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的文学活动研究
2021-11-26陈志刚
陈志刚
(张家口学院 文法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945年8月23日,解放军解放了在伪蒙疆政府奴役下的张家口,到1946年10月10日张家口再次沦陷,这一时期,这座塞外重镇成为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成为了一座“文化城”。中共中央为了繁荣解放区的文化事业和进行政治宣传,派遣鲁迅艺术学院大批作家来到了张家口地区进行采风、创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正在进行的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书写光辉篇章。1946年1月,一些著名的红色作家云集于此,包括艾青、丁玲、萧军、周扬、沙可夫等,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开始推动晋察冀边区文艺运动发展,通过文艺运动来促进革命斗争、繁荣边区的文化事业,增强新民主主义斗争胜利的信心。此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张家口分会和华北文联相继在张家口成立,张家口一跃成为解放区文化发展的重镇。以丁玲为代表的多位红色作家常驻张家口,开始了自己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实践。同时,这一时期党的一些重要文学刊物也在张家口出刊发行,包括《晋察冀日报》的文艺副刊,华北文联的综合性刊物《长城》等。这些优秀作家在张家口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一、文学活动概述
日本投降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了维护自身腐朽的统治,悍然发动了内战,其中晋察冀边区成为国民党进攻的重点。但是,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的联合抗战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快速壮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数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党中央根据国共斗争形式和解放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斗争当中的作用,决定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文艺工作者到华北地区进行创作,繁荣和创新解放区的文化建设事业。其中,华北文艺工作团由艾青任团长,从宝塔山出发行程2000余公里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所在地张家口。同行的艺术家有很多,包括著名美术家江丰、诗人萧三等。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这些文学艺术家来到张家口以后,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艺术专长开展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另一方面,根据革命斗争形势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张家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但是,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张家口,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晋察冀边区战略放弃了张家口,除了少数作家常驻之外,其他文学艺术家战略撤离了张家口。但是,张家口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尤其是文学创作活动,在我国革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二、文学活动分析
(一)文学刊物蓬勃发展
文学刊物是作家创作的主阵地,文学刊物的创办与发展,是1946年前后革命作家在张家口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张家口文学刊物的创办或发展情况来看,这时期呈现出百家争鸣、蓬勃发展的特点,先后有多个文学刊物在这里刊印发行,多个新的文学刊物在这里创办,有力地推动了张家口文学创作活动的发展。其中,丁玲在张家口期间,负责主编了《晋察冀日报》的文艺副刊和华北文协的综合性文艺刊物《长城》,期间这两个刊物发表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很多知名作家在上面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成为当时最受关注的文学刊物之一。在刊行期间,大量青年作家得到了锻炼成长,为新中国初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积蓄了力量。除此之外,北方文化社创办了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成仿吾任社长,艾青、丁玲等任编委。在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刊物都是在张家口创办并发行的,比如晋察冀边区出版社出版的刊物《时代青年》。这些文学刊物的涌现,激发了群众创作的积极性,很多青年文学爱好者都希望能够在这些优秀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此外,还有很多报纸在张家口创办,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例如《张家口日报》,是新华社张家口分社创办的以报道张家口本地新闻事件为主的报纸,其中还开设了文学专栏。还有《内蒙古周报》采用蒙汉两种文字印发的报纸,也是解放区第一个用蒙汉两种文字刊印的报纸。这些报刊的创立,进一步丰富了张家口人民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张家口的文化发展。
(二)创作体裁多种多样
小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体裁,也是1946年前后云集于张家口的文学家们创作的主要形式,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小说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的反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有的反映华北解放区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运动,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1946年前后,在张家口创作或者以这一时期生活经历为基础进行创作的长篇小说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部长篇小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中,丁玲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最具代表性,这部小说以暖水屯这个张家口的普通村庄作为视点,反映1946年解放区土地改革情况,透过一个小村庄的土改运动过程,向人们展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过程,并将土改过程中复杂尖锐的阶级斗争、群众的思想变化等展现在读者面前,诠释了土改运动对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变。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非常细致生动,尤其是人物的心理分析和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张弛有度、跌宕起伏。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于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除此之外,著名作家王林以晋中地区的革命斗争为背景创作的备受争议的长篇文学作品《腹地》,也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尽管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被禁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艺术水平毋庸置疑,并且在改革开放以后得以再版发行,这是对其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中篇小说是作家在张家口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著名作家华山创作的中篇小说《鸡毛信》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这部中篇小说主要描写的是革命战争时期,青少年是如何参加革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人生历程,反映出当时革命斗争的艰巨性。这部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搬上了荧幕,也走进了小学教材,成为新中国语文教育和革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东为的《老婆肯退租》也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一作品以当地土地改革为背景,反映土地改革中人民群众的思想变化,作品以女性视角反映出土地改革以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著名小说家杨朔也在张家口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有多部中篇小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包括《红石山》、《望南山》、《北线》等,这些作品均取材于张家口当地的革命建设实践。《红石山》是杨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作家在张家口宣化龙烟铁矿庞家堡矿山蹲点体验以后,创作的描写矿山生产生活,反映矿工思想变化和革命斗争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矿工们自己组织抗日游击队,与盘踞在此的日寇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在抗日期间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塑造了胡金海等性格特点鲜明的角色。《望南山》也取材于张家口地区的革命故事,主人公为周连元,主要描写了他在抗日战争时期,通过组织抗日游击队,保护土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革命故事。《北线》也是以张家口一带革命斗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中篇小说,成为杨朔文学创作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革命作家在张家口的中篇小说创作成果是非常丰硕的。
短篇小说也涌现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丁玲是杰出代表。丁玲的作品不限于长篇,还有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比如《海燕行》等,这些作品都是以其在张家口生活感悟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状。此外还有:华明的《蒋家打手》、夏风的《下煤井》、刘梦天的《民兵在战斗》、康濯的《堡垒》、《亲家》、《买牛记》等。其中,康濯的《亲家》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描写的是土地改革以后实行的生产互助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在土地改革以后,一个普通的农民老玉在党的思想工作中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主动参与生产互助的过程,反映的是当时普通农民的思想变化。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很多中国诗歌史的重要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中,萧三和艾青的诗歌创作非常丰富。比如萧三在这一时期创作了长诗《红军》、《西线漫记》等作品,《红军》是歌颂红军艰难万险的革命斗争历程,讴歌了红军可歌可泣、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1946年2月,艾青在其创办的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中发表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民的城》,这部作品仍然是以解放后的张家口土改为历史背景,反映出土地改革以后农民的幸福生活,真正翻身做主人,以宏观角度展示了土地改革以后的张家口人民生活的新气象,并对解放以后的幸福生活做了无限期待和憧憬。在诗中的结尾写到“张家口/幸福的城/没有饥饿/不受欺负/没有压迫/没有恐怖/……”,将土改以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展示在广大读者面前。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5周年,他还创作了著名的抒情长诗《欢呼》,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斗争历程、党的英明领导、人民群众和革命军队对革命斗争做出的突出贡献。还为《时代青年》杂志创作了《青年之歌》、《戎冠秀》等诗歌。除此之外,贺敬之的《看见妈妈》、田间的《赶车》也是这一时期优秀的长篇叙事诗,主要展现了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时期的艰难生活和解放以后生产生活的变化,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名家辈出、佳作较多。
这一时期,很多文学家在张家口也开展了戏剧创作活动。其中,歌剧《白毛女》的修改创作,是此时的一个重要内容。歌剧《白毛女》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于1945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现代话剧之一,1945年在延安演出以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需要注意的是,贺敬之等《白毛女》的主创人员来到张家口以后,对这部歌剧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完善,使这部歌剧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为动人。改革开放以后这部歌剧被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都是以1946年修改完善的作品为基础进行改编的。1945年,华北文工团在张家口创作了反映土地改革以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的话剧《夫妻识字》,这部话剧在当时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很多共产党人开设了识字班,开始对人民群众进行识字的普及教育。丁玲在这一时期也参与了一些话剧的创作,她与陈明等人合作创作的三幕话剧《窑工》,反映的是宣化瓦窑厂窑工的日常生活。从现有的材料来看,虽然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成果并不是很多,但是戏剧创作活动非常频繁,这些戏剧主要反映张家口以及晋察冀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解放以后的生活及思想状况的变化。
1946年前后,文学家在张家口的创作活动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小说、诗歌、戏剧之外,其他体裁的文学创作成果也有很多。比如纪实传记文学。1946年1月,萧三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传记文学《毛泽东同志的儿童时代》、《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回顾了毛泽东儿童及青年时期的求学和思想发展历程,以及在青年时期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过程,在当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洪右举创作了报告文学作品《北平在烈日蒸腾下》,描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下的情形。除了传记文学、报告文学之外。这一时期的文学评论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成果,而且很多作者针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阐述了自己的意见。比如,周扬在《长城》创刊号上发表的《论赵树理的创作》,系统总结了赵树理的创作过程及其成果,分析了赵树理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创作的成功之处,对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进行了细致的阐释,他的这篇文章对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被转载于1946年8月26日的《解放日报》,被称之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正是因为他的评论,以及郭沫若和茅盾的推介,使赵树理一举成为当时最具知名度的革命作家之一。在这一时期周扬还发表了其他一些评论文章,包括《民间艺术和艺人》、《新的人民文艺》等,这些文学评论阐述了他对民间艺术发展的意见,以及民间艺术发展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同时,艾青也发表了《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学的发展特点和方向,针对创作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可见,这一时期革命作家不仅关注文学创作,对其未来发展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当然,也有一些时政评论和史学研究成果,显示革命作家的创作范围不囿于文学这一个方面。比如H·波波瓦、朱允一发表的《苏联妇女和苏联最高苏维埃的选举》介绍了苏联在苏维埃选举中是如何保证妇女的选举权等。
(三)创作内容上以革命斗争和建设为主
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来看,体裁虽然多种多样,但是都反映了中国革命斗争和建设,这一点与抗日战争胜利以前的文学创作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的文学创作因为很多地方还没有解放,所以很少涉及到解放以后的建设问题,尤其是土地改革、文学发展、民间文化发展等问题。但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很多作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有了更多的期待,很多革命作家已经预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内容和风格。因此,革命作家来到张家口以后,在生产生活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积累和丰富创作素材,使文学创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革命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晋察冀边区生产生活,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内容,这也是当时革命作家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结论
1946年前后,大量的革命作家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进行文学活动,推动了华北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配合解放区各项革命工作的开展,为晋察冀边区的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革命作家的创作内容、体裁都非常丰富,讴歌了党的英明政策、革命斗争,讴歌了不屈不挠的边区人民,充分反映了边区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