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档案考

2021-11-25王康泰

党史文汇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高君宇执委团中央

王康泰

2021年是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太原地方团”)成立100周年。目前,山西史学界对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于1921年5月1日没有争议,但作为全国创建最早的一批青年团组织,太原地方团尤其是其早期组织体系、所做工作及创始人高君宇(高尚德)、王振翼(王仲一,字壮飞)、贺昌(贺其颖)等党史人物生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随着时间推移和早期档案史料的进一步发掘,与太原地方团有关的档案史料逐渐被发现,尤其是广州青年运动史研究委员会前往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寻访查档,获得的1922年4月至10月间太原地方团贺昌、王振翼等给临时团中央和第一届团中央执委会及方国昌(施存统)、张秋人等23封珍贵书信,填补了早期党史青运史的空白,弥补了太原地方团研究的不足,也为进一步研究山西青运史并纠正一些史实谬误提供了可靠依据。

档案新发现弥补了山西党史青运史空白

1.发现高君宇创建太原地方团且短暂担任团中央书记的珍贵文献

数十年来,山西史学界公认高君宇为太原地方团创始人,但并无历史文献作支撑,仅依据两位当事人武灵初(武德颐)与姚錞1961年对太原地方团创建过程的回忆。两人均提到高君宇专门从北京回太原召集进步青年开会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然后成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之后的山西和太原党史著作涉及青年团的部分,均采信了这一回忆。

最新发现的太原地方团1923年8月给团中央所作的《太原报告》中记述:“1921年4月间,高尚德同志为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来太原,遂集合了八九个有社会主义倾向的青年,本团于5月1日便诞生了。”这是高君宇创建太原地方团最直接的档案文献依据,属于首次发现。

据新发现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第一届执委会记录》记载:1922年8月2日,第一届团中央召开第十五次执委会议,鉴于书记施存统因病需请假3个月,会议“准存统辞书记职,改选委员高尚德为书记”。这一记录填补了史学界对高君宇生平研究的空白。同时,无论是大会筹备记录,还是到会代表签到簿,均能说明高君宇并未参加5月1日至27日召开的团的一大及其筹备会议,尽管如此,高君宇仍以最高票当选为团中央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委员,是5位执委中唯一未参会而当选者。高君宇参加远东国际会议并在苏联考察学习数月后回国,才于6月18日开始履职参加执委会议,7月又当选为中共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属党、团中央的双重执委,足见他在党内和团内的影响力。

2.发现太原地方团派代表参加国际会议证明书和对外联络函

目前所能看到的记录青年团太原地方组织创建过程的文献资料是1922年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五一特刊》中的《本团成立一周年小史》一文。最新发现,太原地方团1921年5月1日成立后,并非《小史》所说的“后来团员因暑假多半离开太原,留下的虽然集会几次,也没做什么工作”,而是完成了些重要工作:(1)1921年10月24日,派代表王振翼准备远赴苏联参加“远东民族问题讨论大会”,并以俄文署名“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签发“兹派王振翼君为赴第三国际会议代表此证”(此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太原地方团的档案文献)。同行参会的还有代表“少年中国学会”的高君宇等人。(2)同年12月23日,太原地方团致信北京地方团,表示愿与其“携手”。信中除告知太原地方团成立后的情形外,还披露了“阎锡山督军提倡伪社会主义(名为均产主义)”,认为阎锡山此举极具欺骗性,“颇得一般赞成”。此信一方面说明在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太原地方团与北京、上海等同类性质的团体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得到了高君宇所在的北京地方團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说明太原地方团生存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用所掌控的媒体资源积极争取青年,进而导致太原地方团恢复活动后,个别团员“自请出团”的情况发生。新发现的1922年5月18日贺昌给所派出席团的一大代表王振翼信中披露:“叔应、汗卿自请出团,我只好去信挽留,大约无效。”信中所说的“叔应、汗卿”,当指李毓棠(又名李叔荫)和郭树帜(字汉卿)。二人均将于1922年7月从省立一中毕业。前者被劝说后继续留在团内,后者则确实“自请出团”,所以1923年8月《太原报告》的团员名单中,无论是在太原的还是已经离开的,抑或是被开除的和自请出团的,包括死亡者在内,均无郭树帜的名字。

3.发现更早记录太原建团时间的档案

关于太原地方团的建团时间,在未发现《五一特刊》之前,山西史学界主要依据太原首批团员武灵初和姚錞分别于1950年和1961年的回忆说法。前者1950年2月在《山西日报》撰文回忆太原建团情况时说:“1920年山西开始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未提及月份,而前者在1961年接受采访时则明确回忆说:“太原市是1920年3月建团的。”后者1961年回忆说太原团组织“创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1962年又进一步回忆说创建于五四运动后一年夏天。而李毓棠和贺凯也都在个人档案中填写了1920年入团。为此,原中共太原市委调查研究室党史编写小组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在《艰苦的斗争 光荣的里程》一文中,认定太原建团时间是1920年夏天,名称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成员有武灵初、高成哲、梁震、姚錞、李毓棠、贺昌、王振翼等12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太原建团情况最早的权威表述。事实上,彼时全国尚无任何以所在城市冠名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分别创建于1920年8月和11月。当时尚处在较为封闭状态下的山西,不可能早于全国最为开放的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而率先创建全国独一无二的青年政治团体。尤其是作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的高君宇,不可能先帮助太原成立地方团,然后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团组织。最新发现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第二任书记贺昌于1922年4月11日给临时团中央代理书记方国昌的信中,明确记述太原地方团“成立时间1921年5月1号”。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载太原建团时间的档案资料。此后编辑散发的太原《五一特刊》所刊《本团成立一周年小史》,也明确记述为1921年5月1日建团。

4.发现团的一大文献遗漏了成立较早且专门派出代表王振翼参会的太原地方团

1922年5月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15日出版的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全文刊发了大会形成的文件。首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一文,详细介绍了团的一大召开经过,称“从恢复到现在不到6个月时间,地方团成立者有17处(上海、北京、南京、天津、保定、唐山、塘沽、武昌、长沙、杭州、安庆、广州、潮州、梧州、佛山、新会、肇庆)”。而据史料记载,全国应当有18个地方团,大会文献唯独遗漏了成立较早且专门派出代表王振翼参会的太原地方团,王振翼曾参加过莫斯科远东国际会议,且提前到广州参与大会筹备工作,而且会后还滞留广州几天,5月18日之后才返晋。为此,1922年6月12日,王振翼在给团中央“执事”的信中指出:“《先驱》第八号内第一篇文丢掉太原”,向中央正式提出“请下期更正”,强调就此问题之前“曾函告”过中央。令人费解的是之后的《先驱》并未予以更正和澄清,而太原派出的代表王振翼又未在大会“代表签到簿”上注明自己代表何处地方团,这直接导致史学界有关学者对王振翼身份的种种猜想和推测,也产生了团的一大召开时太原地方团似乎未被团中央承认的错觉。新发现的1922年4月11日贺昌信中提到:“敝团派王振翼君为代表,出席全国大会。”在4月24日信中他又进一步提到:“敝团出席全国大会代表王振翼已于十一号由此动身出发了!”这就进一步证明王振翼确实代表太原地方团出席了大会且是山西的唯一代表,进而也从側面证明贺昌及李毓棠均未参加此次大会。同时,说明王振翼回到太原向全体团员“报告‘第一次全国大会经过之情形”,还报告了“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及C.P和S.Y的政治主张”。

5.发现更早的太原早期团员名单

目前山西史学界见到的太原早期团员名单,最早是1923年11月20日《团员调查表》,而最新发现的同年8月形成的《太原报告》通报了42名团员的名单,其中太原留在团内的有“毛寿恩、王廷弼、李镜明、孟令范、王效先、高兴泉、张文运、宋纯来、魏劼、董于逵、朱文秀、冯孝先(以上为工人)、陈怀璞、曹儒谦、张民觉、满思廉、侯士敏、李毓棠、王礼、潘恩溥、石钟秀、张堉麟、吴纯慧、蔡振德、王道本”共25人;离开太原的有“王振翼、贺凯、贺其颖(贺昌)、郝广盛、乔谦、尹才一、郑福、张敬、郭毓霆”共9人;被开除者有“武德颐(武灵初)、高成哲、姚錞、李文辉、张希涛、康尧”6人;死亡者有张寿山1人;自请出团的有张法古(张稼夫)1人。据1922年4月11日贺昌信中所示,离开太原者还应包括李彪,自请出团者还应包括郭树帜。

6.发现太原团组织曾派人赴大同、汾阳创建地方团

1923年8月《太原报告》披露:“今年暑假,本团派侯士敏同志赴汾阳组织地方团,派曹儒谦同志赴大同组织地方团。顷接他们的来信,不日即可组织就绪,这样本团在山西已有三个地方团了!”同年9月30日,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李毓棠在给团中央的信中并未提到大同地方团的创建问题,只说“今年暑假中,本地方特派同志侯士敏去汾阳组织支部,现已有7人”。这说明尽管有派曹儒谦赴大同建团之举,但并非如该报告所说的“不日即可组织就绪”。

纠正了山西党史青运史的一些谬误

1.太原首批团员名单与早期团员回忆有出入

据首批团员武灵初1950年和1961年两次回忆太原建团情况时说:“团内有高君宇、王振翼、武灵初、贺昌、李毓棠、高病夫等11人”“具体经过是先个别谈话,而后由北大学生高君宇主持开会,出席的有12人,计有一师的武灵初、高成哲,法专的梁震,商专的姚錞,一中的李叔荫(李毓棠)、贺昌、王振翼。编为一个小组”。另一位首批团员姚錞1961年则回忆说:“北京大学学生高尚德暑假返并,在省立一中第13班教室召集王振翼、贺其颖、梁震、李叔荫、张法古、姚錞等8人举行了秘密会议,宣布了组织的诞生,当时定名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组长王振翼。”这里不讨论地点正确与否,只关注成员名单与史实有无出入。

贺昌1922年4月11日信中写道,太原地方团“成立时人数8人,现在人数10人”“具体成员及身份分别是:省立第一中学毕业的王振翼和该校在校生李毓棠、郭树帜、贺其颖,省立商业专门学校教员姚錞,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在该校小学科任教的武德颐,省立第一师范在校生高成哲、郑福,以及疑似已离开太原的省立一中毕业生李彪和第一师范毕业生张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太原早期团员名单。1922年5月2日贺昌信中又写明,太原现有“李毓棠、郭树帜、姚錞、武德颐、高成哲、郑福、王振翼、贺昌”8名团员。与4月11日名单相比少了离晋的李彪和张敬。对比回忆与文献名单不难发现,王振翼、贺昌、李毓棠、武灵初、姚錞、高成哲6人作为首批团员并不存在争议,李彪、张敬、郭树帜、郑福4人在上述回忆中未曾提及,也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团员名字,而回忆提到的梁震、张法古和自称1920年入团的贺凯,则未在贺昌信中出现。其中,张法古的名字曾在1922年9月24日团中央第十九次执委会议记录中出现,此记录显示:贺昌应邀离晋赴冀,太原地方团改选,张法古当选为执委委员,说明他并非首批团员,而是1922年5月2日至9月24日间才入团的。同样,贺凯的名字出现在新发现的1922年7月15日太原地方团给团中央的信中,该信称:7月13日太原地方团召开全体大会进行改选,贺凯当选为执委会委员、宣传部主任。说明他也并非首批团员,而是在这年5月至7月13日全体会议之前才加入的。此时,已经离开太原的李彪与张敬,分别与王振翼和武灵初为同班同学,均为1921年7月毕业;郑福与高成哲为省立一师同班同学,郭树帜与李毓棠为同年级同学,均于1922年7月毕业。

2.太原地方团早期组织机构沿革有误

目前,山西史学界对团的一大前太原地方团组织机构的表述为:成立之初称“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王振翼任组长。而1922年4月11日贺昌信中则显示,团的一大召开前的太原地方团领导机构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负责人称“书记”,并非“组长”。全国各地团组织先后恢复活动后,1922年春太原地方团组织整顿。改组后的领导机构由书记贺昌、劳动运动委员会主任李毓棠、学生运动委员会主任高成哲、政治宣传委员会主任王振翼、社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武德颐等各委员会主任组成执行委员会,总理一切。为保证临时团中央知晓这一改选情况,4月24日,贺昌再次致信方国昌,强调:“前寄信数次报告改选书记及此处情形等事。”

团的一大结束后,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纳入全国团的组织序列,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地方一级组织。山西史学界对这一时期太原团组织机构沿革表述较混乱,其中很长一段时间记述为:1922年9月成立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贺昌任书记,下辖7个团支部、41名团员。对照历史文献不难发现,这一表述除将李毓棠换成贺昌外,其他完全是1923年9月的信息。况且1923年8月团的二大召开前,基层组织称为“小组”,并不叫“支部”。新发现的团的二大召开前夕形成的《太原报告》显示,太原地方团首届执委会成立于1922年5月,首任书记为王振翼,尽管没有具体日期的表述,但大体可以推断应当在5月18日贺昌给赴广州参会尚未返晋的王振翼去信至月底前。所属团员“除制革科、第一中学、第一师范组成‘小组外”,就其余散居应如何编组问题,王振翼曾致函团“钟鞅菊”请示办法。由于王振翼即将离晋赴京,全体大会随即于7月13日改选贺昌为书记。

新发现的《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执行委员会细则》,是由王振翼主持起草并于1922年7月15日经团中央第十三次执委会议批准生效的重要文献。《细则》共10条,对太原地方团的领导机构及内设机构的职能均有明确细致规定,称“本委员会由本地方团全体大会选出委员五人组成之”“主要工作分三部:书记部——掌理组织、财政,搜集报告,发给通过等事;经济部——掌理关于改良青年农人、工人经济状况等事;宣传部——掌理教育及政治的工作,主义宣传及出版等事。本委员会互选书记一人,经理团务,并对外代表本地方团,本委员会闭会时为主席。本委员会互选经济部、宣传部主任各一人,主持该部事务”。还规定“委员因故缺席時,须提互补委员补充之。本委员会议决案件,至少须有委员三人同意方为有效”。

据新发现的1922年9月24日团中央第十九次执委会议记录显示,此前,太原地方团书记贺昌接受中共二届中央执委、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邀请,到京汉铁路高碑店从事工人运动,因而辞去书记职务。于是,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已互选委员李毓棠为书记”,直到同年12月24日改选第二届执委会,已增补为团中央执行委员的贺昌当选为太原地方团第二届执委会书记,李毓棠改任经济部主任。由于贺昌“在太原很被军警注意,不能活动”“意欲来京就职”,于是在1923年1月6日召开的团中央第二十五次执委会议上,“议决准他来京就职,担任《先驱》发行主任及其他中央之事务”。鉴于贺昌“因事赴京”,加之“寒假中诸执行委员多旋里”“遂由大会议决,在寒假期内由满思廉暂代书记(1923年1月至2月)”。寒假过后,候补委员满思廉结束代理书记之职,“因贺其颖、石钟秀有事离太原,故执行委员会提前改选”,李毓棠当选为第三届执委会书记,并代表太原出席8月召开的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大会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修正章程》将书记改称委员长、小组改称支部的要求,太原地方团于1923年“9月16日开全体大会,照章改选”,推选李毓棠为委员长。同时,下辖小组改称7个团支部,共41名团员。

3.王振翼与贺昌离晋及入党时间有误

多年来史学界有关太原地方团的主要创始人王振翼及贺昌的离晋时间,一直表述为前者1921年7月省立一中毕业后秋天考入北京就读,后者1923年6月离晋赴沪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实际上,新发现的档案资料显示,王振翼1922年7月5日给团中央去函,详谈本人不能继续停留太原的两个原因:一是叔父、哥哥在太原做事,强烈反对其在太原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以不供给生活费用相逼;二是当地官方已开始注意他的行动,恐怕做不来多少事,提出把应办之事办完,“先上北京去,你们以为如何?”凡此种种,均表明王振翼毕业后,仍然留在太原从事革命活动,直到7月16日再次致函团中央并重申自己“不能在太原停留的理由”时,才决定“明日上北京去”。

从王振翼离晋时间比史学界原认定时间晚一年的事实来看,其入党时间也应比预期晚。根据团的一大之后武汉地方团给团中央去信,解释所派“非‘本科(即中共党员)学生张绍康代表出席”广州大会的原因,表明此时似乎有参加全国团代会必须是党员的规定,那么就此可以推断:王振翼1922年4月先在上海或广州被吸收入党,然后才去参加大会的。

关于贺昌的离晋时间,应在1923年1月6日团中央第二十五次执委会议同意其赴京履职后10天内,即1月16日第二十六次会议到27日参加第二十七次会议开始履职之间。之后的四五月间,他曾返晋参加省立一中毕业考试并履书记之职报告太原地方团的情形,则是临时行为,并非长住太原。

基于对王振翼入党时间的推定,贺昌入党时间也因被增补为团中央执委而提前到1922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而非史学界所认定的贺昌参加上海大学党小组活动的1923年7月。推断有参加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必须是党员的规定,那么担任团中央执委更应当是党员。即1922年10月30日团中央第二十一次执委会议增补贺昌为中央执委前他已由团员转为党员。具体时间大体是在1922年9月24日,团中央执委会议同意他辞去太原地方团书记之职,接受邓中夏之邀到京汉铁路高碑店做事之后。这样,贺昌就有一个月时间和客观条件,经较熟悉的中共二届中央委员邓中夏、高君宇两位介绍人介绍转为党员。

4.太原首次工人罢工的原因等史实有误

关于山西首次工人罢工斗争即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原因,《中国共产党山西历史》《中共太原历史大事记》等均表述为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失败原因是未发动同盟罢工。新发现的1922年6月12日王振翼给团中央的信中说:“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为反对工头,现已十余日。该厂又另雇了些不老练的工人——这些工人并不住太原,是该厂从乡下找来,从前学习过几天的——来代替,现共有10个失业的印刷工人,本团现筹划太原全体印刷工人罢工援助。”6月30日,他又报告说:“太原印刷职工俱乐部,因现在仍未立了案,又因大国民印刷厂工人罢工事前没有预备——我未回太原之前就罢了——差不多不是一种罢工的举动,因他们罢工后,没有向厂主举出要求条件,就搬出厂来,是一种辞退的样子,故失败。现正设法补救,将与俱乐部无甚影响。自成立俱乐部以来,各印刷厂的工人都加薪了。”

1923年8月的《太原报告》对该罢工称:“去年夏天,印刷工人曾经成立过个印刷职工俱乐部,后因大国民印刷厂驱逐工头的运动失败,便不久解体了。”还对太原工业及工运简单介绍说:“太原工厂很少,最大的工厂首数修械厂(亦称铜元局),内有工人三千多。其余如平民工厂、电灯公司、火柴公司、面粉公司都是有二三百工人。印刷工人有五百人,铁匠有四百人,鞋匠有二百人,洋车夫有一千八百人。其他工人亦不止两千。铁路工人只有一百二十余人。工厂的工人,普通做十二小时工作,最高工资超不过日薪三角。”

这些史料的发现,对于山西及太原工人运动历史的研究十分珍贵,在弥补早期工运史料匮乏的同时,也为纠正一些史实谬误提供了可能。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高君宇执委团中央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一片红叶寄相思
团中央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府委员面对面
省妇联十二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 徐姗娜当选福建省妇联主席
省妇联十二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召开
适应新常态 建功“十三五”——中华全国总工会十六届四次执委会议聚焦
Construction of Crack Perturbation Model and Forward Semi-analytical Model of Attached Eddy Current Sensor
团中央举办首次“ 开放日”
中共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君宇的研究综述*
石评梅:道德救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