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提琴曲《瑶山篝火》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表现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24期
关键词:瑶山篝火瑶族

张 静

引 言

纵观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看,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小提琴及其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从20世纪登陆我国开始步入专业化发展以来,至今以后百余年的历史。从这一个多世纪的进程看,中国风格小提琴作品从无到有、从风格单一性到多元化,为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时值当今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构中国风格小提琴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话语体系是今后我国小提琴艺术发展道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关系到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对外传播。本文基于上述背景的认知,以小提琴曲《瑶山篝火》为例,结合笔者的理论分析和演奏实践,谈谈此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奏表现,望本文的逻辑理论以及实践经验能够为研究小提琴音乐中的中国风格提供可行性的方法论。

一、小提琴曲《瑶山篝火》的创作背景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文情怀基础上的,其中包含着作曲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义,也有着对生活、生命价值的体悟,正如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曲家比才所说“作曲家在创作一个作品时是全力以赴的,他轮番经历了相信、怀疑、热心、绝望、欣喜和痛苦”。同时,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题的表达、形象的塑造则是通过一定的元素为基础的,即我国现代音乐家、作曲家黄自所说的那样“凡是伟大的艺术都不失为民族和社会的写照”。关于小提琴曲《瑶山篝火》的创作背景,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源于作曲家的生活阅历与思想意识

《瑶山篝火》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薇。作为一名出生于广东的小提琴艺术家,自幼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岭南民间音乐中的粤曲小调以及流传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歌舞音乐对其音乐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赵薇就开始深入到乡下,通过参与民间劳动、与民间艺人的交流,丰富了她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积累了丰厚的民间音乐素材。在其后的数十年中,赵薇在小提琴创作和演奏上始终以传播民族音乐为己任,改编、创作并演奏了诸多不同地域风格、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如陕北风格的《红军哥哥回来了》、新疆维吾尔族风格的《天山组曲》等。创作于80年代的《瑶山篝火》则是以广东连南地区的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表达了改革开放以来瑶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颂。因此,正是源于作曲家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所持有的传承民族音乐的思想,才成就了如此多元风格的中国小提琴作品。

(二)基于广东连南瑶族音乐元素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山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瑶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瑶族文化,尤其在民间音乐方面,不仅有着独立风格特征的音乐体裁,并且也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特点。在《瑶山篝火》中,主要运用了两种民间音乐体裁,一是连南瑶歌,其特点为在结构上有着较强的自由性,属于山歌体裁,在调式调高上,根据歌手的嗓音条件而自主决定,从题材上看,瑶歌主要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事象,既有叙事性特点的“爬山调”,也有情感浓郁的“情歌调”;二是瑶族民间舞蹈。连南瑶族舞蹈丰富多彩,不仅有着代表传统民间习俗的长鼓舞、游神舞,还有反映日常生活的绣花舞、采茶舞等,这些舞蹈大多具有粗犷、雄健的特点,特别是在舞蹈中所形成的切分节奏型在乐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二、小提琴曲《瑶山篝火》的音乐特征

(一)中国传统曲式结构的运用

从我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看,除了在旋律上追求线性形态的表达外,在结构方面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形态特征,其中以起、承、转、合为逻辑思维起点的板腔体最为常见,板腔体又称为板式变化体,指的是建立在速度、节奏、节拍渐变基础上的一种曲式结构,具有多段性的特征。板腔体不仅在传统音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现当代中国风格器乐的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并以此作为中国音乐风格的重要表征。从《瑶山篝火》一曲的结构看,基本上分为散板-行板-小快板-快板四个部分,相互之间既有承接、又有对比,体现出主题的呈示、引申、变化和发展,具有层递性的特征,与传统音乐中的变奏体、循环体又有着较强的关联性。从这一角度看,此曲在结构上基本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曲式结构,由此而为中国风格的呈现奠定了基础。

(二)民族五声性音阶与色彩音的融入

连南瑶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其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民族五声性音阶的运用。首先,从音阶的运用看,乐曲基本上建立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上。如乐曲中的引子部分,前五个音即按照A羽调式A、D、E、G、A的八度跨越构成音乐的动机,这四个音也成为主题呈示和发展的核心音列;其次,除了运用民族调式五声音阶外,作曲家还有意识地在旋律进行中加入了富于瑶族方言音调特点的调式色彩音,用以突出民族风格的表现,如在行板主题的第一次变奏上,将羽调式的宫音升高半音,#C音的加入使瑶族音乐风格瞬间呈现出来,同时#C-D的小二度上行则更加突出了音乐发展的倾向性,这种注重运用调式色彩音的意识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在当今中国风格小提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思维。

(三)丰富的调性转变手法

小提琴是一种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的乐器,在转调上极为便利,有效地促进了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情绪的表达,在此曲中,作曲家充分地运用了这一特点,将主题分别在不同调性调式上呈现,使音乐色彩变化的十分丰富。乐曲的行板主题建立在A羽调式上,通过羽调式特有的柔性色彩,表现出了优美流产、含蓄飘扬的歌唱性线条,表达出对连南瑶乡秀丽风光的赞美,蕴含着多彩的诗情和构造出了鲜明独特的意境。在行板的结尾处,bB、bE两音的相继加入,音乐先后在D羽调式和G羽调上进行,在调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调高的改变,音乐的情绪也随之升华,从调性关系上看,与主调形成了连续四度(五度)的进行,在两组近关系转调过程中使原主题在不同的层次上变化再现,更加地呈现出意远境深之感。

(四)节拍重音与节奏重音移位变化

节拍和节奏是音乐中两个重要的表现要素,节拍的固定以及变化不仅体现出了音乐风格的既定性,并且也具有推动音乐发展、实现多元化表现的作用;而节拍中的节奏则具有支持风格表现的作用。从此曲中节拍的运用看,一方面与渐变性的速度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如引子部分运用了散节拍、快板主题运用了舞蹈性较强的3/4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节拍重音的移位变化,使重音在不同的节拍上呈现,使音乐的发展张弛有度、抑扬有节,如在行板中,分别运用了7/4拍、6/4拍、5/4拍,从节拍的性质看,分别是混合拍子与复拍子的交替运用,节拍重音也随着拍子的变化在不同的拍位上出现,起到一种出人意表的重音变化效果。从节奏上看,不同音型组合的巧妙运用将节奏重音发生移位变化,与音乐中速度、节拍相契合,使音乐的进行辗转腾挪、千变万化。如在快板部分中,从三拍子律动向二拍子律动的变化,以及重复性前八后十六音型的连接,由强拍重音巧妙地的过渡到了弱拍重音上,如舞者舞步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戏剧性。

三、小提琴曲《瑶山篝火》的演奏表现

(一)多元音色的表现

音色是音响的本质特点之一,它既有着心理通觉意义上的色彩感,即听觉与视觉的联觉性,正如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利翁所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音色另一层含义则是从物理音响形态的角度看,又具有点、线的形态特征。在此曲的演奏上,既需要体现出心理通觉上的色彩感,又需要体现出物理音响的形态意义。首先,从通觉的角度看,演奏者需要从音高位置的变化去表现出音色上的亮与暗。以行板为例,此乐段的主题建立三个不同音高层次的动机上,其中第一层次为a1-e2五度连接、第二层次为e1-c2六度连接、第三层次为a-e1五度连接,从这三个动机层次看,前后关系为四度下行和五度下行,整体上具有从高八度调式主音向低八度调式主音递进下行的趋势,在演奏时应当注意在音色上要有着从亮到暗的变化,这样能够体现出抒情的力度和意境呈现的立体化。在具体的演奏上,就是根据动机层次的变化,逐渐地减弱运弓和触弦的力度,渐进的放松肩部、手臂对弓压的支持,合理的控制弓速和弓压的正比和平衡关系。从物理音响形态意义的表现看,要求根据音乐情绪准确地表现点、线、面的特征,如在快板主题的演奏上,此部分主要表现出瑶族舞曲的三拍子的特点,主要是突出跳音的表现,在技术上突出快速跳弓的运用,演奏时由于乐曲的速度角度,需要注重把握快速准确的换弦和右手运弓是的角度与力度控制,通过前臂和手腕的力量带动,灵活地进行运弓。在线性旋律的表现上,演奏者首先要运用内心歌唱的方式与音响的表现相契合,用内心歌唱带动演奏,如行板中的平十六音型要运用连弓,在运弓平稳的情况下,左手按弦的指序要自然、连贯、流畅,各个按弦手指要保持低位置,表现出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效果。

(二)双音与和弦的情绪表现

双音与和弦上小提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技法,也是小提琴多声性表现价值的实现手段,从双音与和弦在音乐上的表现功能看,主要是突出音响的丰富性,起到渲染和烘托气氛的作用,比单音音响更加具有可塑性,特别是在音乐情绪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表现意义。在《瑶山篝火》中,主要运用的双音技术有三度、六度和八度。从三度双音的表现看,主要是建立在小二度、大二度的横向进行上,在演奏时需要以自然的姿势进行换指,手指要保持好相对的放松,同时要根据敏锐的听觉去辨别音准,乐曲中三度关系看,为小三度的连续上行,表达出了比较柔和的情绪,所以在运弓时要注意音色的清晰度,运弓的力度不宜过大;在六度双音的表现上,首先要注意控制好速度,采用同指换弦的方法实现不同拍为上六度音程连贯衔接;在八度双音的表现上,应采用换指八度的技法,注意1-3指和2-4指的落指要稳定,触弦要有一定的力度。从和弦的表现看,演奏时应当注意各个和弦音的分布位置,便于采用不同的指法,如在尾声部中,主要运用了大跨度的音程结构,演奏时需要找准把握,特别是在1-4指的触弦上突出腕、掌对手型的支撑性。无论是在演奏双音还是和弦时,在熟练运用技巧的情况下,需要明确双音、和弦与音乐情绪表达的内在关系,也就是演奏者需要了解为什么要采用双音与和弦,其表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在乐曲中有着怎样的表现价值。

(三)装饰音技法的表现

装饰音指的是用以修饰旋律的音,具有较强的风格表现作用。从中国传统音乐中装饰音的表现效果,实际上体现出了润腔的价值。所谓润腔,本是源于中国传统声乐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演唱过程中,通过采用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山的某些变化,对歌唱的旋律进行一定的润饰,从而达到所需要的音乐表现。在器乐演奏中,通过运用润腔技巧,可以有效地增强乐器演奏的歌唱性和抒情性,突出乐器的艺术表现力。《瑶山篝火》作为一首以瑶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小提琴作品,在其中也运用了丰富的装饰音进行“润腔”,由此而增强了民族风格的表现。如引子部分中的单倚音、复倚音,需要以滑音方式表现出来,在演奏时注意要运用连弓,不能用分弓,否则难以形成连贯、流畅的进行,从倚音向本音的进行上可以采用同指滑音的技术,将倚音和本音形成连贯的旋律线条,如同山歌演唱一般,凸显声音的韵味感。

结 语

《瑶山篝火》作为一首以瑶族民间音乐元素为素材的乐曲,在无论是在音乐特征还是在演奏表现上,都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性特征,说明了中国风格小提琴音乐在创作和演奏上的成功性。作为中国风格小提琴音乐的诠释者,既需要对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深度的认识,同时也需要从演奏技术的运用上力求呈现出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19世纪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性的秘密不在于那个民族的服装和烹调,而在于他了解事物的方式”。所以对《瑶山篝火》的演奏,首先要建立在深入地音乐分析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在音乐的分析中体验和把握风格,进而才能够与具体的演奏技术相结合,达到音乐表现真实性与独创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瑶山篝火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瑶山党支部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秋火
探析贵州省荔波县瑶山陀螺的发展
雨后
阅读理解精练
当猫邂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