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将磨洗认前朝
2021-11-25李林璘
摘要:在临淄区齐文化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地矗立着一把青铜古剑。这把青铜古剑挺拔庄重,剑茎为扁圆形;剑身的两侧各有一凸起的棱,嵌入剑身;剑的刃部有缺口,可见它承载的沧桑历史。
关键词:郾王剑;历史
一、发现过程
临淄原是齐都古城,生活在此地的人民大多从小耳濡目染,对文物有一定的了解。1997年7月,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龙观村村民韩如水正在村东淄河的河床上挖沙。在挖沙过程中,他无意间发现一根深绿色的铜棒,小心挖出后发现是一把铜剑,剑身上还带有字痕。出于对文物的敏锐,韩如水通过原齐故城遗址博物馆联系到山东省古文字专家孙敬明先生,帮助辨识古剑上的文字。经过仔细研究,古剑的真实面目逐渐显露出来。
二、分析研究
这把铜剑长59、宽4.2厘米,重1000克,剑上铸有“郾王职作武跸旅剑”八字铭文。铭文中的“郾”通“燕”,燕王职,名姬职,或名平,字职,即为燕昭王、燕哙王之子,公元前311至公元前279年在位。“作武”,意思是进行军事行动,“跸旅”指规模不大的卫队。铭文大意为燕昭王下属警卫部队的作战用剑。
这一重大发现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文物贩子的目光,他们欲将此剑收购,而发现者韩如水却毅然决然地将此剑上交国家。于是,这件稀世珍宝——郾王剑,最终安全落户在原齐故城遗址博物馆。
三、来历追溯
根据剑上的铭文记载,古剑的来历已经一目了然。这是燕昭王命人铸造的一把赐给下属部队的作战用剑。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领地在今天的北京,是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西部一带。而宝剑的出土地,却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内,而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那么,燕国的宝剑为什么会出现在齐国呢?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继位。他受任于国家破亡之际,即位后便勵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报仇雪耻。他修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诗句,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登上黄金台,感慨燕昭王礼待贤能、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时吟出的千古绝唱。燕昭王“千金市马”惜才爱才、群贤毕至,一时燕国成为人才高地,正如《战国策·燕策》中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湣王田地,穷兵黩武,刚愎自用。公元前286年,他灭掉宋国,招致众怒。燕国抓住时机,发出号召,率领五国来攻打齐国。燕昭王28年,也就是公元前284年,正是燕国强盛中兴之时,这一年,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秦、赵、魏、韩五国大军共同讨伐齐国。联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齐湣王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不久,乐毅自率燕军继续向临淄进攻,攻占了齐国国都。齐湣王仓皇出逃至邹、卫等国,最后逃难到齐国的莒城(今莒县),不久被赶来救援齐国的楚国大将淖齿杀死。攻克临淄之后,乐毅采取广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然后兵分五路,希望能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
在随后的六个月时间里,燕军士气大振,一举攻破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燕国集中兵力围攻莒城和即墨两城,竟然三年都未攻克。不久燕昭王病逝,燕惠王即位。齐国将领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燕惠王罢免了乐毅,随即田单在即墨巧布火牛阵,大败燕军。随后,田单乘胜进军,将燕军占领的70多座齐国城市一一收复,史称“田单复齐”。
齐燕之战在司马迁《史记》中有确切记载,但这场战争的实物佐证却一直没有被发现,直到这把郾王剑在齐国故都临淄附近发现,再次引起人们对这场战事的关注。2013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在临淄齐故城小城东北发掘了十号宫殿区遗址,发现这个遗址有大量的灰烬和红烧土。据专家考证,这就是在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伐齐的时候,燕国把齐国宫城烧毁留下的遗迹,也反映了战国晚期这次齐燕战争是确实存在的。
四、结论
唐朝诗人杜牧有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杜牧由沉沙折戟,遥想到战火硝烟的三国战场。这把展陈在齐文化博物院的郾王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让无数人睹物沉思,感喟不已。它像一个沉默的讲述者,向后人无声诉说着云卷云舒的历史尘烟,它更是一个见证者,昭示着穷兵黩武、好战必亡的千古铁律。
参考文献:
1.周素焕.东周燕系文字疏证[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2.周翔.战国兵器铭文分域编年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3.
3.战国燕兵器铭文构形研究[D].张奇男.江苏:扬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李林璘,工作单位:齐文化博物院,文博馆员,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文物管理与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