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品质差异与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

2021-11-25湘潭大学商学院周光跃侯新烁

区域治理 2021年46期
关键词:流动要素强度

湘潭大学商学院 周光跃,侯新烁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地方品质是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是城市内部各要素经过长期发展和积淀而形成的综合形态反映,直接影响到市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水平。在发展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李瑞等,2016)[1],是促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人才驱动根本上是地方品质驱动(李在军等,2020)[2],研究地方品质对劳动力资源在各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对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品质对劳动力影响的研究源于近几年来劳动要素流动趋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口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也逐渐趋于多元化,以往对单一要素的分析已不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当前阶段的人口流动趋势,于是部分学者开始基于新空间经济学视角,强调地方品质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董亚宁等,2019)[3],认为迁移人口会倾向于流向地方品质更好的城市(张超和陈思,2021)[4]。地方品质的内涵指除收入因素以外区域内在的知识溢出、不可贸易品、生态环境、消费便捷性及迁移成本等(杨开忠等, 2019)[5]。例如,侯慧丽(2016)[6]利用我国2014年数据,发现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具有较强吸引力。杨晓军(2017)[7]利用我国2006—2014年的城市数据,实证发现城市医疗服务和文化服务对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的影响显著。综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如下假说:

地方品质差异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有正向影响,只要差异足够大,两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就会提高,地方品质差异是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重要驱动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本文设定如下形式的基本计量经济学模型:

式中,IRijt为当年两城市间的劳动要素流动强度,DQijt-1为上一年度两城市间的地方品质差异,Xt-1为控制变量,是迁出城市和迁入城市其他相关因素上一年度的度量指标。若β1系数显著且为正,则证明地方品质差异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文构建地方品质的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等官方报告数据,有关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的数据通过整理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得到。通过处理,本文构建了涵盖长三角三省一市2016年和2017年相关特征信息的截面数据,包含219个城市对观测值。

(三)地方品质评价指标的构建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借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2017)[8]的提法将地方品质按照人们的需求分解成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并利用熵值法得到了41个城市的地方品质评价指标数据。其中,物质性需求主要反映为人们对基本生存生活条件的需求,包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人)、人均公共汽车拥有量(辆/万人)两个三级指标。社会性需求主要反映居民作为一个社会人对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需求,包含人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千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元/人)、城乡收入比四个三级指标。心理性需求主要反映为人们丰富自我内心世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包含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册/百人)、人均城市绿地面积(平方米/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三个三级指标。

本文需要研究的是城市间品质差异与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关系,因此在得到各城市的地方品质评价指标后,我们再计算两两城市间的地方品质差异DQ=Qi/Qj,其中Qi>Qj。

(四)劳动要素流动强度指标的构建

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不仅可以同时获得人口迁移的流入地与流出地信息,而且其调查的目标总体是15周岁以上的非在校学生,并且排除了瞬时流入人口。根据林理升和王晔倩(2006)[9]的提法,劳动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因此本文以迁入地为参照基准定义,在抽取的样本空间里i和j两城市间的劳动要素流动强度为SIR,且

其中,SMij和SLj分别表示在样本空间里i城市流入j城市的人口总数和j城市的被调查人口数。最后由抽样理论中总体与样本间的关系,我们即可根据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断出城市间的劳动要素流动强度IR与SIR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五)其他控制变量

我们进一步参考唐锦玥等(2020)[10]的研究选取了两地的常住人口数、两地的高速公路里程数、两地的二、三产业产值比和两地的居民收入消费比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回归模型中。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统计年鉴。

三、实证结果

表1第(1)—(2)列是基准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地方品质差异系数都呈现出正向显著性,证明地方品质差异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从第(2)列结果中可以发现,虽然地方品质差异系数有小幅波动,但和第(1)列相比,系数的显著性、系数前的符号都保持不变,因此本文提出的理论猜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信的。考虑到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些非经济因素可能也会对劳动要素的城市间流动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第(3)进一步控制了政治、文化和气候等非经济因素进行稳健性检验。从回归结果来看,在1%显著性水平下地方品质差异对劳动要素的跨城流动依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系数大小与第(2)列回归结果相差不大,因此模型的解释效力和外部效度较高,本文有关地方品质差异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存在正向影响的研究结果还是稳健的。第(4)列是地方品质差距影响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路径分析结果。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后,物质性需求品质差距的影响在10%水平上,都不显著。从此我们可以推断,物质性需求品质差距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影响不明显。社会性需求品质差距的系数在5%水平上,是正向显著的,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社会性需求品质差距是影响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性需求品质差距的系数在10%水平上,具有正向显著性,说明心理性需求品质差异也是影响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当某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心理性需求品质相差较大时,这两个城市间的劳动要素流动强度会更大。总之,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三个维度的地方品质差距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的影响有较大差别。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物质性需求品质差距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与心理性需求品质差距相比,社会性需求品质差距对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的影响更大。

表1 实证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间劳动要素流动强度的大小受到地方品质差异的影响,因此在地方品质建设过程中不应只是关注自身品质提升的绝对值,而应重视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品质差异,即地方品质的相对值。这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等城市来说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中等城市的中低端产业正处于成熟阶段,加强地方品质建设能够吸引其他城市的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此外,在地方品质建设方面,反映社会公平、公正的社会性需求品质是吸引并留住外来劳动要素的有力工具,而且注重对于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与提升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心理性需求品质的建设可以在人才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基于这些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全体居民,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非户籍人口都有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的机会。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而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反映的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城市社会性需求品质的核心,是劳动者在选择迁移目的地时较为关注的信息。其次,还要为外来劳动力的随迁人员提供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由于中华民族向来注重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需求还不够,要让他们扎根于某座城市,还需解决好其料理家庭的后顾之忧。一个人的奋斗背后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为其家人提供优质社会服务也是提升地方品质的重要抓手。最后,要尽可能为劳动者提供提升自我修养的场所和平台。知识经济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避免使个人成长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轨,因此对广大城市建设者,拥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甚是重要。此外,为劳动者营造良好的自我发展环境不仅能让其在自己喜爱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更能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认可和关怀,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城市建设的热情。

总之,城市伴随着人们的集聚而产生,一座城市的建设历程就是一个人在为满足自己需求与愿望而奋斗的过程。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推动者,城市的发展应该以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保证每个人的公平与自由。而理论和实践也都充分证明只有加强地方品质建设,才更有利于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得到优化,从而调节不同地区劳动力的供需关系,促进区域整体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流动要素强度
更 正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