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建筑环境述评
——以山西省为例

2021-11-26张慧国

文物季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晋祠博物馆建筑

□ 张慧国

建筑与环境从来就是共生的。一般意义来讲,博物馆作为一个建筑空间,其建筑形式和周边环境是给人留下“博物馆印象”的第一要素。山西的博物馆按建筑类型划分,大致可分为古代建筑类博物馆和现代建筑类博物馆两大类。不同类别的博物馆其建筑形制和环境风貌迥异,表现出人们审美意趣和文化意向的变迁。

当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从庭院深深、回旋流转的古代建筑中搬进高大森严的现代建筑里,博物馆的现代化特征似乎越来越明显,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迅速被边缘化。不知这究竟是博物馆发展的理性呢,还是仅存在于当下的一种怪诞的潮流,它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一条捷径还是一段曲折?事实上,无论古代建筑博物馆还是现代建筑博物馆,从建筑环境来讲,各有妙趣。

古代建筑博物馆不论规模大小,基本上都是一个建筑群,而且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外讲地势、环境,注重风水;内讲规格、布局,形成礼制;使得宫殿、衙署、寺庙、民居的结构风格各不相同,不单是形式不同,内涵文化更不同,是表里一致的不同,从内涵的深厚体现出外在的美观。古代建筑博物馆虽然有围墙,但是封而不闭,其内别有天地,因此古代建筑博物馆在活动空间上室内与室外来回交替互换的鲜明特点是现代建筑博物馆所望尘莫及的。尤其有的古代建筑博物馆环境优美,有似园林,春夏秋冬季节鲜明,风物景观四时不同,游之让人心旷神怡。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等,更契合中国人的本性。因此,在古代建筑博物馆参观更轻松自在,更具文化意趣。

以古代建筑为馆舍的博物馆在山西省普遍存在,其所依托的古代建筑类型多样,包括寺院、文庙、祠堂、宫观、官衙、民居等等,在全国也颇具代表性。

在山西省众多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当中,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得天独厚,典雅的园林环境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省城繁华闹市中独得一份清幽宁静,在现代化城市文明中发散着诱人的古典气息。晋祠博物馆的建筑环境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环境的博物馆化。晋祠是为纪念晋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其创建记载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祠堂之一,经历代不断修葺增建,逐渐形成现在的结构。晋祠不但隐含有晋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而且包容北魏以来历代文化遗迹,古建、碑刻、雕塑遍布,儒释道三教遗存杂陈,不乏历代名人的歌咏唱和,还有神话传说不绝于耳。晋祠博物馆现存有各式建筑100 余座,宋元以来塑像100 余尊,诗文碑刻300 余块,铸造艺术品30 余尊,古树名木20 余株,馆藏字画、瓷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15 万件。此外,祠内还有董寿平美术馆和傅山纪念馆;文化内涵包罗万象且济济于一堂,真真当得起一个“博”字,是体现“博物馆化”和“博物馆气象”的节奏。二是建筑环境的园林化。晋祠博物馆以北方园林特色著称于世;祠内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散缀于山光水色之间,古木葱郁,名泉、溪水环绕,既秀美精致,又粗犷大方;红墙碧瓦或深藏于翠绿林木之间,或映衬于皑皑白雪之上,春夏秋冬各得韵味,真真当得起一个“美”字。三是馆内建筑环境与周围环境融合度高,具有整体性和规模化的特点。2003 年以来,太原市委、市政府陆续投资近10 亿元对晋祠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对晋祠公园进行改造提升。现在的晋祠博物馆与悬瓮山、晋祠公园形成和谐共生、山水相依的大环境。因此而言,晋祠博物馆已经成为一座集山水园林、古建雕塑、诗文碑刻、古树名木、楹联匾额于一体,包含馆藏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收藏研究诸多功能的文化教育、传播、服务、休闲、娱乐机构,超越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博物馆概念。

依托纯阳宫为馆舍的山西省古建筑艺术博物馆也有代表性,堪称闹市中一朵幽静的奇葩。纯阳宫位于太原市五一广场西北隅,地处繁华而环境清雅。纯阳宫为明清建筑群,原是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观,又称吕天仙祠。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五进院落;宫门并不大,重檐歇山顶,方正敦厚;红色的墙面,绿色琉璃瓦,色彩干净整洁,对比强烈,观之亮丽沉稳。祠内从南到北主要建筑依次有四柱三楼式木质牌坊、硬山顶式原宫门、吕祖殿、回廊亭、九窑十八洞、九角攒尖亭、方形单间回廊亭、灵宝洞、潜真洞、玉皇阁等。四周建配房及砖券窑洞,宫内总计殿堂70 余间。整体建筑布局紧凑,殿阁亭洞类型多样;九窑十八洞平面布局似八卦,是道文化的象征;宫内前三院为单层建筑,结构似庙宇;后两院突起,布局成楼阁洞府,建筑间上下进退、钩连衔接,设计得实在精妙,整个宫观面积不大,却显得高低错落,曲折回旋,颇有山重水复之感。此外,宫内还有古柏参天,翠竹遍栽,更兼碑廊假山,流泉清池,亦有园林建筑的特点,堪称古建筑精品。博物馆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在面积不大、相对独立的房间内布置了多内容、多形式、多样化的小品式陈列展览,体现出文物与建筑互补,品味与休闲相融的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妙处。

我省以古代建筑为馆舍辟为博物馆的例子还很多。如太原文庙的山西省考古博物馆,文庙建筑中轴对称,中规中矩;层层递进,庄严肃穆;突出儒家礼乐文化内涵以及秩序等级观念;博物馆布置了以儒家和孔子为主题的陈列展览和反映山西地方民俗文化的基本陈列,并长期举办国学大讲堂、成人礼等活动,建筑与展览、社会教育相得益彰。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和灵石王家大院民居艺术博物馆为北方民居建筑,以四合院为单元,其总体设计布局或体现吉祥寓意,或强调家族观念;富有地方民间文化特色的木雕、砖雕、石雕内容丰富,工艺精美,通过多子、多福、勤俭、礼义等寓意表达,传递着耕读传家、福寿绵长的祈盼;映射着官民之间、雅俗之间的文化流动与嬗变,表达出富不忘贫,贵不忘本的民间传统思想;博物馆分别配以介绍乔家经商史、王家源流史和反映晋中当地民俗文化方面的展览,情景交融,参观之后不由得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当然,按照我国博物馆发展趋势和当代博物馆建设理念,以古代建筑作为博物馆是存在明显缺憾的。从根本上说,古代建筑从规划建造之初自有其本身的价值意义和功能用途,与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本不相干,因此不可能具备和满足现代博物馆的特殊功能和需求。比如,陈列设计空间的先天不足,难以运用综合手段进行陈列布展;预防性保护条件先天不足,文物保存环境难以满足需求;博物馆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划不匹配,大型的综合类博物馆难以在古建筑中容身等等。

相对于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缺憾,现代新建博物馆从设计规划,包括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功能分区,到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等,思路和行为基本上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围绕博物馆这个最终目标展开的,尽管现代博物馆在建筑设计、空间划分与利用等方面还存在缺陷。现代建筑博物馆大多是单体结构,无论外在造型追求什么样式和寓意,其内部功能区划大体雷同,使得外在的造型奇巧难免流于符号化和象征性,而在建筑结构布局和空间开合上远不及古建筑博物馆丰富复杂多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潮和理念传入,我国建筑作品迅速摆脱方正刻板、样式雷同以及苏化的模式束缚,在造型上日益变得丰富而且追求立异,引得大众争讼不断。博物馆建筑也受到影响,往往被当作当地文化建筑地标。就山西省新建博物馆的造型而言,也不乏值得称道者。

山西博物院整体建筑由主楼和四座角楼组成,主楼高耸,位于中央,四角各辅一较矮角楼;主楼造型方正庄严,外观如斗似鼎,寓意富足、吉祥;内部中空并塑造成应县木塔的轮廓,光线可照射下来,建筑中体现出自然元素的参与,内外之间表达出方圆融合的思想。四座角楼造型基本为上窄下宽的方台,与主楼相配似舒展的羽翼,意味着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主楼与角楼布局简洁,主次分明,造型互补,互为依托,既突出了主楼的凌空气势威严,又镇之以角楼的四平八稳,整体协调感非常好。东门前主广场两列10 根高5.18 米的花岗岩浮雕石柱,镌刻着山西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文化经典画面。缓步穿行于石柱间,拾级而上,主楼的气势融汇着历史的厚重迎面扑来,需得仰视,不由得心生敬畏。山西博物院建筑已成为太原市重要的标志性公共文化建筑。山西地质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取自“天圆地方”的理念,下部方形建筑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寓意山西自然地质物华天宝;上部扁圆形外形似“玉璧”横空,建筑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与地质元素有关的“珠联璧合”。山西地质博物馆紧邻山西博物院,是山西省博物馆中的姊妹篇。两馆不仅在建筑造型上风格迥异,在外部装饰上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地质博物馆外立面斜织的菱格和密匝的圈线,反映出自然的多彩与灵动;对应于山西博物院的石柱、铜柱,反映的却是历史的固化与深沉;在内容上,两馆堪称反映山西人文与自然资源的双璧。

大同市博物馆是较为鲜明的异形建筑,建筑造型为两个弧带状的形体缠绕、盘旋在一起的结构,其所反映的文化寓意十分丰富:一是胡汉融合的地域文化背景,大同位于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汇合处,是中国胡汉杂处、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区域,博物馆建筑造型便是对这两种文化冲突、碰撞与交融的形象表达;二是大同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大同拥有华北地区著名的火山群,空中俯瞰,有的火山呈现出螺旋形的地表结构,与四周旋转发散开的地脉沟堑,形成壮观的景象;三是龙壁文化的背景,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九龙壁均有保存,尤以明代王府前九龙壁为最,大同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与龙壁上团龙的形态有暗合之处。此外,博物馆的建筑造型和空间设计还借用了云冈石窟空间演化的文化元素。大同市博物馆的建筑造型蕴含着广阔的想像空间,空中俯视更能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有趣之处,既是民族融合并孕育出独特区域文化、风土人情的直观体现,又像那张牙舞爪的团龙内敛蓄势、即将一飞冲天的瞬间,整体建筑动感强烈,运转不息。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内部充分利用自然光,特别是在公共服务与休闲区域,采光好,并且在窗外着意设计布置一些文化小景,凭添雅意。大同市博物馆位于当地的文化集中区域,周边美术馆、大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环绕,既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分区,而且彼此之间互相借势,互相补充,文化氛围浓厚。

综上,就建筑形体而言,古建筑博物馆更含蓄并需要细细品味,而现代建筑博物馆更注重视觉冲击力,形成博物馆第一印象。博物馆是文化事业社会化、文化知识普及化的产物,博物馆的发展环境离不开成熟社会的逐步形成,离不开公众社会主体意识和多元价值观、审美观的逐步养成。在中国现代博物馆理念日趋西化,古代建筑博物馆是否会成为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的一脉呢?如何在现代博物馆建设中理性地注入中国优秀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的元素,也许是发展中国特色博物馆事业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重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把博物馆做成技术性的,而非文化性的。我认为这是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弊端。在我的想象中,博物馆是多姿多彩的,没有标准,不追求模式,决不雷同,无论是建筑形式、展示内容还是服务方式,这样才担当得起一个“博”字。博物馆本身也许就有一个无边无际的概念,类型是无边无际的,甚至博物馆的事业也可以做得无边无际。果真如此,在以后的五十年、一百年间,谁又能在博物馆的领域中独领风骚呢?

猜你喜欢

晋祠博物馆建筑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博物馆
晋祠周柏
山西晋祠圣母殿彩塑色彩研究
露天博物馆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
博物馆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