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的遗产:一曲生命的礼赞*

2021-11-26满古梅口述陈庚高玲玲整理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狍子

满古梅 口述 陈庚 高玲玲 整理

大家晚上好,我叫满古梅,来自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我是鄂伦春族。今天,我来讲讲我们鄂伦春的历史和文化。来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我特别紧张和激动。有的同学知道《高高的兴安岭》这首歌,在这里我先给大家唱一首汉语和鄂伦春语的歌曲……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翻山越岭打猎巡逻护呀护森林

大家看我这一身行头,我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兽皮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过在我们那里,我是兽皮工艺师。这个兽皮是我妈妈、爷爷、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是我们鄂伦春民族的手工艺。全中国的鄂伦春民族才八千来口人,而在阿里河自治区就有两千六百多人。

我们鄂伦春历史文化保存到现在的样子,其实已经算很好了。鄂伦春族人口少,像我这样岁数的人就更少了。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山里生活的时候,鄂伦春族人口还要更少。那时候我们住在大兴安岭的深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雪很厚,环境也很恶劣,有些地方连马走路都很费劲。过去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打猎打不到东西是会挨饿的。我们的主食是狍子肉,蔬菜和粮食很少。不过在夏天五六月份的时候,山里有野菜,比如柳蒿芽、山芹菜、野韭菜,还有很多很多……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过得很辛苦,在小时候我见过爷爷和奶奶,我的爷爷是我们部落的“穆昆达”,“穆昆达”的意思是一个部落的头领。那时候打一只狍子不只是一家人吃,而是全村的人一起吃。如果打猎过后不把狍子分给村里其他人,那么就会被逐出鄂伦春族,所以全村人都特别团结,这也说明了“穆昆达”领导的重要性。我们的房子就代表一个部落,冬天用狍子皮围起来,夏天用桦树皮围。桦树皮是我们的工具,生活中用到的盆也是桦树皮。过去很少有面粉,在五十年代的时候,大米和小米的面都是在桦树皮上和的。

鄂伦春人狩猎的时候有很多规矩:母狍子不打、狍子交配期不打、幼狍子不打。在打了狍子之后“穆昆达”(头领)就会拿去换粮食然后再分给大家。在喝酒方面,其实不是像别人说的那样我们鄂伦春人离不了酒。在满山的厚雪中,如果没有火又不带两口酒是不行的,是会挨冻的。过去鄂伦春人打猎使用弓箭,用苏联制造的一种枪叫“比乐丹”,再自己做子弹和火药,打猎时百发百中,而且鄂伦春人就算喝了酒之后再去打猎也可以百发百中。平时出门翻过一座山,回家的时候还能找到回去的路,不会迷山。如果有人在山里遇见黑瞎子了,那他一个人不会去打它,因为它肉很厚,心脏打不透,也很容易伤人。它伤人的时候不会咬人,要是扑向你那你可能就没命了。

鄂伦春人在山里的时候不是随便想干嘛就干嘛的,是分部落的。有一个姓阿的部落,他们的语言和我们的语言有些地方不一样。鄂伦春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很多文化也就消失了,直到后面有了政府,有了自治区,也有了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我小时候是在山里出生,没有在高楼大厦里享受过,是跟爸妈一起在山里生活,虽然很艰苦但我觉得很幸福。那时候鄂伦春人有人难产或者小孩子生病了、骑马骨折了,就会请萨满去跳神。这个方法有时候很灵,但有时候生病太严重就没有办法了,有时候还会有传染病或是发热症等等。那时候不懂科学,也没有专业的医生,所以这也是鄂伦春族人口少的原因之一。

在冬天,不能随便打个地铺就作为居住的地方睡觉,得让“穆昆达”去找合适的场地,一般是找有小河或者山坡上有泉水的地方,而且这些都是男人们说了算,女人是不管的。过去的鄂伦春女人特别辛苦,不像现在大家都很幸福,她们要照顾公公和婆婆,还有自己的老公和孩子,要能干活,还要能歌善舞。

到了过春节或过元旦的时候,都会庆祝,特别热闹。春节时,这边的部落拿着东西来串门,对面那边的部落也来串门,五六十个人开始笼火、唱歌、喝酒、赛马,干什么的都有。在年三十的时候,对鄂伦春族人来说就是大型活动,初一就开始磕头,不行礼只磕头。之后还有正月十五抹黑节,如果你想和谁谈恋爱搞对象,就抹黑他,现在我们文化传下来的也就是抹黑节。

男同志去打猎前会把家里的人都安顿好,才骑马出去打猎。打猎时间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回不去的,特别是打鹿的时候,半个月不回来,中途还要带着鹿肉做成的肉干。把鹿肉晒干,这就成了女人的活。打猎的时候很可能遇到狼群,狼一叫,狼群就会围过来,这时候不能害怕,把火点亮就没有事,因为狼怕火,是不会靠近的。还有野猪、熊瞎子这些动物会伤人,其他的比如鹿等动物不会伤人。

看我手上拿的这个帽子,这是男人戴的,女人不戴这个。上面有四个叉,就说明戴帽子的人很了不起,也就是“摩尔根”。说明这个男人在打猎时能百发百中,就可以戴这顶帽子。其他没有叉或者比较短的就是小孩子戴。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批非遗传承技艺,狍子皮是第二批。这些艺术文化是需要传承的,现在我是狍皮制作传承人,我也正在做这个工作。我们看这个红色狍皮,为什么是这个颜色呢?因为它是五月份用狍子皮做的,所以它是红色。在狍皮里面需要穿小衫,如果不穿会特别扎人。但是这种有点柔软的是冬天的皮,穿上就不会感到扎人。狍皮被就是用夏天的皮做的,手套是用冬天的皮做的,特别暖和。这个手套在我们的博物馆中是有记载的。

过去在桦树皮里装粮食,装肉干,还有小孩手套。这个桦树皮,它里面是这种颜色,因为它是狍子筋缝的。如果用其他线缝,遇水的时候会漏水,用狍子筋缝的话一开始在水里也会漏,但是三四天后就不会漏了。因为它已经泡涨,把窟窿眼堵死,就不漏水,于是就可以随便用了。这上面的花纹是用工具压的,不是随随便便用什么贴片贴的,如果是贴片就会破坏桦树皮。我们做这个布都是一针一线缝的,衣服上钉的双疙瘩也是自己(手工)系的。这些图案都是鄂伦春的图案,也就是“云转花”,还有其他很多很美的图案。如果你看到穿这样服装的人,你就知道他是鄂伦春族。

现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很重视我们鄂伦春族的历史和文化。过去的鄂伦春族文化不是谁设计的,也不是我设计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是历史文化。以后,鄂伦春文化还需要宣传和弘扬。

鄂伦春人结婚的时候是有仪式的,有许多的规矩,不是我愿意嫁给谁就嫁给谁。需要超过五代亲属,比如我姓何就不能嫁老何家,就得嫁给老白家或者嫁给老阿家。在家里,长辈的床在北边,所有的儿媳妇或者侄儿媳妇,不能随便去上床坐,这边是爷爷辈的,那边是叔父辈,都是平辈住一个“撮罗子”里,晚辈是不能住的。小姑娘必须得自己旁边有一个“撮罗子”,“撮罗子”需要自己打,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礼仪,而现在讲究比较多。

随便乱剥桦树皮是犯法的,现在我们都是花钱买,平时林业局收集桦树皮有剩余的就卖给我们。我们是1957年下山,1996年“较场”(国家发布禁猎通知)。现在我们大部分都种地,一年挣得也不少。有一个商场叫俄罗斯商场,我们平常去那买狍皮,一般价格在两三百。现在我们鄂伦春族宣传鄂伦春文化保护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以后能发展得更好。

我本人是鄂伦春文化传承人,鄂伦春人离不开狍皮和桦树皮。现在政府管控桦树皮和狍皮,也因此鄂伦春文化在工作和宣传上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各部门领导对我们还是很重视的,但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面面俱到地照顾到四十多个非遗传承,资金也不足。现在手工艺品的材料和制作手法需要我们自己去考虑,自己去宣传鄂伦春文化,所以我现在就到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来做宣传了。

我们鄂伦春族的张大仁,他的二堂姑今年87岁,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她的水平很高,我们都跟她学习。还有我们鄂伦春族三姐妹——三位歌唱家。实际上我们鄂伦春人在山里的时候也挺苦,我们家还算比较长寿的。我爷爷长得高大魁梧,穿的狍子裤子,经常去打猎,膝盖那块擦得锃亮。

1953年我爷爷去打猎的时候,因意外去世了。我叔叔是我们鄂伦春自治旗的常务副旗长,已经工作了十几年。鄂伦春人过春节拜年,两瓶白酒就串门亲了。过去我们家在山里有七八匹马,在过去算挺多的,定居以后马就交给生产队了。后来我们慢慢学习种地,然后去上学。因为我们在学校不会说汉语,所以上学期间比较困难。

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我还很小,才几岁,这些都是我奶奶讲的山里的故事。我爷爷还有太爷,还有舅舅、叔叔都在我家里一起生活。我妈做活手很巧,我都是跟我妈学的。现在我们在阿里河的时候,能做活的人多,学的人也挺多。我甚至去了非洲的毛里求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回你们再来,我带你们去各乡镇转转。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狍子
狍子车
狍子车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少数民族音乐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狍子真的傻么?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