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九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2021-11-25张宇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民族

张宇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的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巩固民族情感、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九寨沟非遗文化进行了一些肤浅思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一、九寨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

九寨沟县地处四川第二大涉藏地区和“藏羌彝文化走廊”,历史厚重,传承久远,藏羌回汉等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形成了古老的民风、独特的民情、多彩的民俗,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4项、州级非遗项目31项、县级非遗项目51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州级非遗传承人12名,县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8名,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十大门类。建成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2个、非遗传习所2个。为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极助推文化旅游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九寨沟县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遵循“提质、增量、产业化”的思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丰富非遗传承方式,拓展非遗展示平台,形成了政府引导有民间响应、政策杠杆有项目撬动、设施建设有社会投入、文化保护有舆论烘托的工作格局。

二、九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的困难问题

一是保护传承意识不强。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传承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特别是年轻一代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识淡漠。一些部门、部分乡镇对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非遗项目抢救、挖掘不力,项目申报不积极;有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二是多元发展劲头不足。体现在:项目发展不平衡,资金支持不平衡。国家、省级类项目容易得到国家、省的财力支持,而州、县级项目得到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支持相对较少,制约了其发展。

四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非遗管理机构虽建立、但人员紧缺,且多为兼职;专业人才短缺,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虽然国家级和省州级传承人都有一定传承补贴,但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实在是杯水车薪。由于本级财政未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没有落实专项经费。

五是生产性保护层次不高。受经济发展和区域位置的限制,非遗生产性保护仍然存在总量小、项目分散、产业层次低、竞争力比较弱等问题。

三、九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原则,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一是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县委政府民心工程,纳入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纳入干部教育培训内容;二是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研究重大问题;三是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协调,制定非遗传承人管理办法,奖勤罚懒。同时推动全县成立非遗保护传承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

(二)分类保护、合理利用,挖掘精华、传承精髓。结合非遗资源分布和保护传承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因类施策,分类保护。一是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项目,采取将其予以记录、整理,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等方式,实行抢救性保护;二是对具有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能够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的项目,通过扶持、引导、规范对项目的合理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三是充分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对非遗文创产品、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非遗项目所在地文化生态环境等,依法依规进行综合性保护,切实维护非遗传承人(传承群体)和非遗项目所在地区的合法权益。

(三)补齐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建议县政府将非遗保护传承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一是设立非遗保护传承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和实际需要逐年递增;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吸纳民间资本投入非遗保护传承;三是将县级传承人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充分保障,进一步提高传承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支持社会传承,鼓励补贴老艺人带徒授艺,兑现经济待遇和社会荣誉,加快制定传承人培养、奖励制度和实行师带徒的补贴政策,以吸引和激发更多的年轻人学艺。

建议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统一制定针对性、实效性强的人才培养规划。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加紧对文化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以及各级非遗传承人的分类培训。二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中职校合作,拓展非遗传承培训项目,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为非遗传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将有特色的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发挥校园在保护传承中的熏陶作用,强化青少年对非遗的认知认同。四是加大对各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与申报。

(四)创新思路,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围绕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一是加大南坪琵琶、?舞面具、祥巴、木刻(雕)、南坪刺绣等民族文化产品深度开发利用,促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康养、体育等事业深度融合,注重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突出特色化、地域化、品牌化,提升民族文创产业的质量与效益。二是推动“文化+企业+基地”模式在景区景点落地生根,开发“体验式”“互动式”非遗展示展演项目,提升景区景点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三是结合实际,打造“乡村民间民俗展示馆”“非遗街区”等集聚展示非遗项目和产品,推进民族文化产业规范化经营、规模化发展。

(五)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努力形成政府倡导、部门配合、舆论引导、社会参与的宣传格局。一是充分利用和发挥九寨.鲁能胜地创建“世界非遗小镇”、非遗中心、图书馆、科普馆等文化服务设施的作用,进一步加强非遗的保存保护、展示传播。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开辟非遗专栏、开通非遗微信公众号,制作展播非遗项目,宣传普及非遗知识。通过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地”“非遗大巡游”“南坪民歌大赛”“白马民歌大赛”等活动,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同时也是保护者、宣传者、弘扬者,增强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三是把非遗保护传承作为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探索以文化人,以文振兴之路。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要讲好村落故事,使乡村文化成为促进乡村和谐,凝聚乡里乡亲的深厚根基。要对诸如乡村族谱、家风家训、人文历史、村风民风等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通过相关制度固定下来,共同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四是进一步挖掘、抢救非遗项目,整合全县现有非遗基础数据库资料,梳理分类,建立内容丰富详实、功能齐全完备的非遗大数据平台,让文化遗产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让非遗得到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使其成为我县非遗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宝库,为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研究发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陳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民族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MINORITY REPORT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Tough Nut to Crack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