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8例患儿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021-11-26李娥严秋萍

护理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囊袋心外膜起搏器

李娥,严秋萍

(广东省人民医院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心儿科,广东 广州510080)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体内进行永久起搏的技术,是治疗心脏起搏、传导障碍以及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1],广泛应用于临床。心内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操作简单、快捷,已广泛用于治疗无结构性心脏病的成年患者,但是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殊性,患儿体格尚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心脏血管解剖异常、可操作空间受限、存在着心理问题[2],需要多次更换电极与起搏器,此时通常选择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目前国内共识对于体质量≤15 kg或年龄<3岁的婴儿一般采用心外膜起搏[2]。由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在安装永久起搏器过程中存在较多危险因素,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并发症的发生多与电极导线系统有关,包括电极导丝断裂和移位、电极接触不良、阈值升高或阻抗升高,还可见腹壁肌肉抽动、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术后观察及精心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而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及住院护理的延伸,良好的延续性护理[3],特别是护理与医生之间密切配合,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选取在我院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的68例患儿,及时处理并发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儿的临床资料,68例患儿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晕厥、窦性停搏等疾病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别为男38例,女30例,年龄0~14(5.8±4.6)岁,体质量(19.6±

14.2)kg,其中57例患儿植入了心外膜单腔左室起搏器,5例患儿植入了心外膜单腔右室起搏器,5例患儿植入了双腔起搏器,1例患儿植入三腔起搏器。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全身麻醉,经左侧第4肋腋前线开胸,于心包纵行切开。心外膜导线:单腔起搏固定心室侧壁;双腔起搏固定右心耳和右心室游离壁;三腔起搏固定右心耳、左右心室侧壁,测定好参数。心外膜起搏器植入囊袋切开方式:一种是囊袋切口位于左胸前区外上侧;另一种是囊袋切口位于左上腹部肋下切口,于皮下制作隧道连接起搏导线与起搏器,固定于囊袋中,调节好起搏参数,伤口加压包扎,返回病房。

1.3 治疗转归 68例行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儿均成功植入电极导丝与起搏器,运作正常,成功率100%。术后有62例患儿进行了规律随访,6例因个人原因失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5年,起搏功能良好,植入心外膜永久起搏器后患儿的症状均较术前改善,一般活动没有出现疲乏、心悸、头晕等症状,术后17例(17/6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其中12例(12/17例)患儿因电极导丝断裂、电极移位、电极接触不良、阈值升高/阻抗升高等电极功能异常再次住院调整和更换电极导丝及起搏器;1例(1/17)患儿因术后手术切口感染更换起搏器;2例(2/17)患儿出现皮肤表面起搏器磨损引起囊袋感染,需更换电极导丝和起搏器;1例(1/17)患儿术后19 d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经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1/17)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儿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过对症治疗、精心有效的护理后好转顺利出院。

2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1 囊袋感染 由于手术操作不当、囊袋大小不合适、血管慢性渗血及患儿自身风险因素是导致囊袋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4],此外患儿年龄小、血管尚未发育完全、体质量轻瘦弱、机体免疫力低下、皮肤薄嫩易过敏、皮肤清洁不够、皮下脂肪少、安装起搏器后伤口皮肤张力高,致伤口愈合不良诱发感染。注意保持皮肤清洁,观察囊袋有无红肿、热痛、渗液、流脓,皮肤有无青紫等症状。本组2例患儿出现皮肤表面起搏器磨损引起囊袋感染,局部红肿、疼痛伴波动感,其中1例伴胶布过敏左胸前长满红色皮疹,予积极换药联合抗感染治疗,使用不过敏胶布,心电监护使用进口电极片、避开手术区域、每日更换部位,告知患儿注意保持切口处清洁,避免挤压或用力揉搓囊袋部位以免发生皮肤坏死、感染[5]。1例患儿术后手术切口感染,伤口红肿、渗液、愈合不良,及时予聚维酮碘软膏湿敷,予高流量氧气创面疗法(氧气连接氧管吹伤口处)每日2次,每次半小时,及时清创,送检血培养、创面培养,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遵医嘱更换抗菌药予丁胺卡那抗感染治疗。经对症治疗、精心的护理后,囊袋无渗液,伤口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伤口愈合好。

2.2 胸腔积液 由于出血、胸膜炎症反应、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心功能及胸导管和细淋巴管损伤,引起胸腔积液。注意倾听患儿主诉,观察有无胸痛、气促、面色苍白、皮下血肿、气肿、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本组1例患儿起搏器植入术后9 d康复出院,术后19 d出现大量胸腔积液,因胸膜炎症反应引起,表现为胸痛、气促、面色苍白,超声心动图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及时协助医生在B超引导局麻下行胸腔穿刺术,采取半卧位从左侧第5肋间上缘进针,避开神经及血管走向,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留置于胸腔内以达到引流胸液的目的,“U”型固定好管道预防脱落,术后予普通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支持治疗,做好胸腔积液标本的留取送检。保持管道通畅,定时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加强巡视,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受压、折叠、脱落等,严密观察引流情况,协助取半卧位有利于引流液引流,引流袋低于腰部位置放置,严格做好交接班。该患儿留置胸腔引流管术后7 d出现伤口发红,伤口发红的原因有:置管时间长、管道刺激,换药时无菌操作不严格,局部组织的损伤或血肿,自身免疫力低下。针对以上因素,及时给予了拔出引流管,舒普深抗感染治疗,用聚维酮碘软膏湿敷伤口、每日2次,经对症治疗及护理后伤口无发红,愈合好。该患儿乳糜试验阳性,予戒脂饮食,烹调油采用橄榄油取代,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饱,加重心脏负担。经治疗处理后术后11 d康复出院。

2.3 起搏器综合征 由于电机械活动异常出现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综合征主要是指右心室起搏所致的心室失同步,双心室以及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导致心脏扩大、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及二尖瓣反流,临床可出现低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心功能差,甚至死亡[6]。仔细观察患儿有无胸闷、气促、出汗、头晕、晕厥等症状,注意颜面、四肢的水肿及心功能情况,认真听取患儿主诉,及时发现问题[6]。本组1例患儿出现起搏器综合征,表现为尿少、水肿、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心律、ST段、T波、血压的变化及尿量和水肿情况,重视患儿的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协助医生选择右心室其他部位起搏[6],尽早更换起搏部位及药物治疗,按时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经过对症治疗护理后好转。

2.4 电极功能异常 由于心外膜电极导丝固定不牢、穿行路径长,而且心外膜电极经常与肋骨摩擦,心外膜起搏器更易出现导丝移位、断裂。注意观察患儿心室率有无明显减慢,有无打嗝、腹肌痉挛、头晕、黑朦、晕厥等症状。本组1例患儿出现电极阈值升高、1例电极阻力升高、2例电极接触不良、2例电极断裂、1例电极移位、5例电极功能异常,表现为头晕,心跳慢,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协助医生调整起搏器程控参数,更换电极导丝及起搏器,告知患儿与同伴娱乐时勿嬉戏追打,避免用力挥拳摔跤及撞击胸腹部,指导患儿有效呼吸和咳嗽,嘱患儿术侧肢体避免剧烈运动,活动度勿超过90度,勿大幅度高举转圈(如打网球、羽毛球、俯卧撑、扩胸等),避免提取重物,着装舒适宽松,避免用挂肩背包,禁止到激光、变电站等干扰起搏器的区域[7],建议移动电话与起搏器保持30 cm以上距离,经对症治疗、护理后顺利出院。

3 健康教育

安装起搏器延续性护理至关重要,关乎起搏器的寿命,有效提高患者的医从性,指导患者服药饮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机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1)指导教会患儿及家属学会自测脉搏,每天在同一时间,安静状态下测量,最好是晨起时,以了解起搏器情况及电池剩余电量[9],自测脉搏起搏阈值若低于心室率的10%~30%及时到医院就诊。日常生活中若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打嗝不止、常一过性视力模糊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患儿及家属所安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妥善保管好起搏器植入卡(患者识别卡),外出随身携带,出现意外时可为诊治提供信息。(2)定期随访,出院后患儿家属进入心儿科微信群、心儿科公众号、电话咨询及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1年后每6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测试起搏功能,随患儿年龄增长调整心室率。接近起搏器使用年限时缩短随访时间1至2个月,电池耗尽前及时更换,对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猜你喜欢

囊袋心外膜起搏器
心外膜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术后囊袋弯曲形成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的意义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心外膜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外膜脂肪厚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房颤与心外膜脂肪研究进展十点小结
虹膜拉钩联合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效果
持续封闭式引流治疗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破溃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