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1-11-25彭玲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摘要:合理地配置和有效地利用教师资源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稳定发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受到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在教师数量配备、教学能力、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福利保障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我们必须立足于国情,针对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予以优化调整: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落实有关配套措施;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稳定乡村教师;三是建立和完善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合理流动制度;四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学科结构和能力素质。

关键词: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均衡配置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倡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个个体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平等、正义、公正的实现”1。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承载着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让每个孩子享受既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是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目标。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对于提升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全面进行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教育脱贫是关键,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稳定和发展将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到“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2。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尽管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由于历史、经济、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一、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国家和各级政府在教师资源配置上采取了多种倾向农村的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缩小了城乡办学资源差距。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当前我国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仍然存在失衡状态,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总量上不均衡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历史原因,我国普遍存在着城市教师总量明显高于农村教师总量,优秀教师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小学,大多数农村地区师资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

1.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足。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是 2001 年颁布实施的,城市、县镇和农村分别规定小学生师比分别为 19:1、21:1 和 23:1,初中生师分别比为13.5: 1、16: 1 和 18: 1,高中生师比分别为12.5:1、13:1、13.5: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城市和农村教师的编制标准不一,农村生师比低于城市,且优质教师资源稀缺。由于小班额、跨年级教学的实际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可想而知,教师适量的缺口较大。

2.农村中小学教师招聘难度大

农村中小学往往地处偏僻的乡村或者郊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够,薪资福利待遇与城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很多年轻教师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下农村,更不愿意长久扎根农村,对农村教师工作的认同感不足。

3. 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据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内陆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并呈现出由下而上流动的倾向。在农村中小学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出于自身专业发展和家庭因素考虑,不得不离开乡村,去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农村中小学俨然成为城市学校的培养基地。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质量不均衡

对于师资质量的评价,一般是从教师的本身资质分析和教学实践成效进行的判断。要综合的对教师的学历、职称、综合能力及素质等进行评价。城乡中小学教师本身由于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不一致,因此存在着质量不均衡的情况。

整体而言,城市教师质量往往要高于农村教师,农村教师素质整体上相比城市地区落后,且个体成长性和团队发展性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学历不高,职称偏低,受资源配置及经费的限制缺少必要的进修机会,知识结构陈旧,更新换代不够,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农村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差距大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不断提高。但在总体上来讲教师职业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农村骨干教师不能安心工作,主要是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福利待遇、专业发展及职称晋升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的问题,没有把教师的稳定工作落到实处。

1.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据调查,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差距明显。乡村教师往往承担着多门课程的任课工作,跨年级、跨学科任教所需要的备课、教学、检查作业、考核等工作压力较大,但是缺乏足够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作为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生活条件和医疗、医疗保障等与城市教师相比处于低位水平。

2.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师住房条件差异大。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为了保障教职员工享受住房待遇、减轻商品房购买负担的一项福利政策。对于城市中小学来说起到了较好的稳定师资特别是优质师资的作用。尽管现行的住房公积金政策覆盖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但是他们的缴存比例一般较低,而且本身自己身處农村,商品房一般建在城镇,对于他们来说住房与工作地相距较大远,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方面工作生活的作用。

3.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对比明显

由于考核机制的不统一,部分地方教育当局为给上级呈现更好的“教育政绩”,便将较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转移到了“示范学校”,而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较弱,导致农村地区教师“缺编”现象明显4,投入到农村的教育教学经费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首先,农村教师受到教育经费的制约,外出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受到制约。其次,教师学非所教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跨年级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现实要求,往往面临同时教授几门课程和几个年级的状况。第三,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不少地方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由于设立时间较久,运行体制时代性不强,运行困难,培训质量较差。

二、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归因

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同主要来源于长期以来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机结构区域因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异化以及待遇激励政策虚化的影响。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推拉”作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学者 E.S.Lee 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该理论提出,人口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高收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环境、为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及更好的社会环境。近些年,我国发生的城乡之间人口流动、适龄儿童迁移及农村教师流失等现象就是该理论的现实印证5。在城乡之间的“推拉”合力下,很多农村教师想法设法通过招聘考试、人才引进、家属随迁等途径离开农村学校,造成农村中小学校留不住骨干教师,招不进新教师,农村留下的老师基本上以中老年职称为主,职称学历也基本难于现状。

(二)政策差异导致师资非均衡配置

我国对教师任用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培训以及教师岗位流动的管理影响着教师的就业动机以及职业认同感,进而影响着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且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6受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制管理的影响,我国现已基本建立规范的中小学教师任用制度,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师资格门槛准入制度。但由于农村条件的现实性和与现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只能降低教师的准入门槛,因此在新入职教师起点选择上就有了差距,教学资质、专业水平和时间能力,城乡教师资源的配置有差距。

(三)福利待遇相关激励政策空虚化

教师的工资收入是其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承担着家人各方面的经济开支,面临着养家糊口的经济压力;同时,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忘我付出同样需要得到经济报酬和精神鼓舞的认可,这是增加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最为直接也最有有效的方式。近年来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更多关注,连续出台了各项关于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补偿政策,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相应提高,但是从整个社会环境看,农村教师仍然从事着“高付出,低回报”的工作,教师绩效工资、周转房建设、福利待遇等并未得到完全的落实。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需要将城乡教师资源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其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师资一体化7。要通过政策配套,在教师资源管理、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找准切入点,实实在在解决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的实质性问题。

(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落实有关配套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要实现振兴乡村的宏伟战略,就是要从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做起,让每个乡村的孩子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享受到优质的教师资源。

首先,调整和统一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同时给予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是给农村、偏远山区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和队伍建设更多的傾斜政策,适当给与农村教师足额编制,科学合理安排,给与一定机动编制和单列编制,以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教学需要。

其次,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打通城乡教师一体化路径,让乡村教师也有同等权利,全员接受高质量高层次培训。乡村学校应根据校情、学情的需要,针对性聘请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到校指导工作,通过模范带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分享教师现代化发展成果。

再次,给与乡村教师以相关帮扶政策能够在职称晋升、学历提升方面给与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帮助乡村教师获得在岗学习的机会,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成就教学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稳定乡村教师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也直接导致地方教育供给的差异,进而导致教师资源出现不合理的配置。很多教师愿意选择在经济相对比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办学基础好的重点中学任教。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才是让农村教师“下得来、干得稳、留得住”的重要因素。

建立广大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缩小城乡、地区教师工资差距。要逐步实现县( 区) 域内教师待遇的“两个持平”和“一个鼓励”,即县( 区) 域内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待遇持平,城市教师待遇与乡村教师待遇持平,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帮教,并给与相应的职业发展、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优待性措施,提高教师的待遇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三)建立和完善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合理流动制度

城乡教师资源应建立起定期流动或者因需要流动的制度,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及教育公平的实现。对城市中小学校的教师,应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一支优秀且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需培养领头人来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8。在城乡校际间形成教师轮岗制度,定期选派城镇学校中一定数量的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执教,将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和任职的经历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备条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将优质教师资源城乡流动做到实处。

(四)拓宽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完善学科结构和能力素质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同时又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急需又稀缺的资源。针对这种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应着眼于专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应做到精准化、个性化和系统化,才能真正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汲取充足的知识养分。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教师的职后培训是构成整个教师教育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由于缺乏资源分配和科学管理,往往在教学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取得与城市教师同等的专业培训晋升机会。因此,立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进修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在培训模式上必须依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身的基础需要,遵守“省时、省物、高效”的原则,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特别指导,实行精准化、个性化、系统化培训;另一方面,要将更多的高质量培训机会覆盖到农村中小学,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通过教师培训塑造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方法运用于农村教学实践;通过内生性的态度和行为来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从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罗尔斯,何怀宏等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88年版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EB/OL]. [2018- 01- 31].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

[4]马丽,陈韦,冯文全.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09):32-34+38.

[5]易洪湖.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探新[J].教学与管理,2019(33):53-56.

[6]陈岳堂,赵婷婷,杨敏.乡村小学教師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以湖南省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03):61-65.

[7]张翔.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及其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93-97.

[8]史亚娟. 中小学教师流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基于教师管理制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4,35(9).

作者简介:

彭玲(1982~)女,汉族,籍贯湖南湘潭,讲师,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