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
2021-11-25于海艳
于海艳
摘 要: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性格与适应能力也不同,导致他们的学习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目标也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注重地域文化与个人生活背景对学生的影响,引进先进文化,尊重差异,鼓励竞争,“和而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技术、解决方法等的能力,让学生获得能持续地传承和创造的能力,兼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 能动学习 真实性评价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传统的应试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育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动机
面对全新的和不断变化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人们若没有强大的学习力就会被社会迅速淘汰。若要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更新知识体系,保持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所需知识。随着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实现高层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
而以上这些仅依靠连续几年的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只有依靠终身学习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自主选择、自觉学习等学习品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要培育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以真正的学习动机作为引擎,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打造学生能动学习的课堂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点或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很容易,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内心驱动力却不容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打造学生能动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实现课堂转型,就要摒弃传统课堂推崇的应试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发展性、可持续的新型能力,也就是开展能动学习。
能动学习就是采用“问题学习”“项目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调查学习”等超越“被动学习”的一切积极的教学策略。
三、激發学生对能动学习的学习热情
好的学习品质是拉开学生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对内养成内省与纠错的习惯,具有灵活和独立的思维能力,对外具有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人生好比汽车拉力赛,遗传是马力,主观能动学习便是油门,想要人生精彩,还需油门来带。
四、转变学生评价模式
引入新型学习力的培养方式,学生的评价重心也由过去的评价模式向未来的评价模式转变。核心素养课程发展的其中一个挑战,便是探索真实性评价的新型评价模式。
所谓真实性评价,它不同于以往以纸笔考试为中心的测定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以问题解决为重要内容的评价观。换句话说,构成这种评价的三个要素是观察、推测、把握。
观察,即以某种方式观察学生知道什么、思考什么、会做什么。
推测,即推测学生的这些表现背后,认知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把握,即清晰地把握学生这些表现背后的认知过程本身的真实面貌。
教育评价不再是对学生“曾经的学习结果”的最终判定,而是给予每一个学生的“未来”以希望与展望,给予他们踏上未知世界的勇气。
五、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面对未来的挑战,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呢?
传统的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现代的基本素养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度等方面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具备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
斯金纳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如果把学校教给的一切知识忘记了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周国平先生这样认为:教育就是两种能力的培养,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名好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以学生的“做学”为中心,关注以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美]亚当罗宾逊著,林悦译.如何学习:用更短的时间达到更佳效果和更好成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