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2021-11-25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系歇后语民间文学

黄 涛

俗语是民间文学大家庭中的特殊成员,一方面,它在民众生活中普遍存在,使用频繁,种类较多;另一方面,跟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相比,俗语篇幅特别短小,言简意赅,往往就用几个字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或者意在言外,实际表达的意义与字面意义不一致,“一切尽在不言中”,其实际意义依靠当地民众自然习得的文化知识、生活习惯来传达和理解,也有大量俗语的实际意义和用法与现场语境密不可分,仅仅记录俗语的字面文本就远远不够。这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以下简称“大系”俗语卷)的文本呈现方式必然与其他卷有显著不同,需要以释义方式写出俗语隐含的相关民俗生活、语境信息和文化内涵等“言外之意”。①本文是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序言”的部分内容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该“序言”署名为:《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专家组,执笔人:黄涛、张廷兴。收入本文的文字为笔者执笔完成。俗语卷专家组组长林继富为该“序言”的组织者、参与意见者和审定者。在此对林继富教授、张廷兴教授等与本文写作相关的专家表示感谢。

一、俗语的界定与分类

长期以来,俗语在各种汉语文献中有多个名称,如“俗言”“俚语”“俚言”“谚语”“俗谚”“谣谚”“野语”“常言”“常话”“恒言”“土语”等,它们指称的外延较为宽泛,在不同的文献中其含义和涵盖范围往往有一定差距。“大系”俗语卷把俗语当做民间文学的一种,即把俗语看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口头创造和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由此出发,结合学界对俗语的传统概念,在此对“大系”所说的俗语做如下界定:俗语是凝固性较强、并有较完整意思的民间口头语句。

“大系”俗语卷所说的俗语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它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创造和长期使用的口头语言。第二,超过五个字以上长度(含五个字)的语句形式的俗语,不包括过于短小的词汇形式的俗语。四个字以下的俗语一般是词汇形式,通常不能较为独立地构成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语句。“大系”文库要求收录对象为民间文学作品,为避免收入一般成语或口头词汇,四字以下词汇形式的俗语一般不列入“大系”俗语卷的收录范围。①这样规定字数标准也有便于“大系”编纂工作的考虑,因为如果收入少于5个字的俗语,编纂人员很容易收入大量不符合“大系”俗语卷标准的二字格方言词、三字格惯用语、四字格成语等,且会大大增加俗语辨认上的工作量。其实也有一些简短语句形式的俗语是三个字、四个字甚至两个字的,如果明显符合其他标准且富于特色或代表性,也可酌情收入“大系”俗语卷。第三,凝固性较强。词语构成形式上较为定型,为民众重复使用,而不是临时说出的只使用一次的词语组合形式。第四,独立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有一定的文学性。其思想完整性和文学性主要是相对于更短小的词汇而言,而与其他民间文学体裁甚至谚语相比,其思想完整性和文学性当然是较弱的。要正确把握这一特点是较有难度的,但也有较明确可控的尺度,需要根据“大系”俗语卷对俗语的界定和俗语本身的结构形式及表意规律来掌握。

“大系”俗语卷所收录的俗语一般能独立形成语句,即使很简短,也能表达较为完整的意思。比如云南怒江人说的俗短语:“过了雪山丢拐棍”,指忘恩负义的人,用得着别人办事时给人磕头下跪都行,办完事后就不理睬别人;“黄花菜都凉了”是北京俗短语,意思是“等得太久而让人心烦不已”或者“因行动太迟缓而耽误了好事”。两三个字的俗语一般不能表达较完整的意思,比如“背黑锅”“拉皮条”“拖油瓶”“三脚猫”“马后炮”这样的惯用语只是组成一句话的部分语言材料,本身不构成完整的意思,不在本卷收录之列。

人们常用“俗语”指称一切民间口头语汇,民俗学领域通常将“俗语”理解为“民俗语言”,其总体上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包括: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人名、谚语、歇后语、俗成语、俗短语、方言词、流行语、招呼语、脏话、骂詈语等;第二类,特殊场合或仪式中的套语,包括:咒语、吉祥语、禁忌语、委婉语、神谕、祷词、誓言、隐语(含暗语、黑话)等。②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页。这些是为民俗学者感兴趣和常提到的民俗语汇品种,也是语言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但与“大系”所说的俗语有概念与范围上的不同。根据上文对“大系”所说俗语的界定,且考虑到“大系”已将谚语、谜语单独立卷,“大系”俗语卷所收俗语主要包括四类:歇后语、俗短语、绕口令、口彩语。另设“其他俗语”类,收入符合以上四条标准的其他俗语,如部分咒语、隐语、委婉语、酒令、口诀等。在不同俗语类型下,再按照思想内容或形式特点等标准进行次一级分类。

下面对“大系”所说俗语的次级类型做简要概述。

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如“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引注关系,即前一部分是引子、引言,作用是引出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注释、解释,同时也是说话人的真意所在。如“大姑娘不要婆家——那是假话”,说话人并不是在谈论婚嫁之事,而是在指出别人在说假话,只不过先用姑娘婚嫁之事作引子,以使语言风趣生动。歇后语的后一部分都起双关的作用:一方面关照前一部分的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表达说话人的真意。歇后语分为两大类: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谐音歇后语的后一部分在字面意思上能解释前一部分,同时利用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作者的真意。如“河里摸不着鱼——抓虾(瞎)”“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公鸡戴草帽——冠(官)上加冠(官)”。喻意歇后语是不利用谐音关系来表示说话者意思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在数量上占多数,如“公公背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公安局门口打警察——没事找事”“河里尿尿——随大流”。

俗短语,是民众口头上惯用的有特定含义的较定型的说法。它在结构上不匀称,有别于成语,在组成单位上大于词。①俗短语与谚语、民谣的区分,参见黄涛:《采录和书写俗语的语境:新时期俗语搜集整理的学术准则——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卷>编纂为重点的讨论》,《民俗研究》,2021年第1期。如北京话“找不着北了”,意思是因为某件事情迷糊了、晕头转向了、不能把持自己了。“拿着穷人打哈哈”,意思是拿着不得意的人开涮、开玩笑。齐鲁一带,有这样一个俗短语:“磨道里找驴蹄子印”。其相关的民俗语境是:过去在农村,磨面没有机器,就用石磨,套上一头牲口,最常用的是一头毛驴,给它的眼睛蒙上一块布。它就在磨道里拉着磨子,不紧不慢地一圈一圈走,磨出的粮食就顺着磨口落下来,积在磨盘上。这种常见的生活景象,就自然体现在俗短语里。其实际意思是:找茬整人太容易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②山曼:《齐鲁乡语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07页。

绕口令是汉语中传统的语言游戏类民间文学作品,如《大兔子和大肚子》:“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其篇幅明显长于俗语,只有极少的最简短绕口令篇幅上接近于俗语,如《补皮褥子》:“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因其一般篇幅长于民间语言惯有形态,通常学界把绕口令当做民间文学作品,不归入民间语言类。因为“大系”没有单独设立“绕口令卷”,而其篇幅比一般歌谣要短小些,“大系”出版工程本着要尽量收录齐全民间文学体裁的考虑,就暂且将之归入俗语卷收录。

口彩语,俗称“吉利话”“吉祥语”,是民众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结婚庆典、贺生祝寿、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能给人带来好运、福气的词语。吉祥语的主题可归纳为七种主要类型:家庭幸福、子孙兴旺、生产丰收、生活富足、官宦功名、健康吉祥、平安和顺。“大系”俗语卷所收录的口彩语可以是短语、句子,也可以是由较多的句子组成的一段话,如有的地方在举办婚事时,在铺床、新娘上轿、迎新娘、拜堂等环节都要有主持人唱一段彩词。例如苗族有的地方过年在除夕子夜时分到初一凌晨两点之间有“喊年”的习俗。喊话的内容在“喜”“财”“人丁兴旺”“福寿双全”等方面,各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喊,如喊喜的都是想娶亲的,就喊:“美貌面如茅根白,眉毛弯弯似月牙,进到我房,走来我家”。想发财的就喊:“白银流来如水,黄金涌来似潮。”③邵燕、郭林涛编著:《中国民间吉祥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年,第37页。

除以上四种俗语外,“大系”俗语卷还酌情收入符合上文关于俗语界定五条标准的其他俗语,如咒语、隐语、酒令、口诀等。

二、“大系”俗语卷注重呈现语境要素与民俗生活的学术追求

在国际民俗学史上,俗语的搜集与研究历来受到重视,俗语的不同种类通常被当做民俗现象的重要部分予以关注。但在民俗学史的早期,对俗语的关注主要体现为搜集整理,研究并不充分和深入。20世纪初期以来,俗语的搜集与研究逐渐加入现代学术理念,民俗学者及相关领域学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关注俗语的语境要素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思路,如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阿兰·邓迪斯、欧达伟等都有相关阐述;也出现了一些不只是汇集俗语条目,而且解释俗语来源、意义、使用情境及相关民俗生活的俗语专集,比如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上海社会出版社,1935年)、山曼《齐鲁乡语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丰国需《余杭老古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田传江《村言俗语》(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兰玲《乡音不改——胶东乡言村语笔记》(商务印书馆,2019年)等。但大部分俗语搜集整理成果还主要是汇集俗语条目,极少关注俗语的语境信息和“言外之意”的调查和释义,也不标注俗语的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等文本要素。

与把俗语看做文献中文字形式的词语相对的观点,是把俗语看做语言行为、语言活动。这是还原语言的行为本相的一种学术理念。自然发生的语言本来就是人在生活中的说话行为,是用口腔发音的动作,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口头表述行为。这本来是很好理解的,但是由于学者们习惯了文字阅读,习惯了从文献中选取语言研究标本,在看待、理解和研究俗语时要将语言当做生活中的语言行为、语言活动变得很困难了。从国内外相关学科俗语研究的学术史来看,着眼于文化阐释的语言研究包括俗语研究,有一个成为相关领域理论探索主流趋向的显著学术理念:回归语言的行为本相、生活本相,关注语言作为口头表述行为的语境。在此学术理念影响下,近年来民俗学界俗语研究的前沿学术取向不仅关注俗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而且关注俗语发生的语境要素,认为俗语就是民俗现象、民俗活动,俗语表述就是民俗生活的一部分。“大系”俗语卷理应体现这种学术理念和学术取向。

关注俗语的使用情境,对俗语的释义体现出充分的语境要素,必须完成看待俗语视角的转变:从把俗语看做文字形式的语句,转变为把俗语看做日常生活场景中民众的口头讲述活动;从在书斋中依靠文献和辞书来寻找、解释俗语,转变为到民俗生活现场依靠对俗语讲述活动的观察和民众对俗语的解释来搜集、阐释俗语。

总体来说,过去民俗学界对俗语的搜集和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的不足或偏向:一是主要从文献中获取俗语资料,忽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俗语。俗语运用的例子也主要从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选取,而不是取自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用法。当然,文献中的俗语也值得研究,但从民俗学观点来看,大多数俗语研究从文献中取材而极少有人从百姓生活和口语中取材,就成为民俗学领域俗语研究的不足。二是主要把俗语看做文字形式的语言文化,而不是把俗语看做以口头表述为核心的民俗活动或民俗事件。这也是主要从文献出发看待俗语带来的不足。如果直接面对民众生活、从田野中获取民众讲述俗语的活动或事件就会得到不同的成果。三是主要关注俗语的语言形式,而忽视俗语的语境要素。要避免以上不足或偏向,首先就要进行充分的田野调查,直接从民众生活中获取俗语资料。但是仅仅进行田野调查而没有对俗语进行完整研究的理念也是不行的。有些学者或民间文艺工作者确实进行了田野调查,但因为缺乏完整民俗研究的理念,只注意搜集文本,而把文本之外丰富的、宝贵的语境要素、民俗生活信息丢掉了。比如《中国谚语集成》搜集整理者主要是从田野调查中获得谚语的口头资料,但是因为当时缺乏完整民俗研究的理念,导致绝大多数谚语集成卷本主要是汇集谚语辞条,极少记载与谚语密切相关的民俗生活信息和语境要素,对讲述人、讲述时间和场合的记载也很少或者缺乏。

现在“大系”俗语卷编纂工作,要克服以前进行俗语搜集和研究工作的不足,不仅搜集汇编来自口头的俗语条目,而且尽量增加俗语的民俗生活信息和语境要素。因此,我们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工作手册》“俗语卷”编纂体例中提出了这样的编纂原则:注重方言口语、收集采录信息、完善文本要素等。其中完善文本要素要求的具体内容就是要在俗语条目之外增加必要的民俗生活信息和语境要素:

鉴于俗语是在一定的地方文化语境中产生的,因此本大系在搜集编选过程中,应尽量调查搜集与俗语相关的民俗生活、地方知识、使用场合、文化内涵、民众观念、社会功能、表达效果等语境信息,确保文本要素的完整性,还原俗语使用的情境。包括:(1)俗语的流传地域、流行时间;(2)特色俗语的字面意思、实际意义或文化内涵;(3)与重要俗语对象相关的图片;(4)俗语的使用者、使用场合、用法、功能、表达效果、相关的生活习俗与文化背景等。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工作手册》,2020年,第134页,尚未公开出版。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每条俗语都要做这样详尽的记述和阐释,而是要求对那些包含着特色民俗信息的俗语、包含着一般现代人不熟悉的传统文化信息的俗语,或者仅从字面上看不出其实际意义的俗语,做出必要的比较充分的记述和阐释。而对那些一般人很熟悉的俗语可以不做这么完备的文本要素记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简略,但也要注明必要的采录信息和文本来源等要素。这样,“大系”俗语卷就会比以前的同类成果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是被称为“示范卷”的“大系”第一批成果之一。它所收录的俗语绝大部分是编委会在此次编纂过程中组织江苏各地级市民协新搜集来的,每条俗语都注明了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相关要素信息标注齐全,不少条目对俗语用民间生活知识或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来解释,其做法符合“大系”俗语卷注重语境要素的编纂要求,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以后的俗语卷编纂确有示范价值。比如俗短语“指兔子给我撵的啊”,其释义为:

撵:就是追。这句俗语的本意是明知人追不上兔子,但还让人去撵。比如当事人有事请朋友帮忙,朋友不愿意帮,却让当事人去找另外一个没有指望的朋友。当事人就感觉如果我能找另外的朋友,那还找你干嘛。这时当事人就会发出“指兔子给我撵啊”的感叹。(讲述者:吕俊明。采集者:张功伟。采集时间:2018年8月22日。采集地点:宿豫区蔡集中学。)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总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一),内部资料,2019年,第815页。

这个俗语生动地反映了民间交往的一种情形,其简要释义解释了俗语的意义和使用情境。再如“挑到篮里就是菜”的释义:

这句俗语最早流传于农村,逐渐传到城市,现在已妇孺皆知,且经常使用。其意是不管品种是否对路,也不论质量好坏,只要拿到东西就可以了。清朝初年,苏州市郊有个穷书生,他上京去赶考,妻子在家靠挑野菜度日。一天,这女的在地主家田里挑野菜,被地主看见了,问她挑的是什么,女的答是野草,地主说:“挑到篮里就是菜,你偷了我的菜,要你做工偿还。”女的没办法,只好给地主做佣人。书生得中功名,当官还乡,地主拍他马屁,半路上接他到庄院,设宴款待。因贵客说起野菜好吃,地主吩咐女佣赶紧挑了做来。无多时刻,一盘炒野菜上了桌,贵客一尝,味苦难咽,地主唤来女佣责骂,问她挑的什么菜,女佣说:“野草。”地主大怒,欲待发作,女佣说:“你不是说过‘挑到篮里就是菜’么?今天就让你尝尝这个味道!”这时,贵宾已认出女佣,夫妻相聚,地主受到了惩罚。故事圆满结束,留下了一句俗语。(采集者:卢群、柯继承、周刚、高伯勤。采集时间:2018年11月23日。采集地点:苏州市吴中区。)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总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一),内部资料,2019年,第626页。

这是用封建社会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俗语,其中包含着民俗生活背景知识。如果不这样解释,仅凭“挑到篮里就是菜”的字面构成很难了解其实际意思。用传说或故事来解释俗语的来源、意义、使用情境等是一种有效且有趣的释义方式,其中常传递出丰富的民俗生活信息或地方掌故。正在编纂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浙江卷》收录了一则歇后语“三八廿八——假懵”,其释义为:

意思是说,某些人假懵懂,贪便宜。据传,过去有一个年轻的卖绡客,肩挑一担琳琅满目的小百货,手摇咚咚响的“八轮鼓”,到乡下挨村逐户叫卖。当他挑到一条溪边,看见一名中年妇女正在洗衣服时,他便歇下来与她兜售起生意。那妇女即上岸,经再三挑选,选中三样货色:胭脂、花粉、雪花膏。经讨价还价,最后议定每样货色各八个铜钱,总共三八廿四个铜钱,妇女在付钱时慢腾腾,装作痴呆呆的,并低声嘟哝:“三八廿八……”她边说边数着手中的铜钱,然后一把递过去,还说:“你自己数数看”。

卖绡客一听到“三八廿八”,心中大喜,以为她多给他四个铜钱,数也不数,便“啪”的一声把铜钱丢进钱包里,挑起货担,迈开大步就走。但当他已走了十来步路时,该妇女忽然有所悟似的又匆匆从后面追了上来对他说:“农村妇女真没用,账也算不来,连‘三八廿四’也晓不得,刚才我算成‘三八廿八’了,你该还给我四个铜钱。”

卖绡客心里明白,却故意装模作样说:“你自己算,我就没算了。”于是,他退还她四个铜钱。晚上回家结账时,卖俏客发现自己少收了八个铜钱。

原来,该妇女只付给卖绡客二十个铜钱,假懵懂,真狡猾;卖绡客却损失八个铜钱。贪便宜,失便宜,有苦讲不得。(采录者:林正华,男,72岁,大专文化,瓯海职业中专退休教师。采录时间:2019年10月20日。采录地点:温州市鹿城区藤桥街道)

在与温州邻近的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则流传着与上述歇后语接近的俗短语“三八廿八——一斤虾虮白搭”,而关于后者的俗语故事则可看做上述歇后语故事的异文,讲的是一个卖虾虮的小贩与农妇之间的故事。②黄涛:《采录和书写俗语的语境:新时期俗语搜集整理的学术准则——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卷>编纂为重点的讨论》,《民俗研究》,2021年第1期。

这种体现俗语隐含的民俗生活、语境信息和“言外之意”的释义可使读者对俗语有比较全面确切的理解,也往往造就趣味盎然的阅读效果,有效增加了俗语集的可读性。这种具备民俗性的释义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学文体,其内容对熟知该俗语的本地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不了解它的外地人等“他者”而言则是未知信息,所以完善的俗语集应该将这种释义看做完整性俗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释义与俗语条目共同构成完整的俗语作品。①关于俗语释义的文体性质,笔者在《采录和书写俗语的语境:新时期俗语搜集整理的学术准则——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卷>编纂为重点的讨论》(载《民俗研究》2021年第1期)一文中做了详细阐述。

目前已经完稿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江苏卷和正在编纂中的山东卷、浙江卷都是按着上述要求和体例做的。可以预计,按着注重民俗生活特色释义和语境要素标注的学术准则,将来“大系”俗语卷的陆续出版,将以大规模的搜集编纂工作和数量丰硕的出版成果显著开创俗语搜集整理的新局面。

结 语

祖国各地各民族都有丰厚的俗语资源。俗语产生和流传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民众基于生活情境和内心感受而创造的鲜活灵动的俗语。那些俗语在民众口头跳跃着,闪烁着智慧和情趣的光华,等待着我们置身于民间生活去采撷。可以说,只要是有日常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大量的俗语在产生和流传。即便一个很小的社区,比如一个小小的村落或一条城镇街道,都有着多方面的日常生活,也就有丰富的俗语在这里流传;如果深入这样一个小规模的社区全面记录其俗语,也必定能收获甚丰。②田传江《红山峪村民俗志》(沈阳:辽宁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1999年)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该书并非旨在全面记录该村俗语,但作者在记述该村各方面民俗生活时,展现了很多鲜活有趣的村言俗语,读来兴味盎然,这成为该书的一大亮点。其另一部著作《红山峪民俗·村言俗语》(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则收录和解释了该村的更多俗语。俗语既是故老相传的,也是不断新陈代谢、与时俱进的。有些俗语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承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有些俗语是新近形成的,反映着新时代的民间生活和社会风尚。在日常生活不断造就大量新俗语的同时,也有海量的俗语在悄无声息地消失,也有很多俗语因为社会变迁、语境流失而晦涩难解。所以,虽然俗语并不是珍稀的民间文学体裁,但从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从人们随意交谈的口头上搜集俗语,用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知识和民众解释来注解俗语,仍然是一项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也是一项趣味盎然的很有价值的民间文学遗产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大系歇后语民间文学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西泠印社社藏名家大系·李叔同卷:印藏》评介
“盛世修典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一起来说歇后语
歇后语知多少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50枚纯银《中国百年银元珍藏大系》1折限时领取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