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作用和实现路径
2021-11-26詹红菊
张 芬, 詹红菊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革命老区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的统称,也可简称为老区。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军队的根,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地,打赢老区的脱贫攻坚战是党对老区人民的郑重承诺,也关系到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质量。中央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应该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革命老区的特色就在于其“红色”历史,众多的红色革命遗址和革命精神是老区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攻破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这块“硬石头”尤为迫切,革命老区要紧紧抓住“红色基因”这一天然的优势以探寻脱贫攻坚新路径,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1 红色文化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助推剂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革命老区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和底蕴,留存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是老区发展得天独厚的最重要的财富,也是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助推剂。
1.1 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
革命老区多位于偏远的山区或地界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老区产业相对比较单一,农产品销路不畅,劳动力外流较为严重,这是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指出,老区脱贫要发展扶贫产业,要延伸产业链条,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已经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中红色旅游成为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领域之一。在国家发布《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产生了巨大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国红色旅游累计游客超过50亿人次,年均增长超过16%,其中青少年游客达到32亿人次。从近些年的发展实践来看,许多革命老区在自身的发展中的确越来越注重打红色文化这张牌。红色文化在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中起到了明显的经济促进作用。它不仅为老区的发展带来了资金扶持,也为其奠定了产业基础。许多老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并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辐射式产业链,突破了革命老区单一的产业模式。同时红色文化旅游业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革命老区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革命老区大量受年龄及文化程度制约的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在外劳务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回乡工作,为革命老区的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仅如此,老区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助推了其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老区交通运输线路的完善,畅通了革命老区农产品的销路,增加了老区人民的收入,提升了革命老区的形象。总之,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已日益成为推动老区振兴和精准脱贫的重要渠道。
1.2 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志智双扶”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志智双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革命老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应结合红色文化扶贫脱贫,用红色基因扶志,用红色文化扶智的思路,发扬老区精神,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
扶志就是扶信心、扶思想、扶观念,就是帮助老区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和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曾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1]。革命老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它首先需要老区人民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帮助老区人民树立信心和勇气地源泉,老区人民代代相传的“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利于激发他们“想脱贫”“要脱贫”的斗志,帮助他们树立“我要脱贫”的决心和勇气,增强他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恒心,推动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就是帮助和指导老区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由于革命的特殊性,革命老区多位于边界地区,分布范围较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区域性有利于促进该片区的革命老区交流互通,有利于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经验以及人才的交流,以加强革命老区人才队伍建设。中央地方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开发与利用,其扶贫的资金流向也在向革命老区倾斜,这进一步带动了革命老区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及自身文化素养,起到了扶贫先“扶智”的作用。
1.3 红色文化助推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政治生态净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2]。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齐、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人心就涣散、弊病就丛生。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也不例外,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巩固和加强老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这首当其冲的则是要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彰显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要求。革命先驱们在革命老区为实现民族独立英勇奋战,用自己的壮丽人生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为革命老区的基层党组织以及共产党员做了先锋示范作用;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也涌现出来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艰苦奋斗、不怕艰难险恶、自力更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生动的原生鲜活教材[3]。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有利于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在学习领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带领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强化为民务实的作风。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要求他们要从传统的脱贫模式走出,结合革命老区的具体情况以及新时代的新特征来制定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模式、探索脱贫攻坚新办法,以赢得更为深厚的政治认同。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精神风貌等可以转化来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以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老区党组织铸造成强大的战斗堡垒。
2 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中红色文化利用的现实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的文化软实力,对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目前来看,虽然各革命老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重视,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现实困境。
2.1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利用程度不高
近年来,红色旅游业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大量政策推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缺乏有效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地方和中央虽然出台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管理条例,但部分地方政府对相关的政策和条例并未进行完全解读,没有将红色文化产业单独列出分析,导致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加上革命老区多位于偏远的山区或地界区,所涉及的省市较多,很难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增加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难度。另外,红色文化遗址的历史较为悠久,没有进行较好地保存,甚至有部分施工队伍在开发时工作不细致,导致很多的红色历史古迹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自然或者人为的破坏。
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程度方面,革命老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仅仅是在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资源层面,例如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历史成列馆等,对这些红色文化的展示方法上也比较单一,仅仅让旅客停留在观光阶段。[4]许多红色旅游景点仍然是把重点放在生态旅游上,在旅游项目设计上没有将红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没有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资源的利用远远不足,以至于没有充分体现每个不同的革命老区的特定红色文化内涵,这也导致部分革命老区的红色氛围及其感染力、教育性远远不够[5]。
2.2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产业带动力差
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以静态的、传统的表现形式已经越来越难满足参观者的需求,但就目前来看,革命老区的大部分红色文化展示馆大多是静态的陈列式展示,未能将红色基因与本地的自然、人文等地域性特色相结合,展览内容略显枯燥无味。这种单一化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很难给参观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冲击,也很难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大多数烈士故居所展示的是桌子、板凳、床等家具的场景以及文字、图片等大面积的静态介绍,缺少科技手段与参观者的互动,创意程度不高,使参观者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无法与彼时彼景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和情绪感染。此外,由于革命老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大多为留守儿童及老年人,文化素养程度不高,能胜任老区红色景点讲解员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有一些讲解员甚至对自己所讲解的陈列内容不熟悉,只是盲目地背诵景区提供的解说词,不但无法做到生动形象地为参观者解说,也无法回答一些参观者提出的问题,导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受到阻断,难以满足参观者的需求,有损革命老区的形象。
红色文化资源为革命老区带来的经济效益除了红色景点的门票售卖以外,也只是简单的对当地的农产品的附带售卖以及农家乐的体验上,未能打造以“红色”为标记的特色农业,也没有形成生产、售卖、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发展道路。除农业外,革命老区也没能牢牢抓住“红色”这一文化软实力,大部分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产业链还未形成,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等文化产业领域还没有被开发。
2.3 革命老区对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强,影响力度不够
红色文化要提高吸引力,就要提高宣传力度。红色文化的宣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它不仅仅是为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铺垫,更是为革命精神的教育功能做导向。但是,一些革命老区政府没有重视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群众内部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老区人不了解老区故事、革命精神的现象的发生,没有发挥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中的“精神引擎”作用。革命老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缺乏系统的对外宣传策略,未形成成熟的红色品牌形象,红色品牌的整体意识较弱,宣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相关的影视作品及文艺演出较少,没有融入革命老区自身的特色以及科技创意,导致红色文化的被关注度不高。近些年来,大部分革命老区都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红色故事会、红色家书诵读等活动对红色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但是离红色文化走进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内心、扎根于老区群众的脑海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对红色文化进行宣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打造红色品牌,其最终目标是要将红色文化深深印刻于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实践自觉,将红色文化作为主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无限精神动力。
一些革命老区地跨多省,加上各省之间的政策具有细微的差异性,导致各个县市专注于开发本地的红色资源与文化,使得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疏散,无法齐头并进。这种“碎片式”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散乱以及系统品牌规划的缺失,造成革命老区缺乏系统的红色文化宣传策略,没有打造出成熟的、具体的整体品牌形象,削弱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度。
3 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路径
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走创新型、融合型产业发展道路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必然之路。革命老区的人们要重视更要保护好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摆脱贫困装上“红色引擎”,把经济基础打坚实,把精神土壤培育肥沃,把“红色堡垒”铸造牢固,攻破贫困这一关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速度”。
3.1 弘扬老区精神,坚持红色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打赢打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是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实现革命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更是义务。革命老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们要做好先锋带头的作用,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团结带领老区人民摆脱贫困、迈向更加美满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讲到,带领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老区的基层党组织是带领革命老区人民脱贫的坚实力量,首先就要选择政治思想坚定、人民群众十分信赖、能吃苦耐劳的党员干部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中。其次是要充分利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以“追寻红色印记,继承发扬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活动。通过红色文化的教育,使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充分理解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及革命先烈的勇于担当的品质和崇高的革命理想,认识到带领革命老区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责任性,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就必须挑大梁、冲前头,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6]身处革命老区的基层党组织应在本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定时定期开展重读入党申请、重宣入党誓词、重温入党激情等活动,抓牢建党、建军、建国等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沿着红色印记找回“红色初心”,牢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清楚这个时代交给革命老区党员干部的使命就是带领老区人民从贫困的“沼泽”中走出。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寄托的,扶贫干部不但要增强自身责任感,还要扑下身子到村里同群众一起干,真正干出成效来。
不仅仅是老区人民,革命老区的党员干部更要坚定摆脱贫困的理想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党对脱贫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论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都要执着追求、百折不挠,相信小康生活会如期到来。要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贫困人口的脱贫为工作重心,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规划好每笔扶贫资金,摆脱心中杂念,与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实现全面脱贫的美好愿望。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层党组织要从根本上剖析革命老区致贫的原因,充分了解老区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探寻可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跳板”,改变贫困的处境。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带领贫困人民多实践、多思考,探寻脱贫新模式。
3.2 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精准扶贫内力
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主体。深深印刻在革命老区人民身体里的红色基因是助推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实现脱贫目标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提高扶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懒。革命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适时展开讲红色故事、悟红色精神、谈红色感悟的教育活动,利用红色文化精神所蕴含的强大激励作用、教育作用、引导作用来激发革命老区贫困户的自发脱贫意识,树立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的信心与意识,从思想上拔穷根,攻破精神贫困。扶贫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他扶”,而是自扶。作为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体性,主动提高自身的个人能力建设与文化素质建设和创业能力,积极投身于脱贫致富的工作中去。除此之外,革命老区的人民还要积极参与基层管理的工作,提高对自身贫困情况以及短板的知情度,增强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作用,着力推进民主建设的同时督促党员干部落实好各项工作。
科学技术与人才能为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带来无限的动力,因此要将脱贫攻坚与扶智相结合。一是要对大学生、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感人事迹,利用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理想、爱国主义情怀以及集体主义精神,与当今盛行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相抗衡,吸引人才投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工作。二是要在革命老区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技能教育,打造一支懂科学、会技术、敢创新的队伍,才能打破“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革命老区贫困的状况。三是在国家政策、资金在向革命老区倾斜的同时,要宣讲红色事迹、传播红色精神,鼓动外出劳务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工作,不仅为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劳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的严峻性,提高了革命老区儿童的教育质量,减少了革命老区人民在伤残方面的支出。
3.3 打造红色品牌及精品路线,以红色文化产业助推精准脱贫
革命老区的优势在于“红色”、特点在于“红色”,因此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要牢牢抓住“红色”这一关键词,将“红色带领脱贫”这手牌打好。
将红色文化产业作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突破口的必要前提的是要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中“留”下来。在挖掘红色印记的同时,要善于将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的劣势转化为绿色生态未充分开发的优势,并充分解读中央发布的对红色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风景旅游相结合,打造红色文化为依托、地方特色为基础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结合的精品旅游业。
在红色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依托红色产业,探索“红色文化+”的融合型产业模式,打造“红色名片”,实现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文化传播等协同共进,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例如,在革命老区探索“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的创新型农业模式,将农产品标上红色标签增加自身特色,并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电商、直播带货的方式,打通对外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革命老区农业的发展。其次,少数民族聚居的革命老区可以打造“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的文化产业模式,将红色文化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增加了特色性与趣味性,将思想文化教育很好地融入到了娱乐之中,也有利于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拉近。再者,在“红色文化+”的融合型产业模式逐步发展之时,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革命老区人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自主脱贫、自力更生的信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