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访谈类节目主持艺术

2021-11-25张懿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张懿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各类访谈节目不断涌现,访谈圈呈“网络+电视”双管齐下的景象,强烈的竞争压力对主持人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从访谈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和个人素养出发,探讨高质量访谈中的主持艺术。

关键词:访谈节目主持人;多重角色;访谈主持人素养

引言:当下,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节目更是走出演播间,到实地探访嘉宾,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场景下,访谈的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多,主持人需要随时做好准备去面对突发情况的出现,并及时做出调整和应变。在保证访谈深度的同时,主持人还需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交流方式为节目增添亮点,所以,一档高质量、高收视的访谈节目,一定是和主持人的主持艺术紧密相关,主持人对自身角色的把握和定位以及个人素养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呈现效果。

一、主持人的多重角色

(一)倾听者

在访谈前的准备阶段,主持人一定是会提前做好功课,列好大致的提问框架和内容,这能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提升整體逻辑性。但不免会出现一些缺乏经验的主持人,受紧张心理的影响,导致被提问框架束缚住思维,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下一个问题要问什么”的程序性提问上,没有认真地倾听受访者的回答,并作出适当回应,使得访谈内容整体过于死板生硬,缺乏深度,浮于表面。这进而影响到节目的播出效果和观看体验,受众也无法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倾听是为了更好的提问,主持人善于倾听才能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使沟通自然有序、节目呈现有所推进。如何做到有效倾听?首先,主持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且对嘉宾表示尊重,认真分析和解读嘉宾的回答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其次,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将身体稍微前倾,并与受访者进行眼神交流,配上点头等动作表示接纳对方的感受,并且适当在衔接的过程中重复某句话,这能够暗示受访者“我在认真听”,激发受访者的表达欲望。

(二)观察者

访谈节目请到的嘉宾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并不是所有的嘉宾在一开始就能做到自然交流、侃侃而谈。这时候就需要主持人耐心倾听并积极引导,而想要实现良好的引导,就考验到了主持人的洞察力。当嘉宾在受访过程中,出现一些微表情、微动作等非语言行为,暴露其心理或生理上的不适,比如紧张、害怕、伤心,也可能是在表示提问的问题已经触犯到边界,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人只有对非语言行为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并尽力去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适当调整提问内容,才能避免加强嘉宾的戒备心。

当然,有的嘉宾会故意保留一些信息,这个时候主持人就必须敏锐地观察和捕捉,并迅速判断嘉宾是否给出了足够的信息,抓取回答的重点采用“层层追问”的模式,挖掘更多深度内容。

(三)策划者

作为一个策划者,首先要对整个节目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做好前期功课,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充分了解访谈对象,才能有精良的提问设计。访谈最具挑战的因素在于“多变”,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信息点,打破预设好的问题或逻辑框架,而这个时候需要主持人拥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现场迅速判断这个信息点是否要保留,对于整个节目进程是否起推进作用,又或者是否能增加新的看点,这是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编导意识”,在无法和团队进行沟通的情况下,主持人要担起“策划者”身份,当场决定节目的走向和呈现形式,并对问题设置做出即时调整。

(四)嘉宾“密友”

无论是第一次见面还是老朋友见面,主持人在访谈正式开始的那一刻,就要努力地和受访者拉近距离,并逐步建立信任,试图成为其短暂的“密友”,以挖掘有价值的内容。上面所说的“抛敏感话题”也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这个环节一般出现在节目的后半程,根据传播的互动层级理论,一般节目开始的互动都处在安全层级,讨论的多是职业、家乡、家庭等没有威胁的内容,是一个相互试探了解的阶段。等到了刺探层级,受访者才慢慢展露其情感、价值观、信念等思想性内容,访谈已经开始体现其价值,并逐步深入,当然,此时嘉宾的输出还是半开放式,未完全消解双方间的隔膜和警戒心,直到第三个危险层级,话匣子才达到完全开放的状态,这一定是主持人给予了受访者足够的温暖和信任,或者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统一,有着相似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到达这一层级,否则许多节目到达第二层级就停止了。

无论如何,主持人都会以“朋友”的身份和嘉宾进行交流,试图将谈话深入到嘉宾较为隐私的区域,当然,到达危险层级可遇不可求,对于访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大的风险,不过一旦实现,就能帮助节目挖掘到更多私密性的信息,使内容呈现更丰富饱满,人物形象更全面立体。

二、主持中的“经典力学”

(一)共情力

共情首先建立在有效倾听的基础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受访对象的心境,才能做到“感同身受”。与此同时,要和被访者平等交流,不能因为对方是德高望重或自己仰慕的人,而放低自己的姿态,当然,也不能呈现一幅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受访者产生一种压迫感,这都不利于访谈的顺利开展。只有平等交流,才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持人也要学会抓住一些能够加强共鸣的点,传达自己的相同感受,而表现形式可以是“我也觉得”、“我和你的想法一样”这类语言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陪着受访者流泪、兴奋这种行为上的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对方“我能感受到你的情绪”,能最大程度赢取对方信任,更易走进受访者的内心。

(二)控场力

首先是对话题的把控。很多的受访者因为逻辑不清晰,导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偏离主题,主持人一定要敏锐地感知,并及时制止,可采用插话的方式夺过话语权。

其次是对话轮的控制。在面对一对一的采访时,有的嘉宾因为健谈,很容易打开话匣子就刹不住车,导致问答比例不均衡,这时候主持人首先可以给予眼神或行为上的暗示,如果受访者没有接收到,就要找准时机,采用总结概括的语言强行打断。而在面对多人采访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出现某个或者某群人的戏份偏多的时候,主持人一定要适时夺过话语权,并将话语权转交给指定的下一个人,以照顾到每个嘉宾。

在面临突发事件,遵循“不实的信息绝对不说,可能真实的事情斟酌好再说”的原则。同时,也要注意现场一些词汇的应用表达,避免无端的争议。

(三)引导力

这个引导力不仅仅是体现在引导嘉宾说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更是对受众的引导。

首先,对于嘉宾来说,面对镜头多少会有些不自然,一开始产生的戒备心需要主持人有循序渐进的良好引导,促使其慢慢放下警戒,否则,当访谈对象无法打开心扉,所有的回答都只停留在表层,会造成无营养、无看点的尴尬场面。另一情况是,当嘉宾在回答的过程中突然卡壳,不知道说什么,支支吾吾,这个时候主持人要马上接过话,引导其继续说下去。

其次,好的主持人要思考“我能给受众带来些什么”,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是一句价值观的输出。总之,访谈主持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引导力,而这个引导力是基于知识涵养水平而产生的,并且呈正相关。

所以,主持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宽知识面,让语言表达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受众的尊重与青睐。

(四)挖掘力

主持人不能一直充当老好人,问题如果一直“不痛不痒”,就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或满足受众的期待,所以为了节目有更多爆点,通俗来讲,为了收视率以及价值性,一定要学会问敏感问题,具有挖掘意识,不要试图“粉饰太平”。所谓“无深度不访谈”,受众不会为“无价值输出和无创作新意”的访谈节目买单。

三、谈中见“巧”

(一)停顿里的巧思

停顿处理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一个副语言信息。访谈向来推崇多听少说,滔滔不绝、抛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绝不是好的采访。很多时候,当嘉宾的情绪到达一个失控状态,比如哭到泣不成声,说不下去,这个时候主持人不应该继续提问,而是应该大胆留白,给嘉宾缓和情绪的时间,并给予眼神上的鼓励。如果这个时候直接追问下一个问题,很可能错失重要的信息点,且会破坏原来建立好的磁场和氛围。

(二)巧妙地“问”

作为一个拥有控场能力的策划者,在迅速判断嘉宾回答的价值之时,也要在“怎么问”上下功夫,在问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怎样……”、“你的感受是?”等,这种问题没有限制边界,嘉宾可以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自由发言,这能够帮助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主持人这时候不仅要在其中抓取有用信息,更要保证嘉宾不跑偏,在偏离主题时迅速拽回。

另一个是闭合性的提问,顾名思义,该法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一般嘉宾只回答“是”或“否”,这个时候主持人能迅速获取答案,在时长限制的情况下,这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但是难以捕捉到预料之外的其他信息。所以,一旦应用过多,就会导致呈现的片面性强。

所以,在不同的场景状态下,主持人要灵活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

四、主持人个性化的意义

如何成为一个让人记住的主持人?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还要有强烈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纵观成功的访谈节目,每位主持人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当中,有的语言辛辣诙谐;有的性格直爽;有的甚至因为“爱穿人字拖”出圈。正因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人设”,使得访谈圈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因主持人而关注一档节目”定律无疑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常态。

而某网络综艺访谈节目就利用了主持人真性情、语言直白又走心的特点,将其每段个人采访的回答作为了节目的关键节点和升华点,使节目更具哲学色彩,耐人寻味。而该主持人也因自己善于“自我開放”的主观情感表达,从而使嘉宾愿意向其倾诉更多真心话,节目自然挖掘到了一些新鲜的话题和看点。

五、结语

访谈圈日益繁荣的当下,主持人的个人能力呈现参差不齐的景象,访谈主持人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涵养与文化底蕴,懂得掌握分寸,善于观察,敏锐捕捉有效信息,有节目的总体意识(全局观),进而推进节目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健.电视访谈节目主持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漪.节目主持人在人物访谈中的共情运用[J].中国广播,2021,(05)

[3]熊晓卫.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素养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