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2021-11-25郑雁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

郑雁尹

摘要:“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一个沿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增方式之一。填海造陆是一些沿海地区用以解决土地不足,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但现在填海工程带来的海洋环境直接影响是海域纳潮量的减少,间接导致海域水动力环境减弱,污染物扩散输移速度减慢、泥沙淤积加剧等。本文分析了“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评价指标及相关保护方法。

关键词:填海造陆;海洋生态;生态保护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填海造陆”已经成为一个沿海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增方式之一。填海造陆,在我国已不是新名词。在六、七十年代便有了围海造田,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打着“发展海洋经济”的旗号,填海、围海造地的规模远超过去。由于事先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没有给港口仓储服务预留足够的空间,导致港口仓储能力不足,使商品流通能力、效率持续下降,城市生活成本持续上升,经济不能持续发展,填海造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个城市的仓储能力,做出的一个无奈的选择,目前先发展的城市已经发现了事先没有预留仓储空间的问题,该留给港区的地方开发了房地产,留下了后患无穷的后果,而发展中的城市并没有接受教训,城市象摊大饼一样的扩张,必然走向物价飞涨的老路。填海造陆是一些沿海地区用以解决土地不足,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

1.“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对纳潮量的影响

填海工程带来的海洋环境直接影响是海域纳潮量的减少。由于海洋的潮汐现象,把从低潮到高潮海湾所能容纳海水的数量成为纳潮量。[1]纳潮量是海湾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一个海湾纳潮量的大小直接反应该海湾的水体交换能力或抗污染大小。[2]填海工程占用大量的海岸资源,将减少所在海域纳潮量,进一步导致海域污染物扩散能力下降、泥沙淤积等海洋环境问题[3]。

1.2 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由于填海造陆占用滩涂和潮间带,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系统转变,使总体的生态功能降低,削弱了滩涂湿地的缓冲作用、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污染物进入水环境以后,在水环境中常发生包括稀释、扩散、沉淀等物理行为过程。所谓稀释扩散就是指污染物进入海洋水体之后,由于海水的流动作用使得污染物与水体不间断发生混合作用,最后海水中污染物的含量逐步降低的过程。相关研究表明,海流输送作用和湍流扩散作用是污染物迅速物理净化的根本机制。海流输送过程比较简单,当污染物进入海洋水体以后,因海流从高浓度区流向低浓度区,将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带至低浓度区;而湍流扩散作用是由于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动力状态(如流速、流向等)瞬时值相对于其平均值的随机律动而引起的分散现象。湍流扩散的主要特征是因为水体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质能量,使流体中污染物的扩散过程显著增强(比分子扩散过程强的多)[4]。

1.3 对海岸结构的影响

填海工程会直接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扩散能力,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对区域生态系统、防洪和航运造成影响。部分围海填海海岸工程破坏了海岸的地形地貌,改变了海域的自然属性,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填海会改变海岸的结构,减少海湾海水的面积和容量,影响潮差、水流和海浪。填海使海岸失去了补充氧气的天然资源,改变了现存的生物结构,给海岸生态带来严重的影响。

2提出海洋生态环境污染评价指标

指标是用来反映一定时间尺度上对象系统的状态,是研究对象数量与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一切评价工作的基础。[5]指标可以将复杂的现象简化、量化,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内部本质的变化规律和联系。[6]所有的评价工作都离不开指标尺度,否则就无法认识和比较事物的差异和雷同,也就无法进行评价。

填海造地不仅直接破坏所填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功能,而且也会影响相邻生态系统的服务,如填海造地会改变海域水动力条件,减少纳潮量,增加泥沙淤积,影响港口航运,降低相邻海域的海水水质,引起相邻海域的生境退化等。这些生态环境的影响须在控制填海造地的经济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准确合理的确定评价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填海工程对海域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的影响。[7]

2.1指标选取

海域区位就是海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邻陆地或海域的相互关系,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地理概念,但实际上包含了与这一海域全部相关联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等,是上述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由于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而且对于同一个地区来说区域差异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变,随着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对要素的依赖性会发生改变,因此,在考虑区位因素时,一方面要考虑海洋功能区划内的海域使用价格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要考虑海域所在地区的海域供求状况对海域使用价格的影响作用。

海水处于地球表面的最低部位,是垃圾(特别是污水)的最后归宿。陆地是海洋最大的污染源,80%的海洋废物来自陆地。[8]来自陆地的污染物通过海水的稀释发生扩散,浓度降低,最终通過海洋的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的过程变为无毒物质。

3.保护方法

填海造地工程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能因为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过度开发,但更不能因噎废食,盲目的行为必然会自食其果,因此在实施实施填海造地工程时必须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3.1合理规划,统筹用地

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意见,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办法,从严核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建立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统筹安排,有保有压,重点保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实事工程、效益好就业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城乡重要公益项目、生态建设等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用地需求。

3.2合理审批,妥善处理

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關的政策来审批。加强政府监管,相关职能部门审批应按照当地的具体海洋情况来运行,海洋条件是否符合沿海造田,地质情况是否复核开挖,是否有国家保护海洋动物等。

韩国、荷兰和日本等家围海造陆的规模大,围海造陆的历史悠久,而国土面积又小,其围海造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都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的围填海造陆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日本对围填海工程的平面设计十分精细。二是日本对围填海做出三个层次的整体规划。三是政府与市民合作开展海涂的生态回复行动。

韩国海洋开发工程建设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包括:一是沿海开发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在开发过程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监控和污染治理,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有序开发资源。二是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尤其是要发挥民间环保组织的力量,使填海工程的开发、利用更加符合民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三是要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综合考虑,在填海造陆过程中尽量创造出接近自然的环境,可以通过组建生态森林、候鸟栖息地、自然型水道等生态空间来将填海工程对海岸的影响降到最低。四是重视海洋科技创新与研发,韩国政府加大海洋、能源、资源、环保等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政府下设的海洋科技研究机构及涉海高校的联系研发,使产、学、研密切配合,在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荷兰的围填海造陆给我们的启示和经验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从防治自然灾害、土地的合理利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要求统筹规划围海造地工程,尽量减少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要建立严密的规划和计划体系,如荷兰建立了综合湿地计划、海岸保护规划、海洋保护区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三是通过养育和培育海岛来吸引鸟类和鱼群,创造和谐海岸以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强化海岸作为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功能;四是恢复和维护自然变化的海岸线,扩大湿地范围,创建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来抵御自然灾害,扩大沿岸水冲击的缓冲范围;五是通过现代渔业培育大量生长周期长的海洋动物,不仅使渔业受益,也会促进海滨旅游业的发展。

3.3合理设计,加强保护。

科学划定城市用地和修复地块。要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制定城市用地的具体规划,各地要按照各自的资源禀赋,确保海洋生态保护、社会效益共赢。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监测监管力度。各地要建立海洋生态常态化监测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体系建设。要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和科教宣传。通过制定海洋生态系统标准及规范,不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概率,开展多样化的海洋生态保护宣教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海洋生态、珍爱海洋生态的良好氛围。关注环境,不是单纯地谈生态问题,而是关注整个的发展模式。

结语

围海施工作业会改变海域局部区域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导致底栖生物被掩埋致死,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大范围的填海造陆活动改变了海域原有的水文特征,使鱼类的栖息环境和产卵场遭到破坏,是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之一。关注海洋环境,研究“填海造陆”对海洋生态的影响至关重要。韩国、荷兰和日本等家国围海造陆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现在,环保日益成为公众话题,内部的复杂性也就多了起来。西方的政客一个个都在讲环保,我们就知道这件事有多复杂。不过,环保是未来的“大政治”,所以,很值得去认真地对待,要有一些思考很深入、彻底想问题的人,把这些东西想清楚,不是在一个简单的生态意义上谈环保,这一点很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隆业,吴永森,孙玉星.海口湾遥感研究,海洋学报.

[2] 海口湾遥感研究纳潮量及其变化.1997,19(6):56-59.

[3] 于大涛.填海工程悬浮物扩散及环境生态影响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4] 邹景忠.《海洋环境科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4):16~22

[7]  石永阁.填海造地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以连云港海滨新区填海为例.天津师范大学,19

[8]  徐丛春,韩增林。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框架构筑[J].生态经济.2003(10)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
提升公益林生态保护功能 完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需全流域管理
贵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互动初探
绿色发展与生活意义
浅论当下汽车绿色维修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