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蝉鉴赏

2021-11-25徐翠芬

东方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战国纹饰线条

摘要:玉器是厚葬中的重要器物之一,古代的人们认为用玉随葬可以使尸体不朽,因此有了“金玉在七窍,则死人为不朽”之说。当时除了生人所用玉器之外,之所以丧葬玉多,就是古人为了厚葬逝者。玉蝉可以是生人的佩玉,但也可以是死者的随葬品。

关键词:玉蝉;造型

古人把玉蝉作为葬玉,取意于“饭晗”两字。“饭晗”是古代丧礼仪式,“饭”是在死人口中的生米,“晗”是在死人口中放进一件或者数件微小的东西。在商代墓葬中,用贝为“晗”的非常多,因为那时贝是货币,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贝有资格被采用为“晗”。到了东周,玉的价值升高,因此“晗”便以玉为多。春秋以后的战国至汉代,因蝉的形状正与人舌相近,于是工匠们将玉雕琢成不同的蝉形,在其之后延续有一千多年。商代玉蝉有多种造型,并大小不一,不像战国以后制作的舌形那样普遍。到了战国以后,尤其是汉代,蝉的形状开始大量往舌形玉发展。

除开造型,从古至今玉蝉发展来看,它在历朝历代得到广泛流行并不是偶然之举,与蝉的本身意义也大有联系,尤其古代诗人对于事物本源意义的敏感,他们有的为蝉的悲秋之鸣而感叹,有的为它的律己之严而引吭高歌。

玉蝉总的而言用途有三个方面:1.晗蝉。即为上文所提及的玉质蝉形陪葬品;2.佩蝉。挂在身上的佩在腰间的佩饰,玉佩蝉的顶上有穿孔可以系绳佩戴;3.冠蝉。戴在帽子上的装饰品,是帽子上的饰玉。

由于蝉有“五节”之德,它清逸、绝俗的性格被古代上层人物凭借和利用,要求他的臣僚们都要像蝉那样,廉洁修身,因此冠蝉和佩蝉就成了上层人士洁身自好、自勉的标志。

一、商代玉蝉

新石器时代虽有玉蝉的出现,但不多见,商代时有大量的玉蝉制作。商代玉蝉体型较短,只有寸许,玉的硬度不高,白色玉蝉很多。因入土已久,沁色玉受到碱化而成,不能称之为白玉,从外形观察,此时玉蝉以片状为多,雕刻纹饰有简繁之别,而繁复纹饰为少见,尽管如此它的造型和装饰都有一定的时代风格。

其特点有下列几个方面:(一)线条方面:商代玉蝉多以阴刻为主,除了繁复纹饰的器物是弧形线多于直形线,别的多数是直线多于弧形线的,并且可以明显地看出线条的下刀和收势的地方。由于线条是用工具反复推磨出来的,因此用刀之处和起点的地方整体线的两端均可看出痕迹,也因为这样,收刀的尽头显出尖峰。有些线条看似有高度,而呈弧形,但它是经过两次或三次加工成型的,所以我们也能看到经过两三次加工的尖峰痕迹。(二)造型方面:蝉嘴多数出尖,就像燕喙。而蝉眼的位置有几种:1.在头形内部左右两侧,2.突出头部边线两侧,3.有圆眼和长圆眼。

总之,商代玉蝉从整体观察,它的造型多元化,其总是离不开尖嘴和平头小圆头两种。

二、周代玉蝉

周代玉蝉有大有小,小的与商代相等,而大的也仅比商代的大一半尺寸,有5厘米左右,不超过6厘米。

周代和商代玉蝉相比,两者之间不同点很明显,其中最为显著有以下几方面:嘴形也有尖嘴形和平头形,小圆头形与商代近似,尖嘴头形玉蝉延续其不长,到西周晚期逐渐消失。在此期间,平头形和小圆头形成为西周晚期生产的主流。

三、战国玉器

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玉雕工艺的技法也有了提高,这时玉蝉的特点是纹饰丰富、线条流畅、技法多变。战国时期的玉蝉很少,但款式新颖,艺术性更加突出。整个形象除了双眼外,纹饰布局非常复杂,但疏密有致,甚至连双翼的脉纹都刻划得刚柔并济,十分完美。战国的玉蝉体积不大,一般都在3至5厘米。它的特点如下:头部上端有平形和圆形两种。全身的阴刻线条粗细相结合的雕琢手法,把蝉纹处理得既图案化又写实,与前代的商周玉蝉相比,那就别有一番韵味了。玉蝉的双眼已经定形,都设在头部两侧,眼形各有不同,别具特色,一般都是上尖下圆。 总之,战国时代的玉蝉在精工细作的要求下,图案新,艺术形象突出,阴阳两线变化无穷,刻纹虽然细如毫发,但有些线条因用力不均出现了跳刀的形状,这种断断续续、若即若离的线条,称之为“游丝毛雕”。虽然这种现象是一种缺陷,但又表达出柔中有刚的内涵,全器打磨和抛光处理工艺十分到位,技法超越前代,这些都是战国玉蝉在工艺方面独具的一种。

四、汉代玉蝉

在秦代灭亡、西汉初立阶段的过渡时期,西汉玉蝉造型已逐步改变,但在改变的过程中仍留有战国布局的装饰遗风。这类器物毕竟数量不多,十分珍贵。此期间,多数玉蝉刀法简单,但都有力,刀刀见锋,素有“汉八刀”之称,蝉体型大于战国时,在5至6厘米左右,这时期的工匠也重视选材,白玉被大量使用,其主要特点还有:1.表面平整清洁,线条流畅,尖端见锋,锋芒锐利,没有崩裂和毛道,其尾部有扎手的感觉。2.线条直线为多,有很多的翼纹弧线大多由两线交锋组成,在翼纹线旁有砣出一道浅的斜坡,没有阴刻痕迹,整齐干净,使蝉身更有立体形象,这是后仿时达不到的。3.玉蝉也有平头与圆头两种,这两种造型一直延续到南朝还有出现。4.尾部的横直线条是表示具有独特的皮纹,一般是以4至7道为多见,8道以上是东汉到东晋。

总之,西汉时期的玉蝉腹部有多种纹饰,最常见的有两種:一种是从头部直线而下,另一种是两线交叉而成,成为有弧度的腹部线条。

五、东晋玉蝉

东晋玉蝉中间厚、两边薄,造型与汉代相似,但显得苗条,尾端呈圆形,下腹具有皮纹,一般为9至12道,其他的打磨抛光,做工与汉代基本一致。在东汉以后,被发掘和出土的玉蝉并不多。

六、唐代玉蝉

唐代玉蝉至今未出土,但想象中,在蝉身上有唐代纹饰,则应该可以判断为唐代玉蝉。

七、宋代玉蝉

宋代玉蝉取历代玉蝉之精华,存世量也多,有两种形式。1.仿古。2.宋代自身的时代风格。

1.仿古,蝉的双翼有分, 有出现斜方格纹和网纹,完全按照汉代风格雕琢,但体积有大有小,大的超过汉代尺寸,小的比汉代小了很多。目前为止,小型居多。

2.有宋代风格的玉蝉与汉代相似,但其细部出现阳纹线条,有的直线尖端可以看到尖锋,但锋头较为迟钝。

此外,宋代玉器有两种直线穿,一种是从上到下直打,另一种是沿口边缘略微修正使斜坡出现。

八、明代玉蝉

1.玉质以青玉为多,其头形较大,几乎占整个躯体的一半,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仿古,另一种是明代本身所有。一般以无颈为多,双翼宽,向后两边扩张,几乎包到腹部,翼内纹线深粗,脉纹四周有凹点,这种刀工只有明代开始有,用斜挖技法,使腹部突出,形成立体感更强的腹部观感,这也是明代仿汉玉蝉特点的其中一种。

2.全身阴刻线条既粗又深,线条边缘出现崩口,尾部滚圆或小圆,没有尖峰扎实的感觉,腹下皮纹深。

3.明代晚期玉蝉纹饰多变,十分繁复。运用密集的阴刻线,来表示虫腿部的细毛,以及双翼内的凹点比早期的要大,这是明代晚期的主要特点。

4.这一时期,仿古复制的风气很盛,当时明代出土古代的东西很多,故盛行仿古,但刻划线条普遍无力。

九、清代玉蝉

清代玉蝉是以乾隆工为代表的。

清代乾隆年间,玉蝉颈部出现带状形,其中刻着各种图案,以精细的回纹和重环三角纹最佳且玉质纯白。乾隆年间,选料讲究,纹路清晰,翼上皱纹跟真的蝉一样。有的作品在一件蝉上甚至综合了历代纹饰之精大成,进行精工制作,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物跟真的一样。

清嘉庆、道光时期玉器作品尚可,道光以后玉工两极分化严重,好的相当前期普通水平;同治、光绪时期,除了宫廷以外,社会上粗品多;民国时期精品大多外销,民间也多粗品。

纵观玉蝉整个制作历史有着承上启下的关系,但各个时代又有各个时代的风格和造型,因此需从5个方面进行观察:1.造型;2.纹饰;3.线条;4.技法;5.玉质。只有从上述几方面仔细观察和探索,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判断和结论。

作者简介:

徐翠芬,单位: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学历:大专,职称: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玉器

猜你喜欢

战国纹饰线条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精致线条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线条国趣事
孟母教子
民间纹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