,但我们可以通过莱舍蒂斯基的学生们口中了解到大师的很多教学细节以及对钢琴演奏及教学的理念。如果用今天的术语将莱斯切基斯基定义为钢琴老师,我们可能会说莱斯切基斯基的教学更多是钢琴家式的教学,而不是传统的钢琴教学法。在莱舍蒂斯基的教学理念中,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对症下药是莱舍蒂斯基的教学的核心理念。大师很多在19 世纪末提出的教学理念直到今天都没有觉得老派过时。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大师的强大的助教团队在他的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莱舍蒂斯基自己本身就是一本知识渊博的教学法范本。他的伟大无法复制,但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很多值得参考的理念以及思路。
注释:
① Harold C. Schonberg, The Great Pianist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87), 296.
② Annette Hullah, Theodor Leschetizky, (London: Ballantyne &Co. Limited, 1906),10.
③ Angele Potocka, Theodore Leschetizky, An Intimate Study of the Man and the Musician, (New York: The Century,1903) 294.
④ Ethel Newcomb, Leschetizky As I Knew Him, (New York: D.Appleton And Company,1921), 37.
⑤ Annette Hullah, Theodor Leschetizky, (London: Ballantyne &Co. Limited, 1906), 41.
⑥ Edwin Hughes, “From an Interview Secured Exclusively for THE ETUDE”, The Etude, April, 1909, https://etudemagazine.com/etude/1909/04/theodore-leschetizky-on-modern-pianoforte-study.html.
⑦ Allan Evans, Ignaz Friedman: Romantic Master Pianist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chap.3, Kindle.
⑧ Ibid., chap.3, Kindle.
⑨ Ibid., chap.3, Kindle.
⑩ Cameron Andrews, The Aesthetic Revelation of Katharine Goodson, (Monee: Cameron Andrews, 20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