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6王霂凡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王霂凡,赵 冰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是我国在国际传播中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在思想宣传领域切实提升自信、引领共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运用故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既是为当代学生展现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需要,也是增强认同达成共识、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从理论上明确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性,精选中国故事的内容,探索优化“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理路,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故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承载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当下中国的良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新时代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也是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更是高校思政课堂应用故事教学法的实际需要,对于拉近师生距离,获得大学生情感、理论、价值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启航、新征程。在这段新征程中,“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展示自己;变革中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2]。为此,中国既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直面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也需要对内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向大学生讲述中国传统和革命、发展的故事,培养其正确的爱国观,自觉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的“奋斗精神”。

1.讲好中国故事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情理需要

思政课是高校塑造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品格、价值观念,培养致力于为祖国事业而奋斗终身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在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向学生传导价值理念,不仅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起来,同时选取内容也切入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摆脱了思政课抽象化的受众印象,使思政课堂更加具有情感性,提高了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有助于完成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讲好中国故事是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现实要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经济生活日益富足,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情况仍存在一定差异,相对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社会中仍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如:“以追求快乐为唯一目的”的泛娱乐主义、“以消费作为人生最高价值观”的消费主义、“以利益作为判断行为价值”的功利主义等。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企图遏制中国崛起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等论调也不绝于耳。[3]这些错误论调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颠覆了大学生的历史观、消费观、价值观及人生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4],增强话语的感召力,加强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理论认同。

(二)“讲好中国故事”是拉近师生理解距离的现实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教育学领域“德育叙事”的延伸和拓展,也是新时代思政课故事教学法的创新应用。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指在思政课堂中,教育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以生动的语言叙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中国道路之“道”,中国身边故事之“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情感联系,产生思想共鸣的过程。由此可见,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理念,它有助于拉近教学中出现的语言距离、心理距离、时空距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

1.拉近语言距离,增强情理认同

思政课讲故事是“一门深藏在人类灵魂深处的艺术”[5],它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糅合了古典话语、革命话语、生活话语以及网络话语等话语体系,跨越了不同的话语圈层。面对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固化印象以及教学内容的认同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可以运用古典话语讲源远流长的传统故事,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赋予传统文化鲜活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引领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还可以运用革命话语讲中国道路故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纳入到思政课堂实践中,在现代化语境下再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引领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更可以运用生活话语或网络话语讲时事热点故事和身边故事,将学生想听、爱听、能听懂的故事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将学生的思想与感情联系在一起,带动自然情感的流露,提升学生的情感和理论认同。

2.拉近心理距离,实现价值引领

故事以情感为核心,在思政课讲中国故事就是一种谈心的教学方式,创新运用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思政课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特点出发,运用具体而又生动、通俗而又深刻的中国故事来传达理论深意,并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以理解的角度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有效沟通,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价值共识,实现推己及人和由人及我的“视界融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拉近时空距离,增进历史体验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系统,既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也有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教育,还有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更有当前形势和政策的教育。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改革、发展的历史,亦或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思想实际存在一定的时空距离,这增加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教师在思政课中运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使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描述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百年历程,使用通俗化的话语解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本质及特征,使用学理化的话语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而构建一种跨时空的立体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感,拉近理论与现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增进时空体验感,自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无数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璀璨动人的中国故事。在新时代,中国不仅需要对外讲中国故事,还需要对内,尤其是对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指出:“介绍中国,既要介绍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6]以此为基础,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既要考虑时间和历史的因素,也要考虑空间和个体的因素。因此,以时空维度考量中国故事的内容,不仅应包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故事,更应包括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的故事,以及时事热点故事和当代人民所创造出的身边故事。

(一)讲传统故事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习近平指出:“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更涵养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基因,延续着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追求、精神理念和精神气度。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孔孟儒学,还是民间传说,里面都穿梭着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传统故事。这些故事穿越时空,却又日久弥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民的人生情怀以及行为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新时代,这些传统故事中蕴含的精神理念更成为中国人民的潜在的价值认同,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和现代价值。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传统故事延续了中华民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家国一体”思想,内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度、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够“提供我们形成个人和集体身份的基础,并强化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8],更能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国人民的身份认同感。从社会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故事蕴含着天下为公的理想追求、修齐治平的人生情怀,不仅凝结着中华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更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从个人层面来看,传统故事内蕴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吾日三省吾身”的交往理念以及忠诚孝悌的德行修养,传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践履。

新时代诠释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故事,一方面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重新去审视、探索、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9]。在传统故事中,无论是以民为本的古代国家文明建设故事,还是仁爱待人、忠诚孝悌等传统社会美德故事,亦或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等个体思想文化故事,无不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事风格。因此,必须结合新时代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发掘传统故事中的精神特质和理念文化,并对其范畴、概念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力量之源。另一方面,也要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故事中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但也不乏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例如“重人伦轻科技”的学理倾向、“不为人先”的保守思想、“愚忠愚孝”的思维观念。因而,新时代思政课讲传统故事,既要保留传统故事中的优秀思想元素,也要着力去除传统故事中的糟粕元素,更要超越传统语境,将传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发展长河中,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把握其时空纵向发展规律,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崭新的文化魅力。

(二)讲中国道路故事再现奋斗初心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以后,中国更是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应运而生。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道路故事,需要讲清楚的首要问题就是:中国道路是什么。在这里,中国道路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以来艰辛探索走出的革命道路和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勇于挑战所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0]。在中国道路中,有一批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汗水和血泪的劳动人民。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劳动人民的事件讲述中国道路成功背后的奋斗故事,提炼出劳动人民身上的精神品格,深入理解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努力使大学生在故事背后的价值观上达成共识,树立起道路自信。

其次,思政课讲中国道路故事,还需要讲清楚“如何看待对中国道路的质疑”的问题。当前仍有以各种方式抹黑虚化中国历史,诋毁中国道路的不明分子,国际社会中“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思政课要通过讲故事让大学生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保持清醒的认识。针对“中国威胁论”等说法,教师可讲中国“一国两制”故事;中国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有力举措故事;中国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等世界大范围疫情的防治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应质疑,坚定大学生的制度信仰,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1]。

除此之外,思政课讲中国道路故事,还需要讲清楚“怎样才能走好中国道路”的问题。经过艰辛的探索历程,中国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道路。在总结中国道路的经验,探索未来发展之路时,教师要通过讲选择中国道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12]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做事需要灵活多变,理论联系实际。

(三)讲身边故事直指学生关切

思政课既有鲜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也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讲现实热点故事、时事焦点故事和普通人的“最美”故事,以促成共识、引领认同。

1.讲现实热点故事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每一天都在发生不同的变化,每一天都有热点话题。思政课的时事性要求思政课必须要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讲解知识点。比如,在讲到脱贫攻坚战时,教师可以列举四川凉山“悬崖村”、宁乡沩水源村等典型贫困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讲解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在讲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可以从“看病难”“老人摔倒扶不扶”等话题引入,讲身边发生的故事。又或者增设学生讲时事热点新闻的活动环节,其他学生针对这一新闻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2.讲时事焦点故事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国外对中国“颜色革命”的渗透也借机加大力度,恶意抹黑中国,利用西方新闻媒体表达出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思政课必须讲好时事焦点故事澄清人们对国内外尤其是国际交往中时政事实的认知。比如,面对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爆发,中国政府精准发力,实施了众多有效防控措施;中国各省医疗团队倾力相助、千里驰援;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各种方式守护家园。但是部分西方国家无端指责中国疫情防控不到位、公布不及时。我们必须讲好时事焦点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主题材料,了解相关内容,并在课堂中,根据教师所讲的时事焦点故事做出相应评论,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认知。

3.讲普通人的故事

在新时代,随着抖音的迅速流行,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了大众视野中,涌现了许多感人励志的事迹,“最美人物”聚焦了社会的目光,滋养了“最美现象”产生的土壤,营造了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他们不再仅仅是历史伟人,也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可能是“最美老师”“最美环卫工”,也有可能是“最美警察”“最美妈妈”。思政课讲授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更容易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除此之外,学生身边也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或者有许多人生感悟。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鼓起勇气写出或者说出他们的故事,教师给予鼓励,既可以唤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理路

在确定好中国故事的内容选择以后,还应该考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应该精选中国故事教学素材,塑造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着力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素质与能力,增强课堂情感感染力;还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升课堂的亲和力。

(一)精选中国故事教学素材

源远流长的中国故事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汲取智慧和精神的宝贵素材,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精选中国故事教学素材,优选有思想、有温度、有感情的好故事,挖掘出故事特有的价值[13],从而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道路的来之不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好故事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真实性、导向性、生活性。

就故事的真实性而言,好的故事应该是生动形象的,但不能只顾故事的生动性而忽略故事的真实性。思政课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故事的选择要以真动人,应该处于科学客观的层面,符合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对象的情感世界及理论世界,确保故事的真实性。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采用适合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不夸大,不回避。“不能为了强化故事的启迪性、励志性、影响力而改编‘中国故事’的情节和内容”[14]。从一定程度来说,把握住故事的“真”的追求,故事的导向性和知识性才能凸显出来。

就故事的导向性而言,思政课重点需要解决“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在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就是高校思政课的目标和使命,这要求高校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正能量导向,处理好正能量与“毒鸡汤”的关系。因此,故事素材的选取必须突出价值关怀,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树立强烈的时代使命和担当,建构深厚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并努力奋斗。

就故事的生活性而言,思政课需要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故事中选取素材,也需要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探寻感人事迹,更要挖掘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诉诸感性直观,注重故事的生活性,以此达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彰显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艺术

教学艺术和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基础,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性条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升华和学业发展。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教师提高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功底;强化其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彰显教学魅力。

1.夯实教师“三有”底蕴

“有信仰,才能讲好信仰;有政治高度、情怀深度,才能有教学温度。”[15]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深厚的传道情怀。就夯实理论功底而言,思政课教师需要做有理论高度的学习者。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素养要求。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既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要读教育学著作,更要读中国传统典籍和中外文学作品[16]。就坚定政治理念而言,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者,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正确的政治导向为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服务,为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服务,做好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掌舵人”。就厚植传道情怀而言,思政课教师应该做温暖的“传道人”,讲有温度的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职责和使命,树立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汲取智慧,不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找寻动人故事。

2.强化教学语言的感情色彩

语言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运用生动形象、风格多样且诙谐幽默的语言阐发故事,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易于学生听懂并掌握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必须提高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能力,彰显中国故事的魅力。首先,教师应掌握故事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将抽象的典故或故事转换为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使大学生想听、爱听、能听懂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进而达到思政课以文化人的目的。其次,运用幽默诙谐、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需要用严谨科学的语言来阐释理论知识,也需要利用巧妙生动的话语呈现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表述中国故事的内容:应用通俗性话语阐述故事本质,灵活运用比喻或排比等修辞性话语增加中国故事形象性与表现力,善用抒情性话语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情色彩,采用“吃瓜群众”“套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等网络话语增强中国故事的吸引力。最后,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要素讲好中国故事。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气语调的作用,用抑扬顿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针对不同的故事内容,把握语气和语调。还可以综合运用肢体语言,通过动作、神情传递故事人物内心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师讲中国故事的水平。

(三)创新讲中国故事的方式

思政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坚持创新讲中国故事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听故事的兴趣,发挥中国故事的激励作用,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改良“配方”,还需要创新“工艺”。

采取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启发性为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故事中的正能量内核,并以此为核心,让学生展开思考,反思自身实际与故事所倡导的传统美德的差距,进而明德、修德、践德。例如教师在讲中国孝道故事时,将孝道与尊老爱幼联系起来,开展辩论会,学生思考“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并在质疑中更好地认识到尊老爱幼的价值意义,并明白“推己及人”的道理[17]。还可以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现场演绎故事,还原现场,还原历史,还原情节,体验故事人物的内心活动。

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思政课教师将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图片、视频等工具,注重受教育者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比如,用动画片、电影片段及宣传片的形式帮助讲好中国传统故事,用图片、影音的形式帮助讲好中国道路故事,用新闻、微视频等形式讲好中国身边故事[18],灵活掌握新兴技术教学方式,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形式,提升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结语

总之,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应用价值,它的核心目标不仅仅在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传递理论知识和信息,更在于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中国道路之“道”,中国身边故事之“道”,使学生在故事中认识中国特色、感知中国精神、体会中国力量,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仰,强化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并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思维,自觉树立奋斗意识,进而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今后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讲故事的魅力和能力,优选故事素材,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和途径。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