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探索
2021-11-26李雨锦王春宝
李雨锦,王春宝,王 媚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一、高职院校探索“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1]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各种信息手段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重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5 年3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提出“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这就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落实这一宏大构想,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专门提出“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2]。随后在2015 年10 月出台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省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明确要求:“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慕课和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3]2019 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成为新时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文件,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4]这些指导性文件的相继出台,为“互联网+”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2.改善教学效果的需要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然而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院校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课程体系老化和人才培养实效性差等突出问题。因此,以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逐步调整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实施多元评价成为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信息化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体系,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海量在线资源和功能成熟的教学平台,有助于丰富教学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将创新创业课程与科技前沿和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改善课程教学的效果。
3.提升师资水平的需要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5]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地区及高职院校自身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的提升,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大赛,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学质量提升的推动者,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知识,形成信息化教学思维,熟练掌握并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工具,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线上和线下优质资源,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转变,加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逐步形成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特征。
1.深度技术融合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信息技术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新形态,反映的是“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当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时,意味着所有教育活动中都融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思维。“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需要将“互联网+”从技术形态上升到思维层面,以改善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终极目标,通过教学环节的重塑,最大化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2.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现的是互联网思维参与教育活动的创新,信息资源的数量和类型得到极大丰富,技术成为推动双创教育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教学更加强调满足学生新的教育需求,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到积极的互动探索,通过图形图像技术、搜索技术、社交网络平台技术、信息化教学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成果的加持,带来了在线课程建设、混合式教学探索、VR 虚拟情景教学等新型教学形态,创新了教学的互动模式,促进学生的创业学习体验更为多样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性,使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生质的飞跃。
3.重塑师生关系
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原有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被重组和优化,形成更为和谐、更具协同发展能力的新型关系。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爆炸式增长和获取途径的广泛,使得教师和课堂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地位更为平等,教学相长的作用更加凸显;网络社交和教学平台的普及,促使创新创业教育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和对话更加便捷,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界限模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被大大降低,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和通达。师生互动不仅在课堂上,随时随地交流成为可能,个性化的辅导不再受时空限制;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时记录和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4.扩大开放程度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来自学校、企业、社会、政府的支持都是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教学实践环节,必须与专业、企业和行业发展相适应,脱离创新创业的土壤谈双创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在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更加开放、灵活和多元化,在内容上,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经济新形态的诞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团队协作模式的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机会的重现发掘等新案例、新需求、新趋势;在形式上,突破校园藩篱,通过MOOC,整合学习资源,优化课程设计,服务有创新创业需求的学习者;在目的上,通过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扩大受众面,不断改善双创教育效果,真正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教育上的供给侧改革。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在哪儿学”的教育基本元素,探索“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现路径,主要表现在“互联网+ 课程”“互联网+教师”“互联网+ 学习”三个方面。
1.“互联网+ 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设计变革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考,因此形成了单向信息传递的课堂,教师把是否能将相关教学内容准确无误传递给学生作为主要授课目标,把学生能否掌握这些内容作为培养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学科性和教学方式的共性,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式的个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对内容的理解、判断和实践,较难找到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为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互联网+课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方向,倡导运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整体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在培养目标上,从“传授创新创业知识”为主转向“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落实国务院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即“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在教学内容上,从“内容为王”转向“效果为王”,选取的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场景化,更有助于解决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广泛搜集时代变迁过程中创新创业的成功和失败案例,选取典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构建辩证的、真实的认知。在教学形式上,将数字化的“学”和交互化的“习”高度融合,通过建设与课程配套的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课堂形成有机互补,从平面化学习转向立体化教学。从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打靶式教学转向体现学生高度参与的项目式、任务式教学,引入本专业创业者校友、企业经营者、科研工作者、行业领域专家的真实创业项目,在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和产创融合上做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评价上,从“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把教学活动视为动态过程,重点考核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功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习惯、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等深层次的心理要素,有助于教师更科学地判定学情,进而在教学设计、内容和方法上作出调整,最终服务于学生学习效果和素质能力的提升。
2.“互联网+ 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组织行为模式变革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是教学各环节的中心人物,“优秀教师”的标准是能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并且能以多种形式展现自己的专业程度。由于信息渠道较窄、知识更迭速度慢,教师的知识更新也相对滞后,偏重理论教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热情的消退,出现职业倦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知识更迭速度以指数级增长,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而且非常便捷,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从注重单一学科知识的增加转变为注重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引导能力的提升。首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对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信息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和捕捉能力,把最前沿的知识和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其次要适应“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了解互联网的特点,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手段,并且善于运用数字化思维进行课程设计。再次要变革教学组织形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从“讲授为主”转向“引导为主”,强调课程设计中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角。最后要重塑教学行为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突出特点就是跨界性,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而且学习内容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发展的行为模式,善于通过分工协作,与专业教师配合,共同谋划课程建设和发展,形成专创融合的合力,促进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3.“互联网+ 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变革
学生通过传统学习方式获取的知识有限且信息途径单一,无法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时间、地点,教师也并未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反馈,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保证。教师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往往是一卷定成绩,不能体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涉及学习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特点、能力短板等发展性问题更是无从全面评价,教师无法据此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接入网络,学生便可以自由安排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学习观念发生了转变,自主学习代替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极大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借助互联网海量资源,学生对最新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案例可以及时掌握,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深入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对改进学习策略、提升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新技术带来的“体验式学习”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模拟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学习进行全方位评价,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反思,调整后续教学内容和方法策略,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因材施教,促进学习目的由以掌握创新创业知识为主转变成以提升全面素质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主。
四、结语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为双创教育带来了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的教育形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碎片化的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如何保证学习深度;信息知识交互便捷的同时,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如何发挥;自学能力差、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不足的学生如何提升相关能力等。面对一系列新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主动适应变革,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切实服务于国家创新创业战略需要,服务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服务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