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智看待道德焦虑

2021-11-25吴婷婷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摘要:当今社会,焦虑成为了最明显的标签之一。人类行为无论触及到哪里,哪里就有焦虑,道德也没能逃过焦虑的侵犯。本文根据道德威胁与个人的相关性,从接触性道德焦虑和非接触性道德焦虑两个角度进一步剖析道德焦虑,旨在倡导大众理性看待,辩证分析生活中存在的道德焦虑问题。

关键词:道德焦虑,接触性道德焦虑,非接触性道德焦虑

引文

网络上“道德滑坡”“道德沦丧”诸如此类的说法一触即发,一旦某事件触发广大民众的道德底线或是与大家一直以来尊崇的道德原则不同,很快就会出现各种质疑、控诉的声音。我们对道德的过分关注的背后实则潜藏着我们深刻的道德焦虑。你是否有受到过道德焦虑的困扰呢?不妨可以问一下你自己是否有过为自己没有帮助身边的朋友而感到懊悔,是否因在微博上刷到一个年轻人没有给老人让座的新闻而感到愤愤不满。这些羞愧、愤怒都来自于道德焦虑。我们追求的道德世界与现实中的道德威胁之间的冲突产生了道德焦虑,道德生活看似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

一、道德焦虑的概念

首先我们先了解焦虑的含义,焦虑指人遭受心理上的冲突和挫折时,主观上感受到紧张,烦恼,害怕等不安的情绪状态和担忧性期望。在心理学领域中,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研究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最为深刻,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产生于被压抑的本能,而道德焦虑是严厉的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即当一个人的所做所想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的时候,超我就会引发愧疚感、自卑感等情绪。国内学者对道德焦虑的界定方法不同,强调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于外部的联结。比如刘玉梅等将道德焦虑界定为主体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对外部道德环境或自身不完善的道德现状进行判断,产生的担忧、畏惧的复杂情绪。综上,本文对道德焦虑作出以下定义,当个体道德准则受到外在环境威胁时,因迫切希望道德能够发展完善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预期,从而表现出紧张、愤怒等焦虑道德状态。

二、道德焦虑的体现

基于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將道德焦虑按照道德威胁与个体的相关性和接触性,分为接触性道德焦虑和非接触性道德焦虑。接触性道德焦虑是出于对自身道德标准的评判,如果自己的行为、思想与自己的道德标准相违背,那么就会产生焦虑的情绪,这过程中个体的参与度高,并且受到的道德焦虑更加明显,而非接触性道德焦虑是社会中存在的道德事件挑战了或与自己的道德标准发生冲突,这件事可能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也会让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应激性的焦虑。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道德焦虑的表现。

(一)接触性道德焦虑

当事情与我们紧密相关,需要切身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心里总是会习惯性地对应对决策作出预估,如果通过某种做法既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又可以让他人觉得舒服,那毫无疑问这个方法是最好的选择,相反,如果我们感觉到内疚和羞耻,那么对于这种方法我们通常会产生抗拒心理。因为我们所考虑的除了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还有是否满足道德要求。在这里道德焦虑相当于一把道德的量尺,在我们做选择,尤其是做错选择的时候发挥作用。比如,坐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站在你面前是一位年迈的老人,此时你面临的选择是让座还是不让座。虽然你并不想拖着疲惫的身体一直站到目的地,但是如果不让座那么你将面临违背自身道德准则的愧疚感和紧张感,产生强烈的道德性焦虑。这就是接触性道德焦虑的表现,你直接参与在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中,具有直接接触性。

(二)非接触性道德焦虑

网络媒体的发展拉近了我们与社会事件的距离,即使并没有直接接触,也依然对自身造成极大的影响。相对于接触性道德焦虑,非接触性道德焦虑由于网络的助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更快更广。网络中对与道德有关的事件总是存在渲染和放大,特别是针对负面信息,比如前段时间讨论非常多的“扶与不扶”,好心去帮扶老人,却遭到碰瓷,这样一类事件发生之后引起广大网友热议,除了对被陷害者的同情,对这类事件的愤怒,更多的是对“扶与不扶”的焦虑。如果去扶,面临同样的情况,谁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不扶,躺在自己面前的老人真的需要紧急救助,却因为自己的迟疑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又会不会被大众唾骂,自己也无法面对良心的谴责。良知与理性的斗争在网络的渲染下被推上风口浪尖,更容易让人陷入道德焦虑之中,即使自己不是当事人,与这件事件的发生没有任何的接触,但却有着亲临现场的真实感。

三、如何正确看待道德焦虑

适当的道德焦虑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也是人类个体不可或缺的一种情绪状态。人性有善恶之分,道德有高低之别。身处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难免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关于社会道德的一些负面信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各种体现正直、仁义、符合道德价值观的事例每天都会发生,并且这些符合我们道德标准的人或事才是社会主流。我们具有道德焦虑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生活环境的关心和热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追求更高的道德素质和对行为的高度责任意识。弗洛伊德曾说:“良心起源于对社会生活的焦虑,而不是别的什么。”道德焦虑的产生推进人类社会从蛮荒进入文明,让人们意识到社会中应该具有一把道德的量尺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思想,从而自我节制,让世界得以维持良好的秩序,成为文明的伦理世界。因此我们应当理智对待道德焦虑,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道德焦虑化作自己为人处事的评判标准。培养自身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化解过度道德焦虑给生活带来的困扰。

参考文献:

[1]尤优(2016):道德焦虑的成因及控制策略。亚太教育,28期,185-186页。

[2]刘玉梅(2010): 道德焦虑论。湖南:中南大学。

[3]陈新忠、李忠云(2005):道德焦虑及其对策。高等农业教育,04期,22-24页。

[4]周辉、卢黎歌(2012):道德焦虑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广西社会科学,05期,121-124页。

[5]杨眉(2008):论道德教育在道德情感形成中的作用——兼谈道德焦虑的心理保健功能。北京教育(德育),01期,53-54页。

[6]杨建萍(2001):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焦虑现象探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03期,51-52页。

[7]徐建军、刘玉梅(2009):道德焦虑: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德情感。道德与文明,02期,41-44页。

作者简介:

吴婷婷(1995年8月);女;汉族;安徽省淮南市,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人格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