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治过程的实践路径

2021-11-25井震吴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德治实践路径

井震 吴擎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推动并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本文分别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实践主体和载体三个方面论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途径。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的过程中,要求人们在处理复杂公共事务方面,遵循及简洁明了的理念和制度安排,从而实现人们对现代国家善治局面的愿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德治;实践路径

“德治”的基础是道德教化,强调的治理国家是靠道德感化人。主要指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各种道德宣传和灌输以及舆论奖励和制裁乃至理性反思等手段,在人们的头脑的思想中确立有利于社会繁荣和稳定的道德观念,软化地内化“良心”,由此建立社会道德意识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诚然,当今中国应当倡导依法治国,整个社会架构和社会秩序应以法治为基础,德治是法治的补充。但这并不是说德治不重要,德性是有力量的,内在德性向外展开,能够产生客观效应,如增加社会内部信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质上是道德教化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流行,需要倡导、培育和传播,需要依靠社会舆论、榜样的力量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来承载。

一、增强社会对核心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将自身归类到某一群体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的主观性意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宣传和学习,增强核心价值认同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数代领导集体和中国人民为了回应环境的压力和挑战,在解决中华民族“革命”和“现代化”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创造和发展,蕴含着及其丰富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和方针原则,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水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想成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最根本基础。

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思想价值体系出现,多种信仰并存,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和交锋日益频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为指导思想。因此,就必须更加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吸纳和涵容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认同

具体来说,就增强社会对核心价值的认同而言,必须强化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一方面对广大公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使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教育,使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优越性,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以此凝聚人心、整合力量。[2]另一方面,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目标和道路去引导广大公民,用基本制度、法律规范来规范他们,要求他们爱国、爱人民、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意义上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认同就是要保证当代中国精神、中国理想与中国信念有机统一,也是“德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要体现。

(三)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心理认同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社会建设凝聚精神力量。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大力宣传和弘扬这两种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使广大群众从心理上认同,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展示出来。

总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宣传和学习、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是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相关部门应当义不容辞地开展各项工作,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识和自觉性,积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时代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泛传播、入脑入心,在全社会巩固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推进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公民认同并内化,进而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觉地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者是广大公民。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所有公民都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规范的总和,道德建设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也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公民道德建设

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突出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融入全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导公民的道德建设,尤其是要引导公民的道德责任建设和荣辱观建设,真正让人们弄清楚在生活和工作领域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不断增强道德责任心和抵制腐朽道德的能力,使社會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成为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道德准则,是对2001年提出的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

(二)坚持用道德榜样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优秀分子,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塑造道德榜样,通过生动形象的鲜活事例,把现实生活中高尚的道德行为和良好的道德现象传播到广大公民中去,以榜样的力量和道德鼓舞力量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设,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美国著名道德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中,把榜样看作是道德的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榜样的重要性在于会引导社会对其的模仿。从道德模仿的对象来看,公务员、公众人物、模范人物等都是社会模仿的榜样。他们的社会形象是为全体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行为规范与中即价值目标确立模仿的榜样。因此,公务员、公众人物、模范人物的道德榜样,是推动和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

(三)坚持开展全国民教育和综合治理提升公民道德建设

一方面需要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道德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一样,也需要有一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实施有差别的公民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治理,整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社会、家庭、个人的合力。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是公民道德成熟的标志,是公民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是最能衡量人们的道德水准,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养成的重要阵地和条件,是公民在家庭生活在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升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公众的道德觉悟。

(四)紧紧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两个根本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谈到:我想就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同各位同学和老师交流一下看法。我先给一个明确答案,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答案非常明确。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会,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4]关于基础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同样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5]那么如何培养有道德素养的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德治”育人体制机制,注重以文化人育人。

由此可见,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体现和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公民道德的建设过程当中,借助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和形式来发挥自身特有的功能和效用。

三、提升学界、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学界、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充分提升他们的影响力,发挥他们的宣传教育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一)学界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

学界尤其是各大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界,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由于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学术和专业造诣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其思想观点、言论行动易产生和引导公众的社会效用。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鼓励他们自觉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使其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阐释者和传播者。一方面要以服务人民大众,弘扬真善美、宣传和培育和谐精神为主旨,创造更多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力求在第一时间给出有价值的评论,通达民情民意,疏導人们的情绪,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社会组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但本身是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如志愿性组织、慈善性组织、环保组织等),而且还是一些普世社会价值观念的创造者(如爱护地球、维护正义、男女平等等)。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要通过提升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使社会组织有序地、制度化地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一是利用社会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契约性规则,对一定范围内社会群体的行为加以规范、约束和指导,使其对其他社会群体产生辐射性影响;二是利用社会组织进行道德教育,减少并化解国家意识形态同公民实际生活需要的结构紧张,避免国家直接面对公众,从而使矛盾得到环节;三是利用社会组织实施社会援助,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缓解社会矛盾、发挥榜样效应。

(三)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新闻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和信息载体,不仅反映着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某种特殊价值观,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并试图使其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马克思早在1849年就深刻阐释了大众媒体在理论传播和舆论引导中的喉舌作用。他在回击反动势力对《新莱茵报》的控诉时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时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6]因此,应提升各类新闻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影响力,发挥其正面“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求各类媒体、书刊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坚持团结稳定和正面宣传,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美好心理,培育民主、科学、法治、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正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传递正能量;另一方面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传播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体情感体验,融入公民的道德责任意识中去。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治要重在建设、始终在路上。“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7],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言以贯之,要发展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在实践中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德治发展中的定位与关系,以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走在为人民服务这条正确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14页.

[2]来仪,杨莹慧:再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期,第1-7页.

[3]魏泳安:中国精神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10期,第22-31页.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第09版。

[5]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年09月10日,第09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75页.

猜你喜欢

德治实践路径
用“问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荷叶礼赞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从不等式证明的激活策略看数学美
论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