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曲中的审美元素

2021-11-25

黄河之声 2021年18期
关键词:黄自卜算子黄州

苏 琪

引 言

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根据宋代文豪苏轼的词调创作一首艺术歌曲,原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词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①

苏轼是嘉祐进士,恰逢宋代“士阶层”地位衰微之际,文化下移、文人地位没落。苏轼一生备受打击、终生坎坷,其一身却颇具才气,擅长书法与写作,文学作品汪洋恣肆、行诗作画、精通乐律、能歌善舞②。对于如此一位文豪而言,怀才不遇时,其文学作品自然能流露出深刻的情怀。黄自为苏轼这首词配曲,颇有文人雅士之间的“情怀认同”——即用艺术(非语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当下社会现状的不安与愁绪。不论是苏轼还是黄自,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出于文人的忧患意识,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能显露出怀古伤今、壮志难鸣之感。《卜算子》原词以“缺月”以示夜晚的宁静和人世间的空寂,用“孤鸿”的意向表现人的孤独进而表现人的形神是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无奈;“惊”和“恨”表达了两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以比喻的手法,暗示一种世间百般无奈已无力挽回的悲哀。黄自在填曲时,在每一个乐句的句尾都带有一定自由延长的处理,似“吟诗”般的长叹;这里的旋律线条是向下进行的,最后结束在了一个非主和弦的音符之上,旋律也是呈下行的走势,最终结束在非主和弦的音符之上,给人一种尚未终止的感觉。虽然这部作品的乐句简短、篇幅不大,但是艺术构思以及创作思维却有相当的深度,故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能对作品的演唱有较为深刻的艺术把握。

一、黄自及其艺术歌曲及《卜算子》的音乐本体分析

(一)黄自及其歌曲创作

黄自先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一位知名的作曲家,同时他还是有名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黄自先生在青年时期曾远赴美国学习,在他留学期间,创作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管弦乐作品《怀旧》。结束留学生涯的黄自回到国内一心扑在了音乐教学上,他在国立音专中担任作曲和理论的教授。在授课之余,黄自先生也没有放下对音乐的创作,在黄自先生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大部分都是艺术歌曲,共有60余首,而创作的器乐作品较少③。

黄自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他的歌曲创作在他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艺术歌曲与爱国歌曲在黄自的创作中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相教于爱国歌曲,黄自的艺术歌曲更能概括黄自的艺术风格。黄自先生创作的艺术歌曲不仅仅只是以古人的诗词作为创作题材,如《点绛唇》,《南乡子》等。其中《点绛唇》是一部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整体情绪活泼开朗,宽广明亮,而《南乡子》则完全不同,热情似火,气势磅礴;也有一部分使用了现代诗人的诗词作品如清新淡雅,深情优美的《花非花》,《雾非雾》。《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是黄自先生以现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作品中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大多以洗练的笔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来体现情景交融的意境和内在的戏剧性激情。

黄自先生在音乐创作中,作曲手法娴熟,创作构思严谨,将作品的意境刻画的淋漓尽致,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优秀的古典文化特征。音乐形象鲜明、音乐语言流畅,在歌曲创作中注意词与曲的有益结合,在对和声的探索,以及将复调进行民族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黄自先生在音乐创作及教学方面,不仅仅只是影响力,当时国立音专的学生们,也对近现代的音乐历程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探索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和专业音乐教育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④。

(二)曲式分析

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从曲式结构上来看,是一首F大调带再现的平行四句体艺术歌曲,以A,A1(再现)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原词《卜算子》的上下阕,歌曲的再现部分重复了原有的四句旋律。

这是一首F大调的带有深刻“伤感”之情的艺术歌曲,曲调简短,乐句的不完满终止使得旋律中的伤感之情不断延续,显得迷茫、又夹杂期待。

乐曲分为两部分,A部分由4句构成。第一句“缺月挂疏桐”(惊起却回头)从6级开始,在2级终止,2级是不稳定音级,歌曲的第一句在2级上做了4拍延长,以向上级进一级进入第二句。这样的衔接有一种连绵不断的吟诵感,第二句的起始音与第一句的起始音是纯四度关系,在“缺月”的笼罩之下,呈现了“漏断人初静”(有恨无人省)的意象,因此曲调行进方式向下进行,最终结束在七级上,导音的不稳定性衬托出一种飘忽不定、不知所措的意境,这一乐句的终止持续4拍,最终以第三乐句的属音作为衔接。第三句以属音作为起始,以二级-导音作为终止,呈现一种起落感,这种起落不是大起大落,而是大起之后缓慢下坠,“谁见幽人独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从“幽”字开始以一种“漂浮”式的级进下行来处理,终止在导音上,继第二句后延续了之前的不稳定感,最后一句“缥缈孤鸿影”(寂寞沙洲冷),从3级开始向下行进,到了最后一个字时结束在属音上,但是却依然没有向主音解决,而是进行到6级,有一种印象派的使用的和声色彩效果的感觉,整首歌曲形成一种不稳定、未终止感。

整首歌曲没有主音和下属音,从传统和声的运用来看,除了第三句以属音起始符合传统和声的使用规律,其余的乐句不论是起始还是终止,都呈现一种不稳定性,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将音乐与其本身所想表达的意境进行结合,词曲意蕴合二为一。

这首艺术歌曲的歌唱应该着重注意对单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举例来说,在级进和跳进的过程,通过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对音色进行一定的处理,对歌曲的旋律先条件进行一定的修饰,虽然在调性及和声运用上具有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特征,但其内在思维却是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风格。比如歌曲第三、第四乐句结尾处的处理解决,中国声乐的音符并不是演唱之后使其作直线的任意消失,而是在音符上进行修饰,如加花、自由延长等,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韵味,其中也具备一定的自由性,这在中国传统的说唱、戏曲甚至在很多传统器乐曲中都得以显现,这种演奏手法使得表现力更加丰富,让本来单调的音呈现一种波浪式的走向,形成一种来回反复的曲线状态,进一步增加了乐曲的韵味。

二、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词曲中的艺术情怀

本文认为:《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的词曲关系是一种历史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格调,同时又有西方浪漫主义的情感语汇;同时这也是一种用一种现代性语言与传统文学语言审美元素的统一,是一首颇为完美的中国式艺术歌曲。

(一)作品中的现代性音乐元素

黄自先生创作的这首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虽然是采用了宋词作为歌词进行创作而成的,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的语言和音乐基调,但就“艺术歌曲”这种体裁而言,其本身是19世纪西方的一种体裁,早在16世纪时在德国就已兴起(当时称“Lied”即利德)。黄自本人早年留学于美国欧柏林大学,对西方的音乐创作技术及理论分析颇有研究,因此这部作品在创作上固然是带有西方的创作思维。

从音乐史的角度看,黄自所处的时代是西方20世纪现代流派兴起的时期,因为文化的演变、各种美学流派的诞生,使得技法与创作观念上发生了很大转变。传统的和声和大小调体系似乎已经无法满足作曲家们的情感诉求,任何的体裁,作曲家都想尽可能地在作品中挖掘、展现情感,于是出现了印象派、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主义、表现主义等各不相同的艺术流派。黄自早年赴美留学,恰好是在这种音乐文化语境中生活,因此对当时兴起的各种观念与技法都有所涉足,再加上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通,因此黄自所写的作品可谓融汇东西。

从《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来看,体裁和技术来自西方,是现代性的,曲调具有艺术歌曲浪漫、感性的气息,调性上与西方20世纪的观念相似,不在受调性的局限,不追求和声的功能进行,以一种现代性的方式来实现原词调所具有的意境。黄自将传统文学语言思维与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以苏轼深厚的文学基调与西方现代性的技术相对应,使得传统与现代形成了有机统一。

黄自的歌曲创作,善于在简短的歌词中,以清晰的旋律与歌词相对应,这不仅在《卜算子》中可以看出,甚至在合唱作品中也得以显现,如清唱剧《长恨歌》中的《山在虚无缥缈间》、合唱曲《目连救母》,情感细腻、旋律色彩丰富,最为出色之处在于他将现代技法与乐曲的唱词形成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正是因为其创作中含带西方现代技术,使得他的作品通过严密结构表现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原词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二)音乐语言中的人文关怀

《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从曲式韵律来看,颇有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式的音乐审美基调。苏轼的原词为八句,黄自在创作时拆分为两个部分,以再现的形式来分别歌唱8句歌词。其中以4句为一个单位,与中国传统民歌“起、承、转、合”的歌唱方式(习惯)相吻合。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声乐的艺术风格以用嗓的方式、对声音的控制,发声的技巧以及语言的特征是构成他独特风格的主要原因,在他的作品中,主旋律的走向与歌词的韵味和音调走向大致相同,优美的声音与动听的旋律,构成了中国声乐艺术自古以来的审美理想。中国声乐作品对于音色的选择,是以中国的语言语音为基础进行的,也就形成了以汉语的语言为基础的关于中国民族唱法的音色特征,并已积淀为一种稳定的音色审美观念⑤。

不论是苏轼的原词还是黄自的创作,《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的文学语言和音乐语言都透露出伤感、荒芜、缥缈、失措的悲凄之情。不论是苏轼还是黄自,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都有相似的文化语境——同为文人,同具“士”的气节,在人民忧患之际,他们同有一种无力回天的无奈。通过词,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苦与无助,而从曲调来看,作品以一种由上至下的“倾诉”形式,表达了原词中透露的伤感,词曲对应,具备中国民族音乐的“线条形”美感。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歌曲的伴奏较少使用和弦来装饰,与19世纪艺术歌曲以及16世纪欧洲多声部的世俗歌曲以多声部的思维框架来构造音乐的形式不同,黄自的艺术歌曲在技法上只是一部分遵从西方的作曲技法,而在思维上还是以单音体系展现中国传统声乐“线性”风格。

结 语

综上所述,《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以中国的思维、西方的技法来抒发了情感——词是中国的,音乐语言风格也符合中国传统声乐“起、承、转、合”的形式,但是体裁、技法都是西方的,这是一首用西方的“形式”解读中国的“内容”的歌曲。歌曲简短的篇幅、严密的构思、深刻的意境、浪漫的情感,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在乐曲的每个音符、每一份情感中,都能让演唱者和听者感受到作品中现代技法与传统元素相对应的基点,这是近现代艺术歌曲中的一首精品。本文认为:中国的艺术歌曲最重要的在于意境表达,作品是否成功要看技术能否与艺术相吻合;在演唱方面,技术依然不是最重要的,能否成功演绎一首作品,关键在于对作品艺术情怀的拿捏,对作曲家创作的解读就是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通过对黄自艺术歌曲《卜算子·黄州定会院寓居作》从音乐本体到艺术情感进行分析,从而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有了进一步认知,同时也对黄自系列艺术歌曲的风格产生更深刻理解,这些思考将有助于笔者在演绎时更精确地捕捉作品的情感,从而在演唱中能更加贴合作品的意境。■

注释:

①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选自《全宋词》。

②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661页,第三十四章第五节

③ 俞人豪等.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④ 同上

⑤ 王星南.中国民族音乐特征及其风格形成[J].艺术百家,2007,(02).

猜你喜欢

黄自卜算子黄州
杨优秀
屈炳水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卜算子·寄远人
卜算子·家山春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卜算子》的创作感言
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分析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黄自作品《玫瑰三愿》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