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行为学指引下的中学教学空间设计

2021-11-25王家熹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进步。高考改革素质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方针的提出与实行,对于教育类建筑的设计方面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原本千篇一律,功能至上的设计理念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教学建筑空间设计上,人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从使用者的使用诉求层面出发,令建筑设计对学生行为思想产生积极的促进因素成为了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以环境行为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学校教学空间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分析比较,归纳学生在不同教学空间之中的行为习惯,总结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吉首中驰·湘郡礼德学校教学空间案例,给与理论以具体实践支持,印证建筑设计与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环境行为学指引下的中学教学空间设计,总结未来教学建筑空间设计策略,为教学类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教学建筑,教学空间

1 环境行为学概述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是人的行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当环境发生转变时,会对人的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并促使发生改变。通过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归纳,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而环境行为学在校园空间里的应用主要是以学生的行为活动为前提,学生的行为影响整个校园内空间的设计布局,同时校园空间环境也会的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总结归纳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主要因素,趋利避害,减少建筑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不利影响。

建筑设计的最终意义是为使用者提供服务,因此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对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将环境行为学与整个校园空间的设计相结合,通过研究学生教师在不同教学空间内的行为变化,总结一系列环境行为变化规律,并从中选择最优设计手法,使学生在校园空间内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够充分的满足生理与心理上的需求,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更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增砖添瓦。

2 校园设计趋势

2.1 体量分型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类建筑的整体造型也在不断地演化推进,形式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原本最流行使用的单廊板式教学楼,作为功能至上的代表式设计,不再能够满足当代多元化教育需求,教育建筑逐步向小体量分散化的整体布局发展。一方面,小体量建筑更能符合教学空间的使用特征,给使用者以亲切感,另一方面,体量分散化能够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空间形式,为校园空间增添趣味性。

2.2 功能复合

建筑空间的集聚,实际上是建筑功能复合的结果。功能复合是指在同一建筑空间中将多种功能层次进行并置和交叠,打破了传统建筑以功能单元为标尺单位类型的概念。相对于教学建筑而言,功能复合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功能复合和建筑群体的布局集群化。

在单体建筑中,纯粹教学功能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教育的需要。除了满足现代化课堂教学之外,设置其他多种多样的功能性空间,比如运动、聚会、阅读以及餐饮等,可以丰富学生与老师的课后生活,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与交流。例如设计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新系馆底层的咖啡厅与建筑书店,平时作为学生与老师休憩交往的场所,同时作为建筑学院举办学术与沙龙活动的展览空间。

在群体教学建筑的布局上讲究教学组团的集群化,不同形态、不同大小的空间集聚成群,多元空间相互碰撞、融合,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并为将来校园的发展留出发展空间。在功能上强调了教学空间与非教学空间的复合:在将一些办公与生等功能整合到教学功能中去,在保证老师正常教学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加入师生生活的空间环境,能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在图书馆剧场等公共性较强的校园空间之中增添类似小卖部、咖啡厅、活动室等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增添空间组织的多元性,也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

2.3 空间开放

教学建筑的功能不断复合使传统意义上的空间界面越来越模糊。特别是在当代教学建筑中,“非授课式”教学空间对传统“授课式”教学空间的影响,使得教学空间的主导地位逐渐消弱。当然失去主导地位并不是否定授课式教学空间的存在意义,只是授课式教学空间主要发生在常规的教室空间,并为了适应新教学模式的需要,在空间设计与家具布局形式上做相应地改变。

非授课式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交流空间中,其在新教学空间中的主导地位,主要源于教学模式的变化和知识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团队合作与资源共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高等教育对团队协作教学的重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导致了师生的等级关系转变成团队的合作关系。因此,空间开放就是利用开放性的空间模式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场所,特别是开放性平面的灵活性能适应各种教学活动形式的需要,同时通过公共空间的上下联动来实现整个建筑空间的共享化。

3 环境行为学指导下的校园空间设计

3.1 功能分区

设计教学建筑功能分区时更多的需要考虑空间的使用效率,校园空间主要的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后勤区、运动区等区域相互之间都存在之不同程度的联系,根据校园内学生的行为模式进行功能分区能够使校园空间功能明确,便于联系。在吉首中驰·湘郡礼德学校中,由于基地形式南北向展开,将小学中学部南北分开设立,根据原有地势分别设置运动区域。中学小学教学区域设立与基地中部,既能对功能区域产生明確的划分,又能够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整体功能依据不同年龄学生行为习惯不同而划分,相较于原有的校园功能空间模式,这种形式更加人性化,更能够便利学生的生活。

3.2 交通流线

环境行为学指出,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建筑中时,潜意识便会观察入口方向,注意交通流线,如楼梯、门等,若交通流线较为复杂,很容易增加人们的不安感,不愿意在此空间内停留,要想快速离开这个环境,这样的设计便是不合理的。在校园空间中对于交通流线的组织也同样重要。学生在校园中行动的过程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信息资源交换的过程,我们所要设计的就是在不增加行动距离长短的同时,尽可能的在行动路线之中设置更多的空间节点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产生的概率。在吉首中驰·湘郡礼德学校中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作为校园内三个主要空间,呈三角形关系设置,保证两两区域之间的可达性更强减小行动路线的复杂性,同时在道路流线上充分设计绿化广场平台的一系列空间节点,丰富行动过程中的趣味性,也促进学生在行走过程中的交流欲望,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3.3 外部空间设计

在校园外部活动空间中,是为学生老师提供休憩交流的场所,因此休憩空间的设置就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使用情况的差异,按照身高体量进行室外设施的布置,不但能够提高室外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更能够令使用者体会到舒适性与主导性,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能加能够满足使用者所渴望的精神需求。

4环境行为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4.1 开放性与参与性原则

当代教育讲求的是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原有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转变着。空间开放性与参与性,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空间开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积极性,相较于原有的封闭压抑的教学空间,能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

4.2 合理性与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以使用者尺度为中心,依据使用者的行为模式心理需求,设计出具有人情味宜人舒适的空间。行为学同样是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使用者的感受对于一个建筑设计来说是更加需要被重视的。如何利用设计为学生教师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空间,在设计中增添人情味与合理化已经成为新时代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指标。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更能促进学习生活的推进,同样,人性化的设计也更容易为使用者接受称赞,可以说设计的人性化与合理性是建筑设计与行为科学相互结合的重要指标。

4.3 灵活性与适应性原则

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不只停留在感官刺激更体现在对空间的实际体验,图书馆的公共空间作为容纳多种学生行为和多种功能属性的空间,并不是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随着使用者人群行为以及心理的改变在变化着,因此也就要求公共空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生行为类型或者心理的改变。这种灵活与适应性可以通过改变空间的尺度以及空间布局来实现。

4.4 多元化与丰富性原则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对空间的要求不同,个体行为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用于满足个人的学习思考等行为,群体行为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除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行为需求外,更应关注不同的学生规模对与安全感和私密性的需求。比如当我们的空间尺度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的设计手法,既分割又融合,可以满足不同群体规模学生对空间私密性的需求。或者采用家具来围合限定分隔空间,既满足学生对领域性的心理需求,又不打断空间的连续性。

5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校园空间的建筑設计特征,学生的行为科学,思考二者之间联系的形式,为校园建筑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系列行为学在校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开放性与参与性,合理性与人性化,灵活性与适应性、多元化与丰富性,结合不同的设计原则更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进发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机 [J].居业,2017.

[2]张雪.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促进社区交往的环境设计研究 [D].天津大学,2014.

[3]李清涛.基于行为观察法的居民停留行为与住区活动空间关联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4]韩丽.基于行为心理学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5]钱驰. 基于人群行为心理健康需求的城市社区公园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7  .

【作者简介】:王家熹(1996.01),男,汉,浙江海宁,无,硕士研究生,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