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社会下的公民法治意识

2021-11-26彭张超

法制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守法理性公民

彭张超

(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公民法治意识的内涵

(一)公民法治意识的概念

法治意识是公民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与态度,它是更为自觉的法律意识,是衡量法治建设程度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1]

(二)公民法治意识的内容

1.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最为基本的意识。规则意识是指公民对各种社会规范的认可、自觉服从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2]规则意识属于法律意识中更深层次的结构。[3]规则意识包括了权利意识、正当程序意识、权利的节制意识、自觉守法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2]

2.守法意识

守法意识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规定选择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评价或要求他人行为的一种态度、信念。具有守法意识表明公民在行为上能按照法律规定作为或不作为,同时在心理上有依法作为或不作为之道德压力,在自己可能不守法或已经没守法时心理会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自责感,并且看到他人可能不守法或已经不守法时内心则会涌现强烈的愤慨、谴责。[4]

在这里可以看出,守法意识类似于哈特的“好人”态度,也就是狭义的规则意识。公民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在自己的内心为自己设定了一项守法的义务,而不仅仅在于法律外在提供强制力来保证法律得以被遵守。

3.理性意识

理性意识是指公民在进行法律认知、实践过程中自觉运用理性进行事实认定、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主观态度和信念。[4]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法律是人们基于理性思考而得出来的产物,因此,有必要将理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普遍的法治意识加以强调。脱离理性,法律便不再存在。

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对法治建设的作用

(一)公民法治意识有利于法律制定

法治包含两重意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二是人们所服从的法律又是良好的法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良法是建设法治的一个前提和基础。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这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法治意识的程度。因此,拥有良好品德、正确的法律观、法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公民法治意识有利于法律运行

公民法治意识是随着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对法律的法律现象的感知感受而逐步养成,根植在人民心中,统率着人们的法律生活的法律行为。公民法治意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法律活动特别是执法、司法和守法活动的潜在原动力,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5]

1.法治意识是自觉守法的动力

法律只有得到公民的实际遵守,才能完全地发挥它所应当发挥的作用。因此,只有公民遵守法律,法律才能成为真正的法律。但是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并不是自动生成的,而是在一定的法治意识指导下形成的。只有具有法治意识的公民才能够主动的维护法律的权威,才能够发自内心自觉地遵守法律。

2.法治意识是公正司法的思想基础

对于法官来说,虽然法官个人的专业素质必然会对个案的公正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个人的观念也决定着个人对案件的认定。因此,尽管一个法官的专业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他没有一个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在案件中进行引导,那么他所裁判的案件可能并不能符合社会公众的观念。

3.法治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

法治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法治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6]在行政执法方面,如果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缺失或不足,必然会造成法律的执行不够或者出现差错。反之,如果执法人员都有较强的法治意识,他便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其职权办事,依法行政真正得以实现。

三、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与成因

(一)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现状

1.规则意识不强

规则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公民在其日常行为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背规则、打破规则的情况。“中国式过马路”直到现在依然还存在。同时,规则意识不强还表现在法律适用的双重标准中,很多人仅仅将法律看作是保障自身权力的有力武器,而非自己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7]

2.法律知识不足

公民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公民能否存在、存在多大程度的法治意识。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很多人都不知道。同时,在我国公民中,对于法律的认知仅限于刑法。每当说到法律时,想到的总是违法犯罪,对于其他部门法知之甚少。

3.理性意识淡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很多场合大都很难理性的去思考问题。2018年10月28日,在重庆万州发生了公交车坠江事件,这是缺乏理性意识直接造成的灾难,其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反思意义。

(二)造成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现状的原因

1.缺乏法治意识的基因

在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我们的社会成为熟人社会,我们对于规则便不会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

2.建立法治的土壤不肥沃

在进行法律移植时,尽管我们注意到了要将西方的先进法律进行本土化,但是也依然会存在着本土化不够。因此,我国公民的观念意识,必须亟早提高,发生根本的改变。

四、提升我国公民法治意识的途径与建议

在我国建设法治时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

(一)大力开展普法工作

在新时期,普法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普及几乎所有的普通大众。以前的普法工作的方式单一,基本只是在社区等公共场所设置法制宣传栏。但是在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采用更多的形式对社会大众进行普法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可以开设与学生相应的法律知识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对法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小培养法治精神、法律意识。其次,针对在职工作者,可以对其进行与其工作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培养,这样在不妨碍他们工作的同时也能激起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最后,在法律知识的教育或者宣传中,应当对社会公众进行全面的法律知识宣传,而不仅仅限于刑事法律和实体法律,更多的要对其进行民事法律和程序法律的知识宣传。

(二)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意识的培养

国家工作人员相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应当具有更高、更强的法治意识,因为他们的工作直接关乎着法律在社会中的运行以及实施的结果,尤其是基层的国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在大部分的情形下,并非对法律不信任,更多的是对执法、司法的工作人员的不信任,这样在社会中便表现出社会公众对于法律认同度不高。因此,要提升法律的权威、增加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要提升国家机关与其工作人员的公信力,必须加强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

五、总结

法律制度与公民的法治意识对于法治来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两者都是法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国进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法律制度,同时也要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公民的法治意识作为法治建设的内驱力,对于促进法治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同时,公民的法治意识也是检验法治建设程度的一个标准。因此在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在进行法律制度设计与运行的同时,也要关注公民的法治意识的提升。

猜你喜欢

守法理性公民
论公民美育
文明守法路畅通——做自觉守法的“领头羊”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敬畏与谦卑是守法之本
十二公民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