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伤寒论》中对于度的把控

2021-11-25孔一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伤寒论服药中医药

摘要:《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完备的医学典籍,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医学的精髓,而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及把控“度”以至“和”。即通过对于服药剂量、服药温度、治法治则“度”的把控来达到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

《论语》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思想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医学这个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科学受其影响更是颇深,其基本出发点和理想目标都是使机体达到阴阳和谐的最高境界。故《黄帝内经》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以调之,以平为期”均强调了“平”对于机体的重要性。而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赅备的医学典籍亦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奠基作用的《伤寒论》同样如此,仲景在文中更是多次提到要使机体达到“和”的状态,而“和”的意思并非是静止的、恒定的,而是动态的、适合的。所以仲景在文中谈及要把控“度”以至“和”。即对于治病而言,“度”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

1.《伤寒论》服药剂量中的“度”

桂枝汤文后的服药方法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即见效停药,说明要中病即止。“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说明要不效继服,若一服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缩短给药时间,半日内将三服服完。若病重者一剂汗不出者,须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所以桂枝汤的服药量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把控。大青龙汤的服药方法为“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说明服大青龙汤后只要出现汗出即停药,若不停药就会出现过汗伤阳的情况。小承气汤亦是如此,“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也强调了应当中病即止,以免过剂损伤正气。麻子仁丸方后服药方法也要根据病证的轻重以及体质的不同,用量由小量服起,逐渐加量,以大便通畅为度,即原文中所论述的“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十枣汤的方后注中提到的服药方法“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同为服药量应因人而异,不可过剂。所以仲景在对于服药量强调了要有“度”,

根据体质的不同、病证的轻重等来选择具体的服药剂量,强调中病即止,以达到邪去而不伤正的目的。

2.《伤寒论》服药温度中的“度”

桂枝汤方后服法要求“适寒温”,适寒温即指汤药的温度要适中,既不能过寒也不能过热。汤药温度过寒药力较弱不足以祛邪外出,而温度过热又会使汗出太过而损伤正气。所以把控服药温度是为了控制患者的发汗量,使邪祛正安。三物小白散方后的服藥方法为“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其主要是根据巴豆得冷性缓,得热性速的特性来选择其服药后粥的温度,即把控粥的温度来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即如需加强其泻下作用,可进服热粥;如果下利太过,则可进服冷粥来抑制其泻下作用。仲景强调汤药的服药温度药适宜,是由于服药温度的把控疾对于疾病的治疗以及药效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关系。

3.《伤寒论》治法治则中的“度”

对于同为表郁轻证,但有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及桂枝二麻黄一汤两个方剂,其在症状上有可能很难辨别清楚,何为邪轻证轻,何为邪轻证微,并且其在治法上强调的是小发其汗与微发其汗。这两个条文加以对比主要是强调发汗量的不同,即对于发汗量的度的把控,发汗量要与阳郁的程度相吻合。同为阳明腑实证,对于腹中燥热与腑实结合的程度以及腑气不通的程度,可分别选用泻下力量不同的三承气汤。腑实初结,燥热内盛,气滞不甚可选用调胃承气汤;而热实初结,腑气不同,可选用小承气汤;对于燥屎内结,阳明热实,可选用大承气汤。这三个方证体现了运用下法时,要对于泻下度进行把控。太阴病篇对于其也有一定的论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未言及具体的方药,而是述“四逆辈”,即理中汤、附子理中丸、四逆汤这一类方剂,强调要视病情的虚寒程度,选择不同的方剂。单纯的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者宜附子理中丸,心肾阳衰寒厥者宜四逆汤。仲景在对于病证选择其治法时也强调了要有度的把控,把控好了“度”,才能达到阴平阳秘。

《伤寒论》中对服药剂量“度”的把控,给临床上服药后应达到何疗效方可停药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对于服药温度“度”的把控给临床上如何让病人服药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其对于治法“度”的把控,在临床上可以根据具体症状选择更为适合的治法,不应不足以邪不去,也不应太过以伤正气。所以对于“度”的把控不仅是仲景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更是蕴含着深奥的中医思维与方法,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机体恢复至阴阳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孟晓媛.鞠宝兆.谷松.等.《伤寒论》经方中的中医思维探究及发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11):53-55.

[3]郑亚琳.《伤寒论》药方服用温度有讲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7

[4]陈琳.王敏.李宇航.从《伤寒论》“以知为度”谈仲景对用药药量的宏观把握.[J].世界中医药.2018.13(3):585-591

作者简介:孔一兰,女,2000年12月,汉族,河南省濮阳人,本科,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方向:中医学。

猜你喜欢

伤寒论服药中医药
服药不能猛仰头
服药不能猛仰头
服药不能猛仰头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