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伦理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1-11-25刘武根

伦理学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正当性制度化伦理

刘武根

百年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执掌国家权力“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这一政治伦理建设的主题主线从价值理念、制度伦理、政治正当性、主体德性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全面总结和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伦理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不断丰富政治伦理价值理念

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是政治伦理建设的指南针,在政治伦理建设中具有定位和定向的重要作用。“政治的本质是选择,它涉及对一套而非另一套价值的谨慎偏好”,“努力寻找价值给政治注入了一个目的和基本原理……这些价值的采纳与拒绝、执行与失败构成了政治的核心”[1](P18)。近代以来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肩负的任务既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建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的基本取向,也规约着其丰富和拓展政治伦理价值理念的基本走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11)。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政治伦理价值理念的选择与建构。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恩格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3](P188)。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4](P285)。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由于对时代主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加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把握不深,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未能探索出一条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5](P293)之间的矛盾的正确道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6](P128)。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丰富和发展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打开了新的视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地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P372)上升为检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更加具体、更为科学。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的严峻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P294),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和谐等新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胡锦涛强调,“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9](P5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和切实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P4)。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他又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10](P101)。正是遵循这样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丰富发展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11](P103),使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更加体系化。

二、不断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

政治伦理制度化是执政主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将其所倡导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伦理关系、政治伦理原则等加以固化以便更好地推进政治伦理建设。推进政治伦理建设不仅要确定政治伦理价值理念,而且还需将选择和建构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伦理关系、政治伦理原则通过制度固定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成果,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12](P1480)。人民民主专政为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事务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但问题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通过什么形式才能真正做到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在总结国内外政治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将其明确为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指出,“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能集中地处理被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动”[13](P1057)。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将其所倡导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伦理关系、政治伦理原则等固定下来,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还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经验,加之复杂的内外环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中也走了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从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维度推进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一方面明确提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6](P176),另一方面又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6](P146)。正是在邓小平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法制建设步入快车道,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走上了法制化的正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推进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提出的新任务出发,提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14](P28),并将“依法治国”上升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14](P29),将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伦理原则加以制度化,使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步入法治化轨道。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提出的新期待出发,从内在规律的维度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进行了新探索。胡锦涛强调,“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继续进行新的创造、积累新的经验,不断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既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又使党的执政实践不断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15](P24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出发把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制度化建设进入新时代。2012 年11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16](P7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行部署并第一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6](P512)。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17](P105)。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为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不断强化政治正当性

国家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党政治逻辑决定了执政党必须把政治正当性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政治正当性建设,百年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正当性谱系。

政绩正当性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任何一个政党,都必须积极创造绩效,以获取执政的正当性。”[18](P199)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绩正当性建设的探索既一脉相承又有所侧重。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旧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就这样历史地摆在了全体中华儿女面前。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历经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局部执政时期政绩正当性的充分彰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进行了艰辛探索。由于种种原因,探索一度步入误区,甚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政绩正当性建设经验时指出:“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7](P10-1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治国理政第一要务,全面加强政绩正当性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共产党政绩正当性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9]。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绩正当性建设成效的生动诠释。

历史正当性是政党执政的重要条件。历史正当性是指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建立与巩固符合历史规律,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从历史规律、历史选择、历史过程的维度来阐释执政正当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度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又注重从历史选择的维度来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正当性有过十分精辟的阐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从历史过程的维度来阐析中国共产党执政正当性,强调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针对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种种论调,邓小平指出,“让我们看看历史吧”[7](P62)。邓小平反复从鸦片战争后无数仁人志士探求国家出路但无法改变旧中国两半社会性质、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对比中阐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正当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从历史正当性维度来阐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他多次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进程维度来阐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正当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1](P20)。

意识形态正当性是政党执政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既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又注重“笔杆子”对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进而推翻旧政权建设新国家的重要作用。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20](P194)。正是由于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此后毛泽东思想日渐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翻旧政权建设新中国的精神旗帜。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出现了将毛泽东思想教条化的错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重新纳入正轨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沿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先后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了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强调“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21](P21),要求从“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1](P31-32)的高度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正当性建设的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四、不断提升政治主体德性

政治主体德性是政治主体的政治道德素养的集中体现,对推动政治伦理价值理念落地生根、提高政治伦理制度化水平、推进政治正当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政治主体德性。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为提升政治主体德性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理论清醒是思想政治坚定的前提。反之,党员干部如果理论上不清醒,政治上就不会坚定,党所倡导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就很难开花结果,所构建的政治制度伦理就很难生效,所坚守的政治正当性就会丧失殆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22](P94-95)。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原则之后,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稳。一方面,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后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非常重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对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开展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加强执政主体德性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以理论上的坚定保证行动上的坚定,以思想上的清醒保证用权上的清醒”[23](P141)。

高度重视党性教育,为提升政治主体德性提供深厚的党性支撑。党性是党的共同的、普遍的性质,是全体党员都具有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并将其与革命、建设、改革的形势任务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要求,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党的好干部和领袖应当“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24](P27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党性教育问题。一方面,他对党性不纯进行批判,指出“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满以为这样不会犯错误。其实随风倒本身就是一个违反共产党员党性的大错误”[6](P142)。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增强党性“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7](P38)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高度重视党性教育,要求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25](P37)。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对新世纪新阶段增强党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增强党性,核心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问题是管总的,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行为准则”[26](P17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党性教育进行了新部署,强化党性意识,明确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27](P141),探索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和分析制度,明确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高度重视道德建设,为提升政治主体德性提供深厚的道德支撑。道德情操、道德素养、道德境界是政治主体德性的重要内容,对提升政治主体德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并根据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任务与时俱进地制定相应的道德规范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围绕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方式方法等进行了系统阐释,为提升政治主体德性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重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并明确指出,“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6](P367)。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明确提出“我们发展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形成社会主义的市场道德规范”[14](P567),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8](P191)。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对新世纪新阶段党员干部道德建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明确提出“常修为政之德”需“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16](P3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论述,明确提出“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终生努力”[10](P417),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8],“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1](P104-105)。

猜你喜欢

正当性制度化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相邻纠纷案件判决的正当性困境及其论证补强
网络空间秩序与刑法介入的正当性
法治评估正当性的拷问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人民调解司法确定制度的正当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