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精苏式生活典范,为姑苏注入人才“活水”

2021-11-25陈栋吴珂

现代苏州 2021年21期
关键词:黄浦社局活水

陈栋 吴珂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公认的“工艺之都”。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作为“苏州之核”,千百年来能工巧匠辈出,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浸润着各行各业。

围绕保护区、姑苏区“一中心、两高地、一典范”总体定位,姑苏区人社局正突出改革创新和产才融合,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重点推进高层次人才开发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育选拔,聚力打造“创业者乐园,创新者天堂”,为做精苏式生活典范,注入人才“活水”。

开发高层次人才推进产业焕新

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灯塔”。今年以来,姑苏区人社局进一步下大力氣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推进产业业态焕新。2021年(第八届)姑苏创新创业精英团队大赛上,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姑苏先导产业领域的241个创业团队同台比拼。其中成熟项目占比达96.4%,已有10个项目成功落户姑苏。

在开展8场街道分赛的基础上,姑苏区聚焦产才融合和“沪苏同城化”发展导向,赴上海市黄浦区举办城市分赛;首次开拓海外站点,在芬兰赫尔辛基和苏州姑苏两地搭建“云擂台”,邀请海外参赛项目线上路演比拼。姑苏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赛为媒推动实现招才引智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力争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古城工作、创业、生活。

截至2020年底,姑苏区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11万人。苏州某科技公司总经理蔡觉平先生参加了姑苏创新创业精英团队大赛并落户姑苏,他说:“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的规划下,姑苏区北部经济区正在迅速崛起,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里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有现代化产业园、有广阔的市场。我们很幸运能够在这个时间融入到姑苏区的快速发展中。”

培育高技能人才传承“姑苏匠心”

江南文化是苏州的最亮名片,茶文化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艺师职业技能状元大赛上,400余名茶艺师斗茶技、赛茶香,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能一次性与这么多同行高手交流切磋,茶艺师田莉难掩紧张和激动:“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来自各地的茶艺爱好者在这里因茶结缘,感谢主办方,通过茶艺竞赛让我们更深入地感受中国文化、茶文化。”

在评出“茶状元”同时,2021年姑苏区“匠人匠星”职业技能状元系列大赛还涵盖了育婴员、礼仪主持人、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等9个工种,前后历时近4个月,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3200余人。这些通过了理论和实操双重比试的选手,不仅能取得第三方评价机构核发的相应工种职业技能等级(三级)证书,还将有机会优先得到推荐,成为姑苏区高技能重点人才、企业首席技师、姑苏区技能(专技)名师工作室培养对象。

在加大办赛扶持力度,挖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姑苏区人社局着力加强了“匠人匠星”职业技能状元系列大赛的成果转化,继续探索技能竞赛、培养认定、人才激励三位一体的培育模式,力争打造一支覆盖广泛、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助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黄浦·姑苏“牵手”盘活人才资源

随着沪苏同城化的不断深入,黄浦·姑苏两地人社局通过多次交流学习,确立了两地合作共建关系,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持续推动人才资源跨域流动,共同构建开放融合创新生态。目前,黄浦·姑苏两地创新开启“人才双向服务直通车”,设置跨省通办联络机制,畅通跨省通办联络渠道,在人才引进、人事档案、人才服务等业务互认互通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加速两地人才群体深度融合。

为全面畅通人才落户办理渠道,姑苏区在全市首创“人社+公安”两部门“一站式”联合办公,实现姑苏区人才落户“一件事”办理模式;为充分发挥“先落户,再就业”政策效应,姑苏区在全市首推人才落户人岗双向匹配服务,实现人才落户工作“3D”延伸新路径。来自上海某网络公司的JAVA工程师陈先生,便是通过人才服务的“穿针引线”,如愿拿到了一份苏州希格玛科技有限公司的offer:“之前听说落户后可以帮我在苏州找工作,我就觉得蛮惊喜的,姑苏区人社部门想得非常周到。今天我也如愿找到了一份比较喜欢的岗位,希望一切顺利,可以在苏州安家。”陈先生说。

通过黄浦·姑苏两地人才引进交流协作,目前已有83位黄浦区常驻人员成功落户姑苏。后续,两地将共同建立人才信息库,双向对接合作,以期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人才生态格局。在做好古城保护大文章和做精苏式生活典范的热潮中,区人社部门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将人才带动力转化为产业发动力,为推动姑苏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黄浦社局活水
金溪县:“金融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瞻李白烈士故居
打造叫得响、立得住的劳务品牌——“襄阳月嫂”培训助推城乡妇女就业
丢失职工档案属于“用人单位责任”
观书有感(其一)
黄浦恩、刘洋、罗玄、彭霞作品
渠清源于活水
寻找思路源头 发现解题活水
“上海滩”名称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