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的解决
——基于《追寻美德》的分析
2021-11-26
一、问题与背景
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不仅是当今伦理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当代著名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关注的核心问题。麦金太尔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都讨论过道德分歧问题①。如何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分歧问题构成了理解麦金太尔伦理学的一条重要线索。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断言:“当代道德话语最显著的特征乃是它如此多地被用于表达分歧;而这些分歧在其中得以表达之各种争论的最显著特征则在于其无休无止性。”[1](P7)如何去解释并进而克服这种道德分歧无疑构成了《追寻美德》一书的写作线索。
当代美国哲学家大卫·所罗门是麦金太尔思想最好的研究专家之一,他在《麦金太尔与当代道德哲学》一文中提出:“当代文化中特有的道德上的根深蒂固的分歧和技术上以一个标准解决这种不一致的失败,正是麦金太尔分析当代文化的主要论据,而其规范伦理学的探讨路径则基于这个分析。”[2](P151)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大卫·所罗门不仅肯定了麦金太尔关于当今社会道德无序和道德分歧的判断,而且认为他思考的出发点跟解决当代社会道德分歧有关。大卫·所罗门在文章中进一步指出:“麦金太尔的伦理学所要处理的问题为当代道德分歧的图景以及它在文化上、哲学上的回应所限定。此后他在伦理学上的主要论题正来自他试图澄清道德分歧的图景,同时也为某种恰当的对这种道德分歧的回应辩护。”[2](P15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麦金太尔研究专家的所罗门将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理解为麦金太尔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而且也充分肯定了麦金太尔的很多伦理学著作都是围绕如何解决道德分歧这个问题展开的。
那么,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究竟是如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呢?他对于道德分歧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呢?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首先分析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对现代社会道德分歧的描述及其背后根源的分析;其次,梳理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思路;再次,探索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的得失;最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二、麦金太尔对道德分歧的描述及其分析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的开篇作了一个假设:自然科学因为发展中出现的某些问题遭受了一场浩劫,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一切皆被毁坏,人们希望通过毁灭自然科学这种方式来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然而终于还是有人开始觉醒,因为这种新的社会秩序之中依然存在着旧有科学的影子,于是他们试图重新回到自然科学之中。现实则是自然科学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破坏之后,留下来的仅是支离破碎的语言所构成的断篇残章,科学结论成立所需要的语境也已经不复存在。麦金太尔所作出的这个假设想要表达的其实是对当代西方道德理论的担忧与批判:“我要提出的假设是,我们身处其中的现实世界的道德语言,同我所描绘的这个想象世界的自然科学的语言一样,处于一种严重的无序状态。”[1](P2)也就是说,在《追寻美德》的开篇,麦金太尔就把我们当今社会的道德语言理解为一场革命遗留下的产物,处于无序和破碎的状态之中。
麦金太尔进一步指出,当代道德话语被广泛用来表达各种无休无止且无法解决的道德分歧,这些道德分歧也不可能得出任何结论,当代西方文化之中似乎找不到一种能够确保道德一致性的合理路径。为了更好地说明道德分歧在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麦金太尔通过正义战争、人工流产以及公费医疗和教育这三个现实的例子来论证,并且分析出了道德分歧的三个特征:不可公度的前提;旨在作出一种非个人的合理论辩;有着极为多样的历史起源。也就是说,道德分歧就是有着多样的历史起源并且具有不可公度性的前提的各种道德上的观点,却试图追求一种非个人的、可普遍化的合理论辩。麦金太尔认为之所以出现如上所述的道德分歧,跟当代社会中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密切相关。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之中对情感主义作出这样的阐释:“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断,就其具有道德的或评价性的特征而言,都无非是偏好的表达、态度或情感的表达。”[1](P14)从情感主义的观点来看,并不存在一种合理的判断,使得某种道德话语为真、某种道德话语为假;所谓的道德判断不过是人们各自的态度或情感的表达,所以情感主义尤其强调道德分歧的不可解决性。也就是说,作出道德判断的话语的意义并不是最为关键的,而作出这一判断的人的态度与他作出某一判断时的语气才是影响听者态度的关键因素。因此从情感主义的角度来讲,个人进行道德判断不过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情感的表达(比如语气、态度等)而使得他人同意自己的判断。麦金太尔认为,当代道德话语中之所以充斥着情感主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启蒙筹划的失败造成的。
麦金太尔考察了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康德的伦理学、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以及休谟的《人性论》,并以此来阐释启蒙筹划中关于道德合理性的论证。在麦金太尔看来,他们所引导的关于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启蒙筹划全部失败了,正是启蒙筹划的失败导致了情感主义的盛行,以道德语言碎片化为特征的道德分歧愈加严重。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此以后,为道德提供一种合理化论证的谋划也就决定性地失败了;从此以后,我们前辈的文化(以及随后产生的我们自己的文化)得到的不再具有任何公共的、人所共有的合理性或可证明性。”[1](P63-64)也就是说,麦金太尔将现代社会道德分歧普遍流行的根源归结于启蒙筹划的失败。麦金太尔指出,“现代道德理论的各种问题显然是作为启蒙筹划失败的产物凸现出来的”[1](P79)。究其根源,主要是启蒙筹划对于目的论的拒斥,它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启蒙筹划对等级制和目的论的拒斥导致了个体性道德行为者被视为道德权威的主宰;第二就是需要为某些被传承下来的道德规则寻找目的论之外的新的位置。这就像麦金太尔所设想的场景一样,启蒙筹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场文化灾难——它将原有的道德架构推翻,然而并没有成功地建立一种新的道德架构。所以启蒙筹划之后所沿用的道德语言实际上已经缺乏了其原本的语境而导致了道德语言的碎片化。这一影响持续至今,道德语言的碎片化导致了我们处在一个道德纷争不断、道德分歧无法解决的时代。在麦金太尔看来,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尼采的道路与亚里士多德的道路。为什么只有这两条路呢?
麦金太尔认为,启蒙筹划就是基于对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传统道德的拒斥。如果拒斥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做法是错误的,那么启蒙筹划及其所有的事业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如果拒斥亚里士多德是正确的,那么启蒙筹划失败之后,尼采关于道德的理解就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尼采首先意识到启蒙筹划的失败。他转述了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对于道德的看法:“对于道德,除了意志的表达之外,别无他物,那么我的道德只能是我的意志的产物。”[1](P143)也就是说,道德不过是意志的面具而已。
麦金太尔之所以没有选择尼采,是因为尼采并没有解决启蒙筹划的根本问题,反而制造了新的问题。他所建立的新的善恶清单是借助超人的意志行为来建构道德标准,这种做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尼采所建构的这种“超人”在麦金太尔看来就是一种荒谬又危险的狂想。秦越存认为,“超人”概念“就代表了个人主义企图摆脱它自己的后果的最后努力”[3](P63)。在当代道德中,道德分歧问题如此严重且不可忽视,其原因就在于启蒙筹划以来的个人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对立。麦金太尔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重构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美德伦理学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
三、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之中呈现出来的是他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倾向,他也被称为当代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复兴者。麦金太尔通过对启蒙筹划的批判最终确定:要想使得道德分歧问题得到解决,必须回到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伦理学中。他的解决思路就是构建一种新的美德学说,将美德与实践中的内在善、人生统一性和传统结合起来,使美德成为一种可靠的行为指南,从而解决道德分歧问题。麦金太尔主要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追述传统来重新构建一种美德伦理学传统。在对于传统社会关于“美德”的各种不同理解的叙述中,麦金太尔尝试建构一种新的美德理论。
麦金太尔的美德概念是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并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得到阐述的,因为只有在此背景下,核心美德概念的复杂性、历史性以及多层面性的特征才可以得到清晰的呈现。麦金太尔对于“美德”概念的建构不是采取种加属差的方式,而是采用一种辩证叙事的方式。这个概念需要分三个各有其自身概念背景的阶段依次说明。麦金太尔认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后一阶段为前一阶段的先决条件,前一阶段被后一阶段所修正,并且根据后一阶段对其进行重新解释,前一阶段又为后一阶段提供本质性要素的关系。这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为:“第一阶段要求有一种有关我所谓的‘实践’的背景解说,第二阶段要求一种有关我已经描述过的个人生活的叙事秩序的背景解说,而第三阶段则要求对‘是什么构成了一个道德传统’的问题给予比我迄今为止所作的更为充实的解说。”[1](P237)也就是说,麦金太尔是通过三个阶段来重构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在当代的美德伦理学。
麦金太尔在第一个阶段给“美德”下的定义是:“美德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对它的拥有与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那些内在于实践的善,而缺乏这种品质就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获得任何诸如此类的善。”[4](P191)在麦金太尔看来,美德对于实践而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没有美德,我们就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从实践之中获得内在善,也就是只能获得一种外在善。而外在善,对于麦金太尔而言,尽管也是一种真正的善,但对于外在善的追求却会成为获得内在善的阻碍。麦金太尔指出,如果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外在善,那么美德概念会首先受到磨损,而后就近乎全然被抹杀。
第一个阶段的关于美德的解释在麦金太尔看来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他这样解释的美德有可能会遇到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同样的困境——美德之间相互冲突。其次,仍然缺乏一种至上的整体人生(被设想为一个统一体)的目的概念。最后,他试图寻找一种统一的核心的美德概念,然而单单依靠第一个阶段,并不能够到达这一种统一,甚至可能会使得道德分歧问题愈演愈烈,因此,需要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解释。
麦金太尔得出了第二阶段的美德的概念:“诸美德就要被理解为这样一些性好,它们不仅能维系实践,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善,而且还会通过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那些伤害、危险、诱惑和迷乱而支持我们对善作某种相关的探寻,并且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自我认识和越来越多的善的知识。”[4](P219)麦金太尔在第二阶段将美德与对人而言善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历史叙事的形式赋予美德以整体性,弥补了第一个阶段之中目的论以及整体性的缺失。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问题,这个问题甚至可能导致麦金太尔所要解决的道德分歧问题最终失败,那就是他在前两个阶段所得出的美德概念,实际上都是为某一特殊个体所践行的。第一阶段实践之中的内在善虽是对于参与实践的所有个体而言都是可获得的,然而它毕竟还是针对参与实践的个体,缺乏整体性;而第二阶段麦金太尔强调了整体性,但这个整体性是对某个人而言的他的人生的整体性与统一性②。麦金太尔所需要解决的道德分歧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如果单纯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那么道德分歧问题最终会走向更为激烈的个人主义与相对主义。我们仍然需要进行第三阶段的探究。
美德第三个阶段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仅仅作为某个个体去追寻的善或者践行的美德在麦金太尔看来并不是真正的美德。人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是作为这些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去与自己的环境打交道,而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具有不同的美德。所以只有在共同体之中,担任着共同体的某一角色,才能够实现人生的整体性。麦金太尔还强调:“我的生活的故事始终穿插在我从其中获得我的身份的那些共同体的故事中。”[1](P280)所以一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过去,人本身就具有历史性。我们要追寻美德,就要在具有历史的共同体之中寻找一个共同的善。
在这里麦金太尔将美德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个人对实践的内在善的追求以及个人生活的整体性都是需要放置在一个更为广大的历史之中的;个人的道德也需要归到传统之中,个人与传统的关系更为紧密,个人同共同体之间也变得不可分割,共同的善就成了共同体中成员的共同追求。有了这种被共同体视为共同善的美德,道德分歧的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由此,麦金太尔对美德的第三个阶段进行定义:“诸美德发现,它们的意义与目标不仅在于维系获得实践的各种内在善所必需的那些关系、维系个人能够在其中找到他的善作为他的整个生活的善的那种个体生活形式,而且在于维系同时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1](P283)也就是说,美德是多种关系的维系,在实践的内在善的获取之中,美德是维系实践参与者之间关系的一种规定;就个人生活而言,美德是维系人生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生活形式的规定;而在传统方面,美德提供给个人历史关联条件,并且是实践传统的维系。
至此,麦金太尔通过三个阶段——美德与实践内在善、美德与人生统一性以及美德与传统的关系的探讨,得出了美德概念的完整意义:(1)美德是维系获得实践的各种内在善所必需的那些品质;(2)美德维系个人能够在其生命中找到其人生统一性;(3)美德维系为实践与个体生活提供其必要的历史语境的那些传统。这便是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对解决道德分歧问题所给出的解决思路。麦金太尔看到了现代道德分歧问题的严重性及其产生的根源,并选择重新构建美德概念。在这一美德概念之中,原本被抛弃的目的论被他找寻回来,被破坏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也得以重现,他重新赋予美德整体性与统一性,试图用他所构建的美德理论来解释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得道德分歧问题得到解决。
然而麦金太尔的构建究竟是否能够获得广泛认同呢?他所提出的对美德概念的重新构建又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道德分歧问题呢?
四、对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思路的批判与反思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提供了一种解决道德分歧的新思路——对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传统的回归。他认为道德分歧流行的根本原因跟启蒙筹划的失败密切相关,而启蒙筹划之所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跟抛弃亚里士多德传统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解决道德分歧,他尝试通过在当今社会重构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传统来解决道德分歧问题。他的确看到了当今西方道德所存在的问题,然而他提出的解决思路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很多学者并不认为麦金太尔的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道德分歧问题,甚至犯了道德相对主义的错误③。
在《麦金太尔伦理学中的传统:相对主义、托马斯主义和哲学》一书中,麦金太尔研究专家鲁兹·克里斯托弗·斯蒂芬(Lutz Christopher Stephen)分类整理了三种关于对麦金太尔的相对主义的批判[5](73-74)。当然,对于麦金太尔这种建构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的批评并不仅限于以上所提到的这三种观点。笔者曾在拙著《麦金太尔追寻美德筹划与道德相对主义之争》(兰州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一书中就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筹划思想与道德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麦金太尔本人并不是道德相对主义者,对批评他犯了道德相对主义错误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回应。鲁兹·克里斯托弗·斯蒂芬也在《麦金太尔伦理学中的传统:相对主义、托马斯主义和哲学》一书中对这些批评麦金太尔犯了道德相对主义错误的观点进行了回应,指出他们理解的错误之所在。但是,我们从作者整理的这些关于麦金太尔相对主义的批评中,还是可以看出麦金太尔的解决思路并没有被所有人信服,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仍然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美德伦理学传统是否仍然能够适应于现代社会?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跟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在很多方面都相差很大。麦金太尔想要重新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资源来解决今天这个时代面临的道德难题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德跟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道德已经很不相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很多学者已经指出麦金太尔这种做法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第二,对于那些不属于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人来说,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道德是否能够为所有人所接受?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在当今社会只是诸多伦理学中的一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伦理学在当今社会也并不为所有人所接受。如果其他道德传统的人不能接受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道德,那么道德分歧仍然是难以解决的。
第三,在现代社会,各种古老的传统都在被不断地解构,传统的权威不断受到挑战,传统所形成的很多美德并不容易被当代人所接受。麦金太尔在构建其美德理论的时候特别强调传统在美德构成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现代社会,个人与传统和共同体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很多文化传统中都存在对各自传统的批评。即使有一些传统社会留存下来的美德,现在这些美德的内容也与传统社会存在很多不同。不仅同一个传统内部对于美德内容的理解存在差异,而且不同传统之间对于同一美德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诉诸传统为美德奠定合理性的做法在现代社会困难重重。
总而言之,诉诸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传统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并不容易被现代人所认同。在现代社会,解决道德分歧不能够仅仅靠美德来维系,也不仅仅是伦理学所要做的工作,更是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配合,因此这是整个社会的工作。就这一点而言,麦金太尔通过重构美德概念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麦金太尔本人也在后来的思考中不断寻找彻底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
结论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极为准确地洞察到现代社会的道德分歧问题,通过对道德分歧的具体例子的分析得出道德分歧的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寻找到其出现的根源——启蒙筹划的失败。在此基础上,他进而对启蒙筹划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其必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对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抛弃。麦金太尔试图找回被抛弃的亚里士多德传统,以此来解决当代的道德分歧问题。在找寻的过程之中,麦金太尔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性,尤其是现代性的个人主义的强烈拒斥,认为个人主义不仅将个人的生活割裂为相互独立的阶段,更是将个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完全隔断。最终,麦金太尔以历史叙事的形式通过三个阶段对美德进行分析,得出了一种核心的、统一的美德概念。麦金太尔试图通过构建一个核心的、统一的美德概念为碎片化的道德语言寻找其所应存在的语境,解决启蒙筹划以来的道德分歧问题。
然而他的这项工作自《追寻美德》出版以来就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就是认为麦金太尔所采取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方式会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同样也有学者认为麦金太尔对于现代性的批判过于激烈,并且其本人也并未脱离现代性的处境。麦金太尔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至少面对三种不同的挑战:其一,亚里士多德传统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其二,对于非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的人们来说,如何接受亚里士多德主义关于道德的观点;其三,在现代社会,传统所塑造的各种美德如何在指引人们的生活方面获得权威。麦金太尔本人也意识到了他在《追寻美德》中所做的工作仍然不足以彻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所以他在之后的作品之中多次转变思路,对于如何解决道德分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此处不进行详述。
尽管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种所提出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方案并不被很多人接受,然而他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依然有可以借鉴之处。西方现代性伦理谋划本身就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道德分歧,如秦越存在其博士论文《追寻美德之路》中所提及:“一方面,理论家们试图为现代性社会制定中立的普遍化道德规则,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人现实的生活处境;一方面他们努力建构理性化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启蒙的吊诡又把这种奠基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道德推向了非理性的个体自由决断的伦理。”[3](179)麦金太尔洞察到了这必然导致分歧的筹划,并且洞察到了由于启蒙筹划而导致的当代西方道德的现状与特征,所以他展开了对于现代性的个人主义的强烈批判,并且通过历史叙事的方式提出了一种颇为新颖的解决道德分歧的思路。他赋予美德以历史主义的立场,将原本被现代性所隔断的个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重新构建出来,在传统之中找寻新的可能性。
麦金太尔所提出的解决思路也为处理我国当前的伦理困境提供了一些参考。中国人现在生活在一个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古今中西各种价值观念产生的碰撞,到底该如何解决道德分歧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麦金太尔认为应当将个人归置到一个更为广大的历史之中,主张在历史和传统之中看待道德分歧问题,强调传统的重要性。这也提醒我们应当重视传统道德,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且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去解决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道德分歧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注 释]
①在《伦理学简史》《追寻美德》《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三种互竞的道德探究观》《自然法难以解决的争议: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及其批评者》《现代性冲突中的伦理学》等多部著作中,麦金太尔教授都认真探讨过如何解决道德分歧的问题。
②此处的整体性是指人生的整体性,如麦金太尔的解释,由于个人的整体性概念,一个人所作出的道德选择就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然而每个人的道德选择毕竟是不同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善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不是,所以这种人生整体性仍然无法解决道德分歧问题。
③道德相对主义是道德分歧中比较极端的一种现象。道德相对主义不仅否认有客观可靠的标准来判断行为的正确性,而且不认为能够达成道德共识。道德分歧至少还是会认同存在道德判断的标准的,只是在是否达成道德共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第二版的跋和第三版的序言中都对这个批评进行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