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后记

2021-11-26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跨界文明理论

在学术研究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是否还有机会重建一幅具有整体关切意识的文化研究版图,时常成为文化研究期刊的隐形焦虑。文化研究期刊有责任透过纷繁复杂的文本和案例研究,努力构建出一片足以呈现时代共同关切的问题场域,以提出问题的方式,不断激活当代的文化探索和文化反思。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和跨文化交流可以视作本期《上海文化》多篇刊文共同关注的主题。姬志海借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观照视阈分析了残雪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刘幸使用南伊利诺伊大学杜威中心的一手材料,阐明了杜威来华的文化意义在于用双向的文化互动取代了对“他者”的文明猎奇。陈昉昊总结地方性、文本现代性与“情”作为近年城市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揭示了这些研究背后无可摆脱中西文明碰撞和比较的问题语境。“笔记”栏目收录了王宏图的法国文学断想,这是中国作家眼中的“西方”;“书评”由徐莉茗评介叶凯蒂的新作,又是从世界文学视野下看“中国”。一切恍如镜鉴,你在看我,我也在看你。

日常生活是文化研究的起点,用学术的语言勾勒和描述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涌现的文化现象,以批判的笔法展现当代学人的文化态度,在这个变化无处不在的时代里,恐怕也能自诩为一种“伟大的捕风”。本期“学人访谈”中,王晓明老师由鲁迅精神对照、反观现在人的精神面貌,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重新思考“何以树人”的问题。当下,边界日渐消退,领域逐渐融合,文艺实践中“跨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稀疏平常。李徽昭、李秋南从理论高度探讨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学、美术、电影如何在跨界之中实现了艺术创造主体的经验交叉与审美互换。武侠是通俗文艺中跨媒介改编最为成熟的类型,刘春的文章呼唤一种能够精准再现类型文学特质的影视改编。乐桓宇聚焦刘呐鸥于1937年改编托尔斯泰《复活》的电影《永恒的微笑》,则可看作现代跨界改编的生动案例。

本刊也尤为关注理论的前沿动态。张瑜论证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美育的内容和目标本身就是人的自由本质的体现;孙云霏从“游牧主体”与关系伦理两个方面引介了布拉伊多蒂最新的后人类理论;李溪的文章从理论角度对物质文化的时间性作了探索;“城市文化”板块则收录了王樱子结合当代西方城市声音景观理论的前沿成果。当然,理论不能停留于引介和转译,更令人期待的是看到足以应对时代文化问题且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创新。

自本刊改版以来有赖多方学界同仁的支持,然而仓促之间,编辑工作仍有失于草率之处。上一期编辑过程中,误将陈伯海先生的发言稿混入来稿之中,无意中造成了一稿两用的情况,在此特为说明,也感谢《社会科学战线》和陈先生的宽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规范编辑流程,并恳请各位继续帮助、指导《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的工作。

猜你喜欢

跨界文明理论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坚持理论创新
请文明演绎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漫说文明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