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记梦诗
2021-11-26张清清
张清清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记梦”既是中国古代诗词取材的重要内容,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学传统。陆游一生大力创作记梦诗,是中国古代记梦诗歌传统的集大成者。清代学者赵翼《瓯北诗话》言:“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1]然而,据笔者统计,以陆游诗集《剑南诗稿》所存诗为标准,9400多首中有160首是记梦之作。按照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来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报国英雄梦、思乡怀人梦和游仙理想梦三大类,这些诗或详或略地记录了诗人在梦中的情形,将梦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展现出来。那么,诗人为何要将自己的梦记录下来呢?又因何会产生这些梦呢?本文尝试以诗歌内容为切入点进入陆游梦境中,深刻领会诗人的内心追求,了解诗人的创作缘由。同时,笔者也尝试从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层面来剖析这些记梦诗作,挖掘陆游记梦诗的创作特色。
一、记梦的文学传统与陆游的记梦诗创作
记梦文学传统亘古流长,早期在《小雅·斯干》和《小雅·五羊》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吉梦维何”[2]“牧人乃梦”[2]。在这两首诗中,虽然都是描写占卜等政治活动,但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汉代以后,记梦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尤其是关于记梦诗的创作蔚为大观,唐宋时期记梦诗的创作已形成一种风尚。李白、杜甫、李商隐、元稹等著名诗人均有其代表作品,记梦诗已成为诗歌取材的重要内容。到了宋代,记梦诗大量涌现,已成为文人写作的一个新趋向,成为记梦传统的高峰。可见,“梦幻主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主潮之一”[3]。
宋代诗人陆游一生大力创作记梦诗,是记梦诗的集大成者。这些记梦诗按照题材内容进行分类,主要划分为报国英雄梦、思乡怀人梦和游仙理想梦三大类,它们是陆游反映现实生活、寄托情感哀思的表达形式。
(一)报国英雄梦
报国英雄梦是陆游记梦诗的主要组成部分,诗人拥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4]由此可见,陆游将这份爱国情刻进了骨子里,其代表作有《异梦》、《鹅湖夜坐书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等。如《异梦》一诗: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5]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陆游写下这首诗,这时的他已经是84岁高龄,对于统一祖国、驰骋沙场的愿望虽然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但是他对敌作战、收复失地的思想是永远不会磨减的。在梦中,诗人在敷水潼关一带作战,奋戈北伐,勇猛无比,在悲壮慷慨的赵瑟燕歌中收复了失地。以壮阔的意境、秾丽的辞彩、激昂慷慨的声情传达出陆游愈老弥坚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尾句“此事终当在”[5]圆满收官,将他梦中的希望推向了身后。又如《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5]
此诗作于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三月陆游由蜀州(今四川崇州)因事到成都时,他常常想起前一年年底从南郑来到成都时的情景,心情无比失落沉郁,因此常常借酒浇愁,打发时光。三月十七日晚上的一场痛饮之后他写下了这首诗,在醉梦中依然挂念的是“逆胡未灭”之事,想到广大的沦陷区还在敌人手中,床头的孤剑都跃跃欲试,而自己却只能身处破驿之中,现今也已是华发苍颜之貌,无奈之感涌上心头,体现出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乡怀人梦
思乡怀人梦也是陆游记梦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陆游从29岁起就入仕为官,离开家乡,对故乡时时牵挂之,这种情绪在诗中多有流露,代表性的诗作有《思故乡》《初秋梦故山觉而作》《过野人家有感》等。以《别曾学士》为例:
夜辄梦见公,皎若月在天,起坐三叹息,欲见亡繇缘。[5]
由上引陆游怀念恩师的诗作,可以看出,其记梦诗的内容与陆游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曾学士指的是他的恩师曾几,“曾几是当地最有成就的作家,在和陆游的接触中,他把他的所得传授给陆游”[6]。可见,曾几对陆游在诗歌创作和政治思想上都有巨大的影响。诗人在梦中多次梦见自己的恩师,每每叹息,无奈之感涌上心头,体现出对恩师的怀念之情。类似的感情和体验俯拾即是,又如在《沈园》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7]
该诗在陆游的记梦诗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出陆游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时年诗人75岁,整首诗虽只字未提梦字,却将旧人的怀念写得如梦似幻。诗人的少妻唐婉是他一生的遗憾,有缘却无分,此时的唐婉已然去世,可是诗人与她的那份情意却始终留存于脑海之中,只能将自己的凄凉落寞和无限哀思融注在昔日约会的沈园里。
(三)游仙理想梦
诗人的理想抱负在游仙理想梦中得到外化。陆游晚年一直蛰居故乡山阴直至逝世,此时他虽仍有报国的愿望,却深感无力,所以只能将理想寄托在游仙和田园上,于是这类的诗作便产生了。此类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有《梦仙》《怀成都十韵》《夜登江楼》等。如《夜登江楼》:“世间回首真一梦,谁能更念酬恩仇”[5]。陆游晚年感慨人生就像一场梦,一切都是一场空,最简单的莫过于求仙问道和归隐田园,这些游仙类的记梦诗,体现了陆游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心境。
二、陆游记梦诗的创作缘由
那么,诗人因何要创作这些记梦诗呢?这些梦的产生又有什么依据呢?诗人又为何要将自己的梦境记录下来?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用:“人生安得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拖之于梦耳。”[1]认为陆游的记梦诗是人生意义的寄托。下面拟就此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其创作记梦诗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诗人主观愿望的满足,二是客观环境的造就,三是受到当时的宗教环境所影响。
(一)主观愿望的满足
陆游的记梦诗,很多都是诗人的主观愿望,陆游一生最大的愿望莫过于统一祖国、建功立业和家人团圆。刚临世的陆游就经历了易朝之痛,国家内忧外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诗人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意识,在仕途上诗人履遭贬谪,无法实现报国的抱负,诗人不得不将愿望寄托在梦中。如《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云:
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昼飞羽檄下列城,夜脱貂裘抚降将。将军枥上汗血马,猛士腰间虎文。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向。朔风卷地吹急雪,转盼玉花深一丈。谁言铁衣冷彻骨,感义怀恩如挟纩。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5]
诗人于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写下这首诗,此时的陆游49岁,夜晚做了一个酣畅淋漓的梦,梦中宋军将士勇往直前,无惧风雪,扫灭敌人,成功收复了太行、北岳、天山等边境地区,将金国侵略者一网打尽,人民欢呼雀跃。然而,这种场景只能是诗人内心所想,无法实现。
诗人的另一个愿望是想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少年陆游与唐婉成婚,夫妻感情深厚,但是母亲却始终厌恶唐氏,最终只能以离散告终,诗人痛苦不堪。唐婉于陆游来说,始终是心里的缺憾,多年后,就算唐婉已逝世,陆游却始终难以释怀,于是写下《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其一》)[5]
上面两诗均是陆游怀念唐婉的记梦诗,作这两首诗时,陆游已经81岁高龄了,人到晚年,对所有的事都应该释怀,然而陆游对唐婉却始终难以释怀,对她的思念只能在梦里表达,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解脱,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二)客观环境的造就
陆游记梦诗的产生与客观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陆游生活在北宋灭亡、南宋刚刚建立时期,南宋的统治者并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经验教训,他们不思进取,主张割地求和,加紧对抗战派的排挤和打压,至陆游逝世时,主和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陆游空有满腔的抱负。这在《陇头水》中有所体现:
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7]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诗人对议和之事深感无奈,只能借梦境表达自己的杀敌之志,在梦中极力刻画出戍边战士忍受边地严寒和思乡之苦,传达出对南宋朝廷求和政策的愤慨与批判之情。尾句“报国欲死无战场”道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心声。
(三)宗教环境的影响
此外,陆游记梦诗得以产生还受到当时的宗教环境所影响。早期的陆游饱读史书,儒家思想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一生都希望能征战沙场,收复失地,就算是在临终前也没忘记自己的志向。后来,陆游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时,佛教和道教对其影响很大,“宇宙万物乃是各人自己内心所造的景象”[8]是佛教的出发点,道教则主张顺其自然,两大宗教都提倡“避世”的思想。陆游晚年对难以实现抱负感到无奈时,记梦诗便成为了他的感情寄托的工具。
三、陆游记梦诗的艺术成就
傅正谷在《中国梦文化》中曾言:“梦,是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或表现手法。”[9]陆游记梦诗写得如此成功,不仅仅是将自己在梦中的所思、所感、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而且也得力于他奇高的艺术造诣。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成就:
(一)惯用对比,虚实相生
陆游在记梦诗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对比,他不仅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把现在与过去相对比,更重要的是,他常常将梦境与现实相对比,来深化内心的情感,“对梦与醒的设置,尤能展现诗人独具匠心之处。梦里梦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因而记梦诗时常存在梦里与梦外的双重叙事”[10]。诗人借梦境、幻境来寄托现实无法实现的豪情壮志,然而,梦中的幻境总归会消逝,诗人正是在这一虚一实之间来表情达意。如《忆昔》一诗:
忆昔梁州夜枕戈,东归如此壮心何!蹉跎已失邯郸步,悲壮空传《敕勒歌》。今日扁舟钓烟水,当时重铠渡冰河。自怜一觉寒窗梦,尚想浯溪石可磨。[7]
这既是诗人晚年的回忆之作,也是记梦之作。此时的诗人已经82岁了,他回忆起年轻时“梁州夜枕戈”“重铠渡冰河”的战斗情景,做了一个“尚想浯溪石可磨”的梦,醒来后发现自己仍然过着“今日扁舟钓烟水”的隐居生活,不由得心中多了一丝悲凉。整首诗将梦境与现实相对比,把自己壮志未酬的怨愤之情呈现了出来。
此外,陆游的记梦诗,既飘逸奔放,富有浪漫主义情怀,又沉郁悲凉,具备“诗史”潜质,兼有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明人毛晋云:“孝宗一日御华文阁,问周公曰:‘今代诗人亦有如唐李太白者乎?’益公以放翁对,由是人竟乎为小太白。”[11]充分肯定了陆游的诗作成果。钱钟书也道:“放翁颇欲以‘学力’为太白仙语……有宋一代中,要力学太白最似者。”[12]由此可见,陆游继承了李白豪放、浪漫的诗风。陆游将对黑暗社会的摆脱寄寓在梦中,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颇具沉郁、悲凉之风。
(二)善用典故,富有意蕴
在陆游的记梦诗里,常常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典故,来传达出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感以及心态。这些典故通常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是陆游在记梦诗中创作的一大特色,华胥梦、周公梦、蝴蝶梦、南柯梦、邯郸梦均有涉及。
华胥梦在春秋战国时期指代的是对安乐和平理想社会的向往,周公梦指代的是文人对自身政治抱负的期望。陆游在其所作的160首记梦诗中,写到华胥梦的就有25首,写到周公梦的有4首,诗人借这两种梦境来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诗人对于梦象的思考、选择、组合、提炼,使无意识现实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梦诗成形后的各种形态,最终表现为诗人对于梦的理解与应用,其间也有一个再创造的作用”[13]。当然,陆游对于这些梦境的选择也寄托了自己的情丝,他借这些梦境来传达出对于整个社会现实的一种迷惘。
(三)兼及各体,七绝为佳
陆游的记梦诗涵盖了丰富的诗体,陆游一生中创作记梦诗160首,其中七绝57首、七律37首、七古25首、五绝1首、五律24首、五古15首、杂言1首。由上可知,陆游在记梦诗的体裁原则上兼及各体,从这一点上就取得了前人独有的成就。
陆游在创作过程中更倾向于七绝。七古、七律、七绝的成就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史上极其少有,但是陆游却将这一诗体的创作发挥到极致,七绝在陆游的记梦诗中占有57首,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已是不可多得的成就。七绝在诗歌内容上创新出奇,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成为后来许多学者学习的典范,影响深远。另有,陆游的记梦诗在七绝部分十分注重整饬划一,对仗工整。刘克庄甚至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14]就此而论,七绝更胜一筹。
总之,陆游创作记梦诗的缘由,既是对于记梦的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受到当时的客观环境和特殊的宗教环境的影响,他把中国传统的记梦诗歌推向顶峰,为后世的记梦文学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